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基因SNP rs1137101多态分布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联。方法对1682名上海某区小学学龄儿童进行身高、体重、腰围测量,及瘦素受体基因SNP rs1137101多态位点基因型分析,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该基因位点多态分布与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WHtR)等肥胖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该人群LEPR基因SNP rs1137101多态位点基因型AA、AG及GG频率分别为0.012、0.224、0.764,等位基因A和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14和0.86,符合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X2=1.301,p>0.05);调整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区后,AA/AG组和GG组中超重率分别为13.1%和9.1%,其OR值为1.43(95%CI:0.97-2.10,p=0.074),BMI高组和低组中AA/AG基因型携带者比例分别为26.3%和21.1%,其OR值为1.30(95%CI:1.01-1.68)。结论 LEPR基因SNP rs1137101多态位点携带A等位基因与中国学龄儿童超重及高BMI相关,是该人群肥胖的易感因素之一。[营养学报,2012,34(6):536-539]  相似文献   

2.
BMI及血脂与原发性高血压基因多态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探讨体质指数(BMI)和血脂水平与瘦素受体(LEPR)基因A223G突变关系.方法 选取上海市黄浦区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检、生化指标和A223G突变的检测.结果 9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体重正常组(BMI<24 kg/m2)400例,超重肥胖组(BMI≥24 kg/m2)502例,男性超重肥胖占59.3%.高于女性50.4%(P<0.01).A223G基因型多态性分布:男性AA、AG、GG分别为2.8%,19.8%,77.4%;女性分别为4.9%,23.4%,71.7%.调整相关影响因素后,A223G多态性G等位基因与甘油三酯(TC)、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G/HDL)水平升高以及HDL水平降低显著相关(P<0.05).两因素间交互作用检验结果显示,A223G与超重及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DL水平降低存在交互作用关系,调整混杂因素后,交互作用系数95%CI=0.0~0.1(P=0.042).结论 LEPR基因A223G突变和血脂水平相关,并可调节超重及肥胖与HDL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137100 与壮族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对208名柳州某区小学学龄前儿童(年龄均<7岁)分别检测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利用SNaPshot技术分析107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1例健康对照儿童的LEPR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状况。结果 肥胖和健康对照组LEPR 基因A/A型、A/G型及G/G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6.4%、29.9%、3.7%和68.3%、27.7%、4.0%,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1.3%、18.7%和82.2%、17.8%,A等位基因的OR值为1.06,95%CI为0.64~1.74。两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与健康对照组LEPR 基因型频率在性别分层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BM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中各基因型间BMI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其等位基因在两种人群中的分布符合遗传平衡,说明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而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所收集的肥胖组与对照组样本中分布未见显著异常。结论 LEPR基因rs1137100位点多态性与广西壮族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成人超重、肥胖及肥胖相关糖尿病流行病特征,探讨超重、肥胖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体格及实验室检查方式,最终获得5 239人有效数据。测定身高、体重及血糖水平,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比较沈阳地区不同特征和性别年龄成人超重和肥胖情况,不同BMI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超重肥胖影响因素。采用复杂样本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BMI分组超重肥胖成人糖尿病患病风险,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结果沈阳地区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2.05%、21.80%;性别、地区、职业、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以及每日睡眠时间与超重(χ~2=437.299,χ~2=399.536,χ~2=447.144,χ~2=77.529,χ~2=38.984,χ~2=297.900,χ~2=1 188.323,P0.001)和肥胖有关(χ~2=225.169,χ~2=47.296,χ~2=241.920,χ~2=129.770,χ~2=23.197,χ~2=98.145,χ~2=146.05,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不同年龄组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较,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地区、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每日睡眠时间是成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随着BMI增加,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P0.05);调整年龄、地区等混杂因素后,BMI为(24.0~27.9)kg/m~2、≥28.0kg/m~2成年男性和女性以及总体糖尿病患病风险仍高于BMI为(18.5~23.9)kg/m~2者(男性:OR=2.034,OR=2.365,P0.01;女性:OR=1.658,OR=1.763,P0.01;总体:OR=1.763,OR=1.811)。结论沈阳地区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且随着BMI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做好健康宣教及干预,以控制体重和预防糖尿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瘦素受体基因rs1137100(Lysl09Arg)和rs1137101(Gln223Arg)多态性位点(SNP)与中国大城市汉族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国际联合暂定声明(JIS)2009年的MS定义,从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对象中选取15个省/直辖市18个大城市60岁以上汉族老年人,分为MS组1846人和正常对照组236人,男性701人,女性1381人,共2082人。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瘦素和胰岛素,采用Taqman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瘦素受体基因rs1137100和rs1137101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各SNP位点基因型与MS的相关性。结果 MS组BMI、腰围、血糖、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瘦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rs1137100和rs1137101位点GG、AA、GA基因型以及A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布相似。两个位点AA基因型的SBP和DBP均较高,AA及GA+AA基因型的HDL-c均较低。在rs1137100位点上,与GG型研究对象相比,GA型、AA型研究对象发生MS的风险相似,OR值分别为1.23(95%CI 0.90~1.67)和2.23(95%CI 0.83~6.44);在rs1137101位点上,与GG型研究对象相比,GA型、AA型研究对象发生MetS的风险相似,OR值分别为1.15(95%CI 0.74~1.79)和1.97(95%CI 0.37~10.42)。结论瘦素受体基因rs1137100和rs1137101多态性与中国大城市汉族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没有相关性,可能与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绝经状态下中国女性BMI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国内外2000年1月至2017年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女性不同体质指数(BMI)分组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研究文献。应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在总体效应关系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模型拟合,若未发现剂量反应关系,再进一步探讨不同BMI对乳腺癌发病的截断效应,采用Begg'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103 141人。绝经前组合并后的效应量RR值为1.10(95%CI:0.95~1.27),绝经后组合并后的效应量RR值为1.52(95%CI:1.31~1.75),绝经前、后均未发现剂量-反应关系(X~2=1.95,PLinearity=0.16;=2.02,PNonlinearity=0.57)。相对于参照组(18.5 kg/m~2BMI≤24kg/m~2),绝经后超重人群(24kg/m~2BMI≤28kg/m~2)其乳腺癌发病风险RR值为1.33(95%CI:1.10~1.60),肥胖人群(BMI28 kg/m~2)为1.83(95%CI:1.46~2.29)。Begg's检验的Z=0.82,P=0.41,所纳入分析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在中国,BMI升高可增加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而在绝经前女性人群中尚未发现此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LEPR)Gln223Arg、Prol019Pro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维普、CBM、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1979-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LEPR Gln223Arg、LEPR Pro1 019Pro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选择OR值及其95%CI作为Meta分析指标。利用Stata 10.0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计算。结果 根据统一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纳入15篇文献,其中LEPR Gln223Arg基因多态性相关文献9篇,共有肥胖者1096例,对照组949人;LEPR Prol019Pro基因 多态性相关文献8篇,共有肥胖者961例,对照组818人。LEPR 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关联性的研究中,LEPR-668位点基因G/A的OR=0.66(95%CI:0.49~0.89),将有A→3基因突变的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合并后与AA基因型比较,肥胖易感性降(OR=0.50,95%CI: 0.32~ 0.77)有统计学意义;在LEPR Prol019Pro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关联性的研究中,LEPR-3057位点基 因A/G的OR= 1,61 (95%CI: 1.15~2.26),有G→A基因突变的基因型AG和基因型AA合并后与GG基因型比较,肥胖易感性升高(OR= 1.50,95%CI: 1.08~2.08),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国汉族为主的人群LEPR Gln223Arg和LEPR Prol019Pro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的发生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LEPR) Gln223Arg、Prol019Pro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维普、CBM、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1979-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LEPR Gln223Arg、LEPR Pro1 019Pro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选择OR值及其95%CI作为Meta分析指标.利用Stata 10.0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计算.结果 根据统一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纳入15篇文献,其中LEPRGln223Arg基因多态性相关文献9篇,共有肥胖者1096例,对照组949人;LEPR Prol019Pro基因多态性相关文献8篇,共有肥胖者961例,对照组818人.LEPR 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关联性的研究中,LEPR-668位点基因G/A的OR=0.66(95%CI:0.49~0.89),将有A→3基因突变的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合并后与AA基因型比较,肥胖易感性降低(OR=0.50,95%CI:0.32~0.77)有统计学意义;在LEPR Prol019Pro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关联性的研究中,LEPR-3057位点基因A/G的OR=1,61 (95%CI:1.15~2.26),有G→A基因突变的基因型AG和基因型AA合并后与GG基因型比较,肥胖易感性升高(OR=1.50,95%CI:1.08~2.08),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国汉族为主的人群LEPR Gln223Arg和LEPR Prol019Pro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的发生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河南省农村地区育龄妇女孕前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为孕前和孕期优生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孟州市、辉县市、修武县和南乐县为项目点,整群抽取试点地区2012年符合生育政策且计划怀孕的农村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测量被调查育龄妇女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按照《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女性分类标准进行评判,数据整理经逻辑检查无误后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调查对象平均身高(160.4±5.1)cm,平均体重(56.4±8.2)kg;超重或肥胖者(BMI≥24 kg/m~2)3 226例,占调查总人数的20.5%(3 226/15 738),其中超重(24 kg/m~2≤BMI28 kg/m~2)2 531例,肥胖(BMI≥28 kg/m~2)695例。2与其他县区相比,辉县育龄妇女超重/肥胖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85,P=0.000)。3 30岁以下女性超重/肥胖率(19.3%)低于31岁以上女性超重/肥胖率(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23,P=0.000)。结论河南省项目地区计划怀孕育龄妇女超重/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建议对超重/肥胖妇女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其对超重和肥胖危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50岁以上女性处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期,雌激素缺乏造成女性生理发生改变,影响身体健康。本研究调查德州市城区50岁女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探讨中老年妇女保健措施。方法2017-01-01-2017-05-30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德州市城区50岁女性1 030名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电话询问和入户调查的形式,对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和接受健康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 030名被调查者BMI为(25.094±3.420)kg/m~2,超重和肥胖比例达73.2%。农村户籍者BMI为(25.550±3.693)kg/m~2,高于非农村户籍者的(24.825±3.219)kg/m~2,t=3.305,P0.01;不同文化程度者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7,P0.01;高血压者BMI为(25.883±3.437)kg/m~2,高于正常血压者的(24.333±2.994)kg/m~2,F=29.280,P0.01;骨质疏松者BMI为(26.458±3.241)kg/m~2,高于无骨质疏松者的(24.656±3.159)kg/m~2,F=22.985,P0.01;心血管疾病者BMI为(26.072±3.511)kg/m~2,高于无心血管疾病者的(24.773±3.330)kg/m~2,F=14.660,P0.01;糖尿病者BMI为(26.403±2.897)kg/m~2,显著高于无糖尿病者的(24.847±3.417)kg/m~2,F=13.074,P0.01;接受过健康教育者BMI为(24.935±3.359)kg/m~2,低于未接受过健康教育者的(25.440±3.527)kg/m~2,t=-2.206,P0.05。结论德州市城区50岁女性超重和肥胖所占比例较大,户籍、文化程度、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对50岁女性BMI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Arg16/Gly多态性与哈萨克族人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入选557例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牧民,男性232例,女性325例,年龄30~70岁,按体重指数(BMI)<24 ks/m2、24~27.9 kg/m2、≥28 kg/m2将入选人群划分为正常、超重及肥胖组3组.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入选人群的β2-AR基因Arg16/Gly多态性,观察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正常、超重及肥胖3组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正常、超重、肥胖3组间相应Arg16/Arg、Arg16/Gly、Gly16/Gly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8、0.45、0.27,0.36、0.46、0.18和0.33、0.43、0.24;3组间Arg16、Gly16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1、0.49,0.59、0.41和0.55、0.45,3种基因型及二种等位基因在正常、超重及肥胖3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3种基因型在哈萨克族男性、女性人群中正常、超重及肥胖3组中的分布频率也来发现统计学差异. [结论]哈萨克族人群β2-AR基因Arg16/Gly多态性与哈萨克族人群的超重、肥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孕前或孕早期BMI≥24 kg/m~2孕妇的孕期体质量管理现状和妊娠结局,了解孕前超重及肥胖对母儿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保健指导,改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丽水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早孕(13周前)建册和产检的孕前或孕早期BMI≥24 kg/m~2的单胎孕妇1 016例,对其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 016例超重或肥胖孕产妇中,初产妇246例,占24. 21%;经产妇770例,占75. 79%。24 kg/m~2≤BMI 25 kg/m~2者228例,占22. 44%; 25 kg/m~2≤BMI30 kg/m~2者695例,占68. 41%; BMI≥30 kg/m~2者93例,占9. 15%。孕期增重不足共182例,占17. 91%;增重正常范围375例,占36. 91%;增重过多459例,占45. 18%。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为23. 8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发生率为5. 61%;年龄35岁和≥35岁GDM和HD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 87和10. 80,P0. 01; OR分别为1. 87和2. 42)。GDM、HDP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有增长趋势(χ~2趋势=15. 389,P0. 01;χ~2趋势=9. 379,P0. 01)。妊娠期贫血发生率为26. 08%,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2. 70%,早产发生率为6. 99%,巨大儿发生率为10. 93%。当BMI≥30 kg/m~2时,HDP、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上升,与BMI30 kg/m~2比较OR分别为4. 03、1. 49、1. 93、1. 51。初产妇比经产妇更容易发生胎膜早破(OR=2. 23),男婴比女婴更易发生巨大儿(OR=2. 01)。增重过多是HDP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 56和2. 47),是早产的保护因素(OR=0. 56)。结论孕前超重和肥胖严重影响母儿健康,可导致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及各种并发症,需加强对超重和肥胖孕妇的孕前、孕期和产后的临床保健管理,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脂代谢与LEPR及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常规苯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135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及84例健康儿童LEPR基因的第20外显子和ApoE基因的第4外显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变异频率,并测定两组儿童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并测定两组儿童身高和体重,按公式计算其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结果本实验检出3种LEPR基因第20外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A/A型、A/G型、G/G型;4种ApoE基因第4外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E3/3型、E4/3型、E2/3型、E4/2型,未检出E2/2、E4/4纯合型。与健康儿童相比,单纯性肥胖儿童LEPR基因第3057位核苷酸G→A突变频率及ApoE基因第3934位核苷酸T→C(ε4)突变频率增高(P〈0.05)。与非ε4携带ApoE基因型个体比较,携带ε4基因的G/A型肥胖儿童的血TG,LDLC浓度升高,BMI增高;携带ε4基因的A/A型单纯性肥胖儿童血TC,TG,LDLC浓度升高,BMI亦增高,血HDLC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健康及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LEPR基因第20外显子及ApoE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基因多态性变化。LEPR基因与ApoE基因变异,可以明显影响儿童血脂及BMI,且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上海某区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及相关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对上海松江区六所小学7-11岁超重肥胖与正常体重儿童(各262名)的血样进行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检测,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并分析了生化指标在超重肥胖组与正常组儿童以及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结果超重肥胖组与对照组之间LEPR基因Gln223Arg AA频率与A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t检验,得出SBP,DBP,TG,HDL-C和LDL-C在超重肥胖组与对照组中差异显著。在控制了混杂因素BMI等后,LEPR基因Gln223Arg各基因型组的生化指标差异分析表明基因型可能与LDL-C相关(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表明LDL-C水平在基因型AA组比AG(P=0.019)与GG组(P=0.017)低,而AG与GG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7)。结论 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可能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无关,而LDL-C(P<0.05)可能与LEPR基因Gln223Arg基因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性别成人体质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辽宁省彰武县成年人体质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2001~2003年,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该地区18岁以上成年人6 710人,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BMI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OR值差异.结果 随着BMI水平增加,男性和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亦呈升高趋势.超重和肥胖(BMI≥24 kg/m2)时,与体重正常组相比,男性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OR=2.16,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OR=2.11,女性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OR=1.62,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OR=2.21,(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53.70%的IDH和52.60%的SDH归因于BMI≥24 kg/m2,女性有38.27%的IDH和54.75%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 体质指数与IDH和SDH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呈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7月13日,《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一项纳入10625411名受试者的荟萃分析,评估不同人群超重和肥胖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体质指数(BMI)在20.0~25.0 kg/m~2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最低,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死亡率均显著增加,即全因死亡率与BMI呈U型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BMI在18~25 kg/m~2为正常体重,25~30 kg/m~2为超重,BMI≥30 kg/m~2为肥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美国医学研究院(IOM)2009年推荐的单胎孕妇孕期增重(GWG)范围对母儿并发症的影响,寻找妊娠期体重管理的目标人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无锡妇幼保健院分娩的9 74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BMI分类指南,将孕前BMI分为:低体重(18.5kg/m~2)组、正常体重(18.5~24.9kg/m~2)组、超重(25~29.9kg/m~2)组和肥胖(≥30.0kg/m~2)组,预期GWG根据2009IOM标准计算。比较GWG过多组和过少组与正常组的孕妇特征以及母儿并发症有无差异。结果 35岁以上的孕妇中,52%孕前超重或肥胖。GWG过多组孕妇身长显著增加、初产妇更多(P0.001)。所有孕妇中25.3%增重不足,37.2%增重过多。孕前超重和肥胖孕妇中,不足20%增重在推荐范围内,47.9%孕前超重孕妇GWG过多(P0.001)。孕前BMI正常组,GWG过多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05,95%CI 1.43~2.93)、早产(OR1.53,95%CI 1.10~2.12)、剖宫产(OR1.23,95%CI 1.07~1.41)、巨大儿(OR1.82,95%CI 1.39~2.37)以及LGA(OR1.74,95%CI 1.38~2.19)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结论孕前超重肥胖、35岁以上的高龄以及体重正常身长高的初产妇是妊娠期体重管理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与与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调查杭州市城乡社区居民20~79岁1600人。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的两个主要指标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对发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的OR值。结果调整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等影响因素后,男性超重(24kg/m2≤BMI28kg/m2)和肥胖(BMI≥28kg/m2)均比正常体重更易引起聚集发生,OR值分别为3.187(95%CI:1.731~5.869)和3.050(95%CI:1.248~7.453);女性中心性肥胖(腰围≥80cm)对聚集发生的OR值为2.330(95%CI:1.440~3.771)。结论成人发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与肥胖存在一定关联,男性体质指数和女性腰围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奉化市居民2004-2010年体质指数(BMI)水平与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奉化市三次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居民BMI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4、2007、2010年3年BMI均值分别为(22.52±3.42)kg/m2,(22.89±3.03)kg/m2,(23.65±3.33)kg/m2,女性BMI均值均高于男性;三年超重患病率分别为22.01%、27.50%、32.83%,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7.94%,23.10%,26.83%,肥胖患病率分别为5.62%、6.25%、10.00%,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47%,4.57%,7.94%;BMI≥24kg/m2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腹部脂肪蓄积率高于BMI<24kg/m2人群。结论 6年间奉化市居民BMI均值、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所增加,应加强超重肥胖防治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圳市育龄女性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的关联。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中TSH水平升高者占3.4%;体重过低(BMI<18.5kg/m2)和超重/肥胖(BMI≥24.0kg/m2)者分别占20.0%和12.0%。多因素分析显示,与TSH水平正常组相比,TSH水平升高组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29%(OR=1.29,95%CI 1.20~1.38),体重过低的风险降低13%(OR=0.87,95%CI 0.82~0.93)。结论: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增大有关,将TSH水平控制在适当范围,可能会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