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产儿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易发生颅内出血,以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最多见,发生率达65%以上,IVH的并发症主要为脑积水,近年来连续腰穿(LP)是治疗IVH较为肯定的方法。自1999年以来,我院新生儿中心对重度脑室内出血早产儿采用LP治疗方法,现将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常规应用苯巴比妥预防低体重儿脑室内出血5年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1年Donn等首次报道应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以来,该院对出生体重≤1800g的早产儿应用苯巴比妥成为常规。这些早产儿在生后6小时内接受20mg/kg的负荷量,24小时后子维持量5mg/kg·d共4~5天。为评价该药的实际预防成效,本文复习了该院1985~1989年内所有早产儿的病史。5年内总的IVH发生率为27.5%(168/612例),其中严重IVH占39.9%(69/168例),而在23例因疏忽而未用苯巴比妥的早产儿中,其发生率分别为39.1%和55.6%。给予负荷量的平均时间为生后4.3小时。在生后4小时内给予负荷量,其IVH发生率明显降低(25.9% vs.32.8%)。外院出生的患儿IVH发生率明显高于本院患儿(45.3% vs.23.0%)。本文结果再次证实Donn等研究,即苯巴比妥能够降低IVH发生率及IVH的严重度。但该药并不是唯一减少IVH发生的手段,临床早期及时谨慎地处理,尤其是维持血压及血气值的稳定,保证合适的脑灌注,对于降低IVH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对早产儿危害严重,是早产儿死亡和存活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发生率高达65%[1].约有25%~50%的IVH早期无临床症状而被忽视,而对于严重影响早产儿IVH预后的并发症(出血后脑室扩张、脑积水),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IVH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采用影像学的方法(床旁头颅B超)诊断早产儿生后早期IVH,观察苯巴比妥对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早产儿IVH发病的影响,探讨苯巴比妥对早产儿IVH发病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调查172例早产儿胎龄、体质量、出生情况,通过床旁颅脑彩超确诊早产儿IVH,记录IVH临床表现、彩超结果,并与同期入院无IVH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1.胎龄与IVH发生有关(χ2=6.40P=0.011);2.出生体质量与IVH发生有关(χ2=26.49P=0);3.早产儿IVH多于生后72h内出现临床症状,生后5d内确诊,且多数早产儿IVH程度较轻,无明显临床症状;4.重度窒息早产儿较轻度窒息早产儿IVH发生率高、程度重。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及窒息程度与早产儿IVH的发生呈线性关系;多数早产儿IVH无明显临床表现;床旁颅脑超声是诊断早产儿IVH可靠、敏感和简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现状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35  
在新生儿医学所有问题中,早产儿的脑损伤及其预防尤为重要。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出血后脑积水以及其他一些脑损伤如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和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等,其中以IVH和PVL最为常见。尽管IVH发生率近年来国际上似呈下降趋势,但在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NICU早产儿临床资料,生后3~7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 480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160例,发生率达33.3%,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窒息、缺氧、感染、贫血等并发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IVH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缺氧、感染、贫血、机械通气密切相关,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580例新生儿常规床边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早期诊断新生儿脑室内出血(IVH)。方法 对2002年1月至5月期间住产科和新生儿科的580例新生儿于生后3~7d内进行常规床边头颅B超检查。结果 580例新生儿中总IVH发生率为12.7%(74/580例),重度IVH发生率为1.2%(7/580例)。其中,早产儿总IVH发生率为61.7%(42/68例),足月儿总IVH发生率为6.25%(32/512例)。所有IVH患儿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进一步证实对所有新生儿于生后1周内进行常规头颅B超检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Cochrane图书馆中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治疗中涉及问题进行了探讨;[1] VitK1:在即将分娩早产儿时立即给予母亲肌注VitK1对早产儿IVH的发生和其严重性并无影响。而目前对该方法是否对早产儿远期预后有所改善尚无任何临床资料;[2] 苯巴比妥:在母亲使用苯巴比妥后,早产儿脑室周围出血明显下降,而一旦对这些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排除掉低质量的研究后,唯一的两篇高质量的研究则指出,母亲是否使用苯巴比妥对早产儿脑室周围出血并无明显影响;[3] VitE:在临床应用上,VitE可降低早产儿IVH,但静脉使用剂量不宜过大,血清浓度应低于3.5 mg/dl,否则可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发生率上升;[4] 消炎痛:使用消炎痛在短期效应如PDA的关闭和严重IVH的发生率上效果明显,但从长远看来,在远期神经系统效应等方面则无明显改善。在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5]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明显改善呼吸状况,降低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但对早产儿各级IVH的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6] 高频震荡通气:目前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以表明HFOV对早产儿IVH的影响。国内应用HFOV的研究均表明其对早产儿IVH没有明显影响。由此可见,HFOV在早产儿的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导致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使室管膜生发基质层微静脉破裂出血.IVH可引起出血后脑室扩张、脑积水、脑白质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和存活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早产儿发生IVH后的远期预后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主要综述IVH的远期预后、并发症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床旁超声诊断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临床特点和床旁颅脑彩色超声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2例早产儿(男94例,女68例;胎龄<32周45例;Apgar评分0~3分55例,4~7分46例,8~10分61例;出生体重<1000g20例,~1500g28例,~2500g89例,>2500g25例)在出生后72h内行床旁颅脑彩色超声检测。结果①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IVH发生率越高(t=-4.8779,P<0.05);②重度窒息早产儿与轻度窒息以及Apgar评分正常的早产儿相比,IVH的发生率较高,而Apgar评分高低与早产儿IVH等级无关(t=0.4178,P>0.05);③大部分IVH早产儿有意识状态和呼吸节律的改变,随IVH程度的加重,惊厥、肌张力和原始反射改变更加常见;部分程度较轻的IVH患儿无临床表现。结论床旁颅脑彩色超声是监测早产儿IVH的首选方法,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IVH发生率越高;Apgar评分与IVH无明显关系,对有意识状态和呼吸节律改变的早产儿,应进行床旁颅脑彩超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侧脑室前角指数(anterior horn index,AHI)在评价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演变规律中的作用,并探讨IVH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新生儿内科病房收治的经头MRI检查证实为IVH(Ⅱ~Ⅳ级)早产儿为病例组(55例),选择同期住院的头MRI显示未见异常的早产儿为对照组(55例),并对30例病例组患儿于第1次MRI后2~3周再次MRI扫描,评估是否出现慢性侧脑室扩张(post-hemorrhagic ventricular dilatation,PHVD).比较两次扫描的AHI,并对引起早产儿IVH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MRI检查结果:9例出现PHVD的患儿两次头部MRI结果比较,AHI明显增大(0.36±0.05 vs 0.46±0.06,P<0.01);21例未出现PHVD的患儿两次头部MRI比较,AHI明显减小(0.31±0.02 vs 0.30±0.0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阴式分娩、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及机械通气3个因素是IVH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AHI可作为早产儿IVH后观察PHVD发生的有效指标,早产儿IVH患者,尤其是Ⅱ级IVH患者应动态监测AHI.阴式分娩、机械通气可能是早产儿IVH的危险因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可能是早产儿IVH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在新生儿医学所有问题中 ,早产儿脑损伤及其预防尤为重要。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VL)、胚胎生发层基质 脑室内出血 (IVH)、出血后脑积水及其他一些脑损伤 ,如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及基底核丘脑损伤等 ,其中PVL和IVH最为重要。但IVH发生率近年来渐呈下降趋势 ,因而PVL已上升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PVL在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 8%~ 2 6% ,在应用呼吸机的早产儿中 ,其发生率可高达 3 8%~ 60 % [1]。美国每年约出生 <50 0g的早产儿 570 0 0例 ,因受益于NICU的精心救治和护理 ,90 %早产儿可在新生儿期存活。在存活的早…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高危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床旁头部B超研究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发病情况,并对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以探讨IVH的高危因素.方法 2003年2月至2004年3月我院儿科病房共收治114例早产儿,应用东软NAS-2000型三维彩超诊断仪对早产儿在生后3 d进行床边头部B超检查,探查IVH发病情况;在生后24 h内进行血气分析、血细胞分析、凝血三项测定.结果 114例早产儿中,IVH34例,占29.8%.胎龄28~34周早产儿IVH发病率(43.8%)高于35周以上早产儿(12.0%),1500 g以下早产儿IVH发病率(58.8%)高于1500 g以上早产儿(24.7%),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非IVH患儿比较,IVH患儿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明显增高(P<0.05);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P<0.01);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发病率增加(P<0.05).结论 小胎龄、低体重、贫血、血细胞比容增高、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异常、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可能与IVH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多中心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作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预防药物,苯巴比妥一直以来颇存争议,褒贬参半,近年来已不再被推荐在早产儿中预防应用。为了客观评估苯巴比妥对早产儿IVH的预防效果,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的发起下,国内十余家大型医院于2005年1月始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协作研究。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期间,3家单位对所有胎龄≤34周的早产儿和2家单位对所有胎龄〈37周早产儿在生后6 h内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20 mg/kg,24 h后再予维持量5 mg/(kg&#183;d)共5 d。对所有早产儿在生后7 d内常规进行初次床边头颅B超检查,以后每隔3-7 d复查一次,直至出院。结果 5家单位接受苯巴比妥预防的早产儿共1 574例作为预防组,5家单位中主要因疏忽而漏予苯巴比妥的早产儿以及另4家单位未接受苯巴比妥预防的所有早产儿共1 433例为对照组。两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性别、Apgar评分以及分娩方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预防组IVH和重度IVH发生率分别为9.8%(154/1574例)和2.0%(32/1574例);对照组IVH和重度IVH发生率分别为14.1%(202/1433例)和3.6%(52/1433例)。两组在IVH和重度IVH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4,P=0.000;χ^2=7.034,P=0.008)。预防组由重度IVH向轻度IVH的转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2.5% vs 1.9%,连续性校正χ^2=21.201,P=0.000)。对两组高危因素分析显示,应用苯巴比妥可明显改善因机械呼吸而容易导致的IVH加重现象。结论 调查数据基本可反映我国主要大城市中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IVH的实际疗效。结果显示,苯巴比妥对早产儿IVH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尤其可以肯定其在稳定病情、减轻IVH严重程度的效果,可为新生儿学组制定我国相应的早产儿脑损伤防治方案提供参考。根据这项多中心调查结果,可以推荐对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常规应用苯巴比妥预防IVH。  相似文献   

15.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6例ELBW和26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的并发症[肺透明膜病(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脑室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进行分析。结果 ELBW并NRDS、BPD、PDA、IVH、PVL、ROP发生率分别为81%、81%、25%、50%、13%、63%;VLBW并NRDS、BPD、PDA、IVH、PVL、ROP的发生率分别为88%、42%、42%、50%、12%、54%。BPD发生率ELBW较VLBW显著增高(P<0.05)。NRDS、BPD、PDA均治愈,ROP无致盲病例。ELBW组2例PVL并Ⅲ、Ⅳ度IVH,随诊出现脑瘫。结论 ELBW并发症中NRDS、BPD、ROP、IVH发生率高,Ⅲ度以上IVH和PVL是影响ELBW远期预后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增加,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亦逐年增加。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内出血(IVH)、出血后脑积水等。近年来,IVH发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PVL已上升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类型。正确认识及治疗早产儿PVL,对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降低脑瘫、认知及行为学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早产儿PVL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住院早产儿脑室内出血10年回顾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目的 调查住院早产儿脑室内出血 (IVH)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1993~ 2 0 0 2年 10年间入住新生儿病房、曾经头颅B超检查的所有住院早产儿进行分析 ,应用SIGMAB超诊断仪对早产儿进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结果  392例早产儿的平均胎龄为 (34 0± 2 1)周 ,平均出生体重为 (2 13± 0 5 3)kg。平均头颅B超初次检查时间为生后 (5 3± 6 3)d ,其中本院出生患儿为 (4 0± 2 0 )d ,外院出生患儿为 (7 0± 8 0 )d ,两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总的IVH发生率为 5 6 6 % (2 2 2 / 392 ) ,重度IVH发生率为 16 3% (6 4 / 392 )。早产儿的胎龄愈小 ,出生体重愈低 ,其IVH发生率愈高 ,出血程度也趋严重。围产期窒息、家中自娩、机械通气、产妇为外来民工等因素与早产儿IVH及其出血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鉴于早产儿IVH的高发生率及约一半IVH早产儿无明显临床症状 ,建议对所有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应常规进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8.
尽管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处理,近来有所改善,并使新生儿的死亡率下降,脑室内出血(IVH)在新生儿发病及死亡上仍起重要作用。尸解发现死亡早产儿中,IVH约占50~70%,存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用计算机轴向X线断层(CAT)扫描,阳性率亦达43~55%,这数字远比过去报导的临床拟诊数为高。  相似文献   

19.
6家医院147例脑损伤早产儿的多中心随访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的发起下,国内十余家三级甲等医院于2005年1月始进行了为期20月的《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协作研究。该文报告其中6家医院对脑损伤早产儿临床随访的调查结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期间,6家医院对在新生儿早期诊断为脑室内出血(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早产儿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综合体格、神经系统、智力测试及头颅B超随访结果,将早产儿列为正常、边缘水平及发育不良。结果:6单位147例脑损伤早产儿中,IVH 141例,PVL 36例,其中30例合并IVH+PVL。总评价结果呈正常为51.4%,呈边缘水平或发育不良分别为38.4%和10.7%。头围、身长、体重均落后者占13.4%;脑瘫发生频率在I级PVL为 7.1%,II级PVL为28.6%,III级PVL为100%;智力测试显示12.7%呈现发育迟缓;头颅B超结果显示30%呈现脑损伤后遗改变。结论:该多中心调查数据可基本反映我国主要大城市脑损伤早产儿短期预后状况,约10%脑损伤早产儿呈现体格、运动及智能发育不良预后。期待各单位继续对更多脑损伤早产儿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尤其宜关注围学龄期及青春期可能发生的行为问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3):166-172]  相似文献   

20.
脑室出血(IVH)是引起未成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92%的IVH见于<35周孕龄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神经系统后遗症也取决于是否有IVH及其严重程度。肺透明膜疾病(HMD)与IVH间的相互关系已越来越为人所知。已知HMD是引起未成熟儿IVH的原因,但极低体重儿IVH则不伴发HMD.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