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临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比较两者诊断结果,分析骨折合并脊髓、韧带及椎间盘损伤等情况MSCT、MRI表现.结果 52例中,椎管内骨折片的显示MSCT优于MRI(49个比40个,P<0.05);韧带、脊髓及椎间盘等软组织损伤的显示MRI均优于MSCT,MRI发现韧带损伤15例,MSCT 1例(P<0.01);脊髓损伤CT检出6例,MRI 25例(P<0.01);椎间盘损伤MSCT检出5例,MRI 39例(P<0.01).结论 脊柱损伤应常规行MSCT检查,MRI应作为韧带、脊髓损伤的首选检查.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尤其存在不稳定骨折者,应同时选用MS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挫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60例脊柱外伤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三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体骨折45例:X线显示椎体骨折41例,累及115节椎体(90.6%),伴附件骨折32处(61.5%).CT显示椎体骨折45例,累及127节椎体(100.0%),伴附件骨折52处(96.2%),脊髓损伤3例,硬膜外下血肿2例.MR显示椎体骨折44例,累及123节椎体(96.9%),伴附件骨折48处(92.3%),韧带损伤16处,脊髓损伤10例,硬膜外下血肿6例.椎体挫伤15例:MRI显示23节椎体挫伤,伴附件挫伤7处;X线和CT均未发现异常.结论:显示骨折CT敏感度优于MRI和X线平片,显示骨挫伤和韧带、脊髓损伤MRI明显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脊柱外伤应用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两种常见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本院收治的42例脊柱外伤患者的的CT、MRI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 CT、MRI对损伤脊柱的椎体骨折检出率、椎弓骨折检出率,以及对碎骨片移位率、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椎旁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能发现特殊部位的骨折及单纯无变形椎体裂纹骨折,能对显示椎体、椎弓骨折线和骨折片的移位优于MRI;MRI 对显示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韧带损伤、椎体挫伤、软组织损伤比CT更敏感、更清楚,显示损伤范围比CT更大、更明确.结论 CT、MRI对显示脊柱外伤各有优缺点,MRI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准确,是外伤性脊髓病变最佳的检查方法,对硬膜外出血、韧带撕裂、外伤性椎间盘脱出和椎体骨折也能很好显示,两种方法结合能达到相互弥补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场MRI和CT对脊柱外伤的不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有完整MRI、CT图像资料的脊柱外伤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50例患者中,颈椎骨折15例,颈胸椎复合骨折6例,胸椎11例,腰椎15例,胸腰椎复合骨折3例;CT、MRI检出椎体楔形压缩性骨折均是43例46个椎体,爆裂骨折椎体59、50个,显示骨碎片186、132个,另MRI检出椎体和附件挫裂伤103个;MRI还发现脊髓的损伤20例,表现为脊髓水肿和散在出血点,包括脊髓断裂2例;硬膜外血肿5例:颈椎损伤病例中,轴位扫描见椎动脉信号异常7例,MRA发现椎动脉闭塞4例,细小3例。其他表现为周围软组织的肿胀和血肿、伴发的胸膜损伤等征象。结论:MRI是脊椎脊髓创伤的重要检查,尤其能显示脊髓本身的创伤和脊柱隐匿性损伤的改变,MRA对椎动脉的损伤的检出率亦较高。当然,MRI对椎骨后部的骨性部分特别是椎板和小关节突创伤显示能力尚不如CT检查,CT和MRI联合应用能最科学地评价脊柱创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多种影像学特征和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损伤节段位于颈椎5例(25.00%),胸腰椎15例(75.00%),其中屈曲型损伤11例(55.00%),屈曲过伸型损伤9例(45.00%),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14例(70.00%),伴脊髓损伤8例(40.00%).X线平片共发现脊柱损伤征象43个,多层螺旋CT(MSCT)发现93个,MRI发现102个.结论 AS脊柱骨折常表现为累及三柱的贯通性骨折,MRI和MSCT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MRI显示脊髓损伤和后柱损伤有明显优势,是评估AS合并脊柱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50例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影像片。50例脊柱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脊柱损伤、脊柱软组织损伤和脊髓损伤,MRI表现不同。低场MRI能全方位反映脊柱损伤的程度和病理变化,可对脊髓、椎间盘、韧带以及其它软组织损伤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评价及改善预后的最好检查方法,对X线、CT扫描未发现的骨挫伤也有重要诊断意义,但对附件骨折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X线、CT及MR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作用及优势与不足。材料与方法:对89脊柱外伤后有临床症状并MR上异常信号改变患者影像资料比较分析。结果:X线平片在显示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后突成角及椎体移位方面有优势;CT在显示椎体、椎板、小关节、椎管狭窄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MRI在显示脊髓受压及脊髓损伤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检查方法。结论:X线平片作为初步筛选的诊断,CT及MR检查是主要手段,三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对脊柱骨折的全面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DR平片、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对脊柱爆裂型骨折诊断价值和限度。材料与方法:对35例脊柱不同部位爆裂骨折影像平片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其优缺点。结果:爆裂型骨折以胸腰段最常见,占脊柱骨折的77%,常伴有骨碎片突入椎管致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水肿、出血。脊髓横断是最严重的脊髓创伤。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脊柱、脊髓创伤的重要手段。DR平片是脊柱爆裂骨折的基本诊断方法,CT对判断椎体纵行、矢状方向骨折、椎管狭窄及移位有着重要价值。MRI是准确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首选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30例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MSCT与MRI扫描骨折部位。对比MSCT、MRI及二者联合检查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MSCT联合MRI诊断衰竭骨折、疲劳骨折、隐性创伤骨折、隐性骨内骨折的敏感度、准确度高于MSCT,诊断隐性创伤骨折的敏感度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联合MRI诊断隐匿性骨折,可提高敏感度及准确度,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及核磁共振检查对脊柱损伤康复恢复的评价作用。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确诊为脊柱外伤的患者106例,术后半年对患者均进行了CT及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别在术后康复期进行影像学资料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中脊柱的附件骨折、碎骨片移位、椎体骨折、脊髓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椎间盘损伤、神经根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脊柱损伤患者在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软组织损伤康复恢复的检查方面MRI较CT结果敏感性和清晰性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在特殊部位的骨折、单纯无变形椎体裂纹骨折方面表现优秀,对显示椎弓骨折线、椎体及骨折片的移位要优于MRI。结论:CT及MRI两种影像学对脊柱外伤康复的恢复评价各有其优势,CT对骨折线的现象较为敏感,能全面贯彻患者韧带损伤情况,MRI对脊柱空间定位较为准确,对脊髓病变损伤情况显示更为精确,联合两种方法能够更有效的脊柱损伤康复恢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MPR)与数字化摄影(DR)在脊柱骨折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脊椎骨折42例,所有病例均经DR检查和MSCT检查。MSCT扫描后,将所得扫描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和MPR重建。将同一部位的DR图像、MSCT图像及MPR重建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各种成像方法在显示骨折数量方面的优势及不足。结果 42例患者,共发生64处骨折。经DR平片确诊骨折25处(39.1%),经MSCT常规扫描确诊骨折63处(98.4%),MPR确诊骨折64处(100.0%)。结论 MSCT的轴位、MPR图像在脊柱骨折诊断中明显优于DR,两者结合应用是诊断复杂脊柱创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及核磁共振检查对脊柱损伤康复恢复的评价作用。材料与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脊柱外伤的患者106例,术后半年对患者均进行了CT及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别在术后康复期进行影像学资料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中脊柱的附件骨折、碎骨片移位、椎体骨折、脊髓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椎间盘损伤、神经根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脊柱损伤患者在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软组织损伤康复恢复的检查方面MRI较CT结果敏感性和清晰性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在特殊部位的骨折、单纯无变形椎体裂纹骨折方面表现优秀,对显示椎弓骨折线、椎体及骨折片的移位要优于MRI。结论:CT及MRI两种影像学对脊柱外伤康复的恢复评价各有其优势,CT对骨折线的现象较为敏感,能全面观察患者韧带损伤情况,MRI对脊柱空间定位较为准确,对脊髓病变损伤情况显示更为精确,联合两种方法能够更有效的脊柱损伤康复恢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联合MSCT在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我院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121例作研究对象,均行MRI、MSCT诊断。对比分析MRI、MSCT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121例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经临床确诊75例,其中隐性骨内骨折41例,隐性创伤骨折34例。以MRI诊断共检出51例(其中隐性骨内骨折31例,隐性创伤骨折20例),以MSCT诊断共检出54例(其中隐性骨内骨折23例,隐性创伤骨折31例),以MRI、MSCT联合诊断共检出73例(其中隐性骨内骨折40例,隐性创伤骨折33例);联合诊断准确度、灵敏度高于MRI、MSCT单独诊断,漏诊率低于MRI、MSCT单独诊断(P0.05);联合诊断特异度、误诊率与单独诊断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RI联合MSCT在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中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联合核磁共振(MRI)对腕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132例进行分析,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3组,包括MSCT组44例、MRI组44例及MSCT联合MRI组44例,分别予以MSCT检查、MRI检查及联合检查,对比分析三种方法检测腕关节损伤的结果。结果:MSCT组与MRI组的骨折检出率和脱位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MSCT联合MRI组的骨折检出率和脱位检出率比MSCT组和MRI组均明显更高(p0.05);MSCT组移位碎骨折片和MRI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与MSCT联合MRI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MSCT组隐匿性骨折和MRI组移位碎骨折片检出率均低于MSCT联合MRI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腕关节损伤有助于提高骨折、脱位检出率,有效发现移位骨折片、隐匿性骨折等损伤,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脊柱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CT、MRI资料,统计CT、MRI对椎体、椎弓骨折及骨碎片移位检出率,比较CT、MRI检出脊髓、神经根、前、后纵韧带及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率,探析CT、MRI在诊断脊柱外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40例脊柱外伤患者骨折椎体共51个,椎体碎骨片206个,椎体、附件压迫脊髓碎骨片分别为50个、38个,压迫神经跟骨碎片28个。CT、MRI对骨折椎体、椎体压迫脊髓碎骨片、附件压迫脊髓碎骨片、压迫神经根碎骨片数目检出率对比无差异(P0.05),CT检出椎体碎骨片数目多于MRI,MRI对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检出率均高于CT(P0.05)。结论:MRI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优势好,诊断更为全面,CT对椎弓根损伤、椎管容积改变显示优势好,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脊柱外伤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对重症脊柱创伤诊断的优缺点,为创伤外科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三种检查的优缺点。结果CT检查骨折的阳性率为100%;平片检查单纯椎体压缩骨折阳性率为83%,附件骨折阳性率为90%;MRI检查单纯椎体压缩骨折阳性率为92%,附件骨折阳性率为80%,对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显示清晰。结论CT尤其螺旋CT应成为重症脊柱创伤的首选检查方法。MRI可作为其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脊柱平片仅可作为一般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S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69例脊柱外伤患者.X线检查后,行MSCT轴位扫描、三维重建.着重分析脊柱骨折及脱位的阳性率、误诊原因、骨折线走形、骨块移位对周围骨性结构的影响.结果 69例中MSCT三维重建图像对椎体及附件骨性结构显示较好,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 CT轴位扫描、MSCT三维重建图像结合常规X线片能更好的显示脊柱骨折,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外伤性骨折MRI诊断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MRI在胸腰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21例胸腰椎骨折的MRI及X线平片表现/。结果 X线平片21例共32节胸腰椎发生椎体骨折,其中单椎体骨折者11例,多椎体骨折者10例;单纯屈曲压缩型13例,爆裂型4例,骨折脱位型4例;附件骨折3例,MRI扫描所见椎体骨折的类型与X线平片均相同,但对附件骨折显示较差(仅显示1例),另外MRI发现椎体轻度骨挫伤10例共计19节,脊髓损伤8例,韧带损伤10例,硬膜外血肿6例,结论 X线平片是脊椎损伤的基本检查手段,MRI是脊柱损伤必要的补充手段。能发现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隐匿性骨折及脊髓损伤,韧带损伤,硬膜外血肿,另外MRI对于骨折分型,判断脊柱失稳,椎管狭窄程度,鉴别急慢性骨折及制定治疗方案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在胸腰椎骨折及内固定术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创伤后不同时间的54例58个椎体骨折进行MRI检查,观察判定骨折稳定性和脊髓情况,对骨折区骨髓信号进行分类研究。结果:MRI准确显示椎体三柱损伤和脊髓操作的情况,并显示椎体创伤后信号表现为Ⅰ型(水肿型)、Ⅱ型(不均匀型)、Ⅲ型(复原型)和Ⅳ型(脂肪型)。结论:MRI能够判定胸腰椎骨折的稳定性和脊髓损伤情况,并能准确反映胸腰椎骨折及内固定术后椎体情况。  相似文献   

20.
MRI不同序列对脊柱骨折及合并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骨折及合并症扫描的最佳序列选择。材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随访与手术证实的42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全脊柱MRI检查资料,比较MRI扫描序列TSE/T1WI,TSE/T2WI,STIR对病变的敏感性。结果:42例患者,临床诊断脊柱新鲜骨折37例,陈旧性骨折5例,骨挫伤27例,脊椎滑脱7例,脊髓损伤12例,硬膜下血肿6例,软组织损伤42例。T1WI检出新鲜骨折26例(70.2%),骨挫伤5例(13.5%),脊髓损伤7例(18.9%);T2WI检出新鲜骨折31例(83.8%),骨挫伤12例(32.4%),脊髓损伤9例(24.3%);STIR检出例数与临床诊断完全符合。三种序列检出脊椎滑脱及硬膜下血肿例数符合临床诊断。T1WI/T2WI对软组织损伤敏感性不高,并误诊陈旧性骨折2例。本组5例加扫颈部TSE/PDWI冠状位,检出C2椎体骨折2例。结论:STIR序列对病变敏感,检出率达100%,其诊断准确性高于T1WI/T2WI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