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运用于老年病人中心静脉导管封管的效果,为临床上老年病人使用最佳浓度的封管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9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A、B、C组,每组165例。A、B、C组分别采用10.00 U/mL、31.25 U/mL、62.50 U/mL浓度的肝素液进行正压封管。观察3组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发生率,封管前后PLT、凝血5项指标水平并比较。结果3组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发生率及封管前后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封管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凝血5项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0 U/mL肝素封管液对老年病人影响小,可以作为老年病人中心静脉导管封管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8%枸橼酸钠液对股静脉双腔导管封管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静脉双腔导管置管行血液灌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置管方法,观察组给予8%枸橼酸钠液封管,对照组给予肝素钠封管;比较枸橼酸钠和肝素钠封管后短期凝血指标以及导管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使用8%枸橼酸钠封管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使用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8%枸橼酸钠对股静脉双腔导管封管对凝血相关指标影响小,出血风险小,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液肝素封管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探讨合理的封管浓度。方法 120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血液透析结束后分别从导管动、静脉端快速推入0.9%氯化钠溶液10ml,将导管内血液彻底冲洗干净,然后采用肝素封管,A组肝素浓度为1250 U/ml,B组为3125 U/ml,C组为6250 U/ml。观察3组导管留置时间、堵管发生率及患者透析1个月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3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及B组比较,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堵管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1个月后,3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液肝素封管使用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不增加出血风险,是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较为理想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与肝素封管液对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并发导管阻塞的预防效果。方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A组)、肝素封管液(B组)脉冲式正压封管。结果引流管阻塞发生率A组略高于B组(10.60%vs 5.88%)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性胸水发生率A组低于B组(0.00%vs 7.84%)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生理盐水封管相比,肝素封管液不能显著降低导管阻塞并发症,且增加胸腔出血风险。不推荐肝素钠稀释液作为胸腔闭式引流的封管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滴注并封管预防老年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导管通路形成纤维蛋白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行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41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21例)和B组(20例),均给予Palindrome导管置管,透析完成后A组常规肝素封管,B组在透析置管同侧静脉滴注10万U尿激酶,然后10万U尿激酶封管。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导管功能不良事件,根据血管彩超结果评估有无纤维蛋白鞘,检测6个月时导管血流速度及患者凝血功能等。结果 B组导管功能不良率、纤维蛋白鞘形成率及血栓形成率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置管2 w、6个月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凝血功能异常,B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A组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置管6个月后,B组平均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高于A组(均P<0.05)。结论尿激酶预防治疗可有效避免Palindrome导管内形成纤维蛋白鞘,且小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无明显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肝素钠与枸橼酸钠封管液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1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在人工肝治疗后,分别采用肝素封管19例(79例次)和枸橼酸封管22例(80例次)。常规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在封管后2 h,枸橼酸封管组APTT为(65.6±12.2)s,显著短于肝素封管组的【(89.8±43.1)s,P<0.01】;肝素封管组和枸橼酸封管组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3%(1/19)和0.0%(0/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两组患者3 m生存率(52.3%对54.5%)、住院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人工肝治疗后,应用4%枸橼酸钠封管有效,不会导致封管期间人体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改变,可能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是常用的终末期肾脏病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替代治疗方法。紧急透析及内瘘成熟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通路从而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血栓形成、感染、渗血等并发症是影响导管留置时间的主要因素。血液透析结束后需要进行肝素封管,防止导管血栓形成,但目前对于肝素封管液的浓度并未统一,过量肝素可导致出血,而肝素量不足则达不到良好的封管效果,导致血栓形成,影响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本研究比较了纯肝素与肝素盐水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效果较好且安全的常规透析导管封管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96例使用透析导管患者,分两组,尿激酶组用尿激酶2.9万U/m L封管;肝素组用2.9%肝素钠封管,观察两组使用时间、通畅性、出血情况,评价两种方法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种封管方法对透析导管封管效果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激酶组效果明显优于肝素组且不增加出血危险。结论尿激酶2.9万U/m L封管效果明显优于用2.9%肝素封管,效果较满意,客观通畅率高,不增加出血危险,可以作为常规透析导管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尿激酶封管降低危重症患者深静脉导管堵管的效果。方法将273例深静脉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尿激酶组)和对照组(肝素组),并比较两组导管的堵管和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堵管2例,对照组发生堵管24例。观察组堵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vs.17.0%,P0.05);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尿激酶封管可以降低危重症患者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化凝血时间(ACT)监测在老年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肝素抗凝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监测ACT对老年体外循环术后CRRT肝素抗凝管理(观察组18例)和经验性抗凝管理(对照组17例)患者A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含量。观察两组疗效,分析ACT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滤器管道平均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肝素用量、出血率、滤器管道凝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RRT治疗期间ACT、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T预测出血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结论ACT监测技术可提高CRRT治疗安全性,评估肝素抗凝疗效和预测出血风险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片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14dFisher分级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14dFisher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D-D水平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研究组PT、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4%和20.45%,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患者肝素盐水冲洗液的最佳浓度。方法将120例行持续CVP监测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0例,其CVP监测方法相同,但肝素盐水冲洗液浓度分别为25、12.5及2.5U/mL。三组分别于持续CVP监测后0、24、48、72 h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观察三组中心静脉双腔导管有无阻塞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持续CVP监测后24、48、72 h的PT、APTT、TT均显著高于0 h(P均<0.05),C组各时间点PT、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发现中心静脉双腔导管阻塞。结论对于行持续CVP监测的患者,宜采用浓度为2.5 U/mL的肝素盐水作为冲洗液,并在持续CVP监测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3.084,P=0.002)。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PT、TT及FIB、AT-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TT、PT、TT长于对照组,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中无肝素抗凝在重症胰腺炎患者(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78例SAP依据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研究组给予无肝素抗凝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 h和治疗结束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变化,且组间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滤器寿命、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下降率、血清肌酐(creatinine,Cr)下降率vs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为5.1%v s对照组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SAP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无肝素抗凝治疗是可行的,尤其在降低出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江 《国际呼吸杂志》2016,(24):1858-1861
目的:探讨凝血状况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168例 CAP 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再根据1∶1的配对比例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68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并根据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中高风险组(n =63)和低风险组(n =105)。比较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指标,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各凝血指标与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凝血指标及 PSI 评分对 CAP 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有15例(8.9%)患者因 CAP 或并发症死亡。观察组的 PT、APTT、Fib、PLT、DD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高风险组的血 PT、APTT、TT、DD 水平及 PT、DD 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DD 与 PSI 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508,P <0.01),而 PT、APTT、TT、Fib、PLT 等与 PSI 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 =0.143、0.106、0.129、0.085、0.098,P 值均>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 PT、DD、PSI 评分在预测 CAP 的生存状况方面的 AUC 分别为0.552(95% CI 0.461~0.646,P >0.05)、0.916(95% CI 0.883~0.956,P <0.01)、0.889(95% CI 0.842~0.931,P <0.01)。结论 CAP 可以引起凝血功能的紊乱,DD 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方法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120例脓毒症患者均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其中有活动性出血者60例行无肝素治疗(无肝素组),有出血倾向者6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肝素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 d检测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g),并于治疗后3 d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Ⅲ评估健康状况,依据APACHEⅢ预测死亡率并统计28 d存活率。结果两组治疗后BUN、Scr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LT、PT、APTT、TT、INR和F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PACHEⅢ评分、死亡率和28 d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不同抗凝方法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疗效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Ⅱ型(HIT-Ⅱ)时应用磺达肝癸钠抗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CS经PCI术后并发HIT-Ⅱ患者38例(观察组),立即停用肝素抗凝治疗,改用磺达肝癸钠替代抗凝7d,监测观察组患者14d内各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变化情况。另选择同期ACS经PCI术后未并发HIT-Ⅱ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30d内出血事件及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1肝素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均在正常范围内;2发生HIT时观察组患者的PLT显著减少(t=20.991,P0.01),PT、APTT显著延长(t=13.710、12.355,均P0.01);3停用肝素(磺达肝癸钠替代治疗)24h时,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开始恢复(t=2.542 6、2.543 9、2.588 4,均P0.05);4停用肝素(磺达肝癸钠替代治疗)3d、7d时,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均较以前显著恢复(3d时:t=11.175 0、18.767 0、6.820 5;7d时:t=18.767 0、9.776 8、8.141 5,均P0.01);5停用肝素14d时,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基本恢复肝素治疗前水平(t=0.528 8、1.240 0、1.826 5,均P0.05);6术后30d内两组患者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3 4,P0.05);7随访6个月中,两组患者的轻度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2 3,P0.05)。结论:1停用肝素24h后,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开始恢复,停用肝素14d后,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磺达肝癸钠对HIT-Ⅱ患者的PLT、PT、APTT无明显影响;2与未并发HIT-Ⅱ患者应用依诺肝素相比,磺达肝癸钠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磺达肝癸钠用于ACS经PCI术后并发HIT-Ⅱ患者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T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长于干预前,FIB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对急性胰腺炎(AP)病情判断的作用。方法:将62例AP患者分为轻症(MAP)组和重症(SAP)组,同时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按是否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再次分为SIRS阳性组和SIRS阴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各组血PT、APTT、FIB、D-D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MAP组比较,SAP组患者血PT、APTT、FIB和D-D水平均有显著升高(均P0.05),MAP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值有轻度升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FIB、D-D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均P0.05);SIRS阳性组PT、APTT、FIB及D-D值均较SIRS阴性组有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SAP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其对评估AP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进行研究。方法观察组3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监测治疗前、治疗后第3、7天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P)、D-二聚体(DD)及28d内病死率。结果观察组PLT、FIB、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d内病死率10.0%,对照组28d内病死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脓毒症患者安全,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