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舍与成都     
老舍是1938年7月24日,由武汉乘船溯江而上的。8月14日他到达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其会刊也相继迁重庆办公。从此,老舍与巴蜀儿女就结下了不解的战斗情谊,一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他出国到美国讲学。 在抗战八年中,老舍对四川的颂赞是多方面的,这需要作专文评述。这里我们只谈老舍与成都的交往。老舍虽住重庆,但成都却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1942年之前,他就曾先后四次到过成都。第一次,1939年1月14日,老舍和冯玉祥代表文协参加成都文协分会成立会并向成都文协表示祝贺。他在成都住了六天,参观了这个古老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象,写了《在成都》一文记述他的观感;第二次,1939年6月,老舍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参加西北慰劳团北征,出川时过蓉小住两天,成都文友为之热诚送行;第三次,1939年底,慰劳团历时五个多  相似文献   

2.
在邓演达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中,他从未停止过所追求的理想民主探索。他为民主而生,为民主奋斗终生,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驱","民主革命的彗星"。  相似文献   

3.
卞小吾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他追随民主革命,毁家救国,创设《重庆日报》,开启民智;开办实业,振兴民族工业。虽英年早逝,其事迹却可歌可泣,永为后世所景仰。  相似文献   

4.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国民党方面的一名“笔杆子”借着酒劲卖弄自己的文才,他还指名要共产党方面的代表陈毅同志和他对对子。陈毅笑着答应了。 于是那人出了个上联: 四川重庆成都; 六个字为三个地名,而且含意为“四川的重庆成了首都”(当时国民党已迁都重庆了)。  相似文献   

5.
1938年3月,在美国记者海伦·斯若·埃德加和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外国友人的倡议下,经国内各派抗日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同年8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为推进与发展后方“工合”事业,“工合”协会于1939年1月在重庆设立了“工合”川康区办事处,1939年2月设立“工合”川康区驻蓉办事处,后又改为成都“工合”事务所。本文以抗战时期成都“工合”为研究对象,浅析成都“工合”兴起的原因,从组社、各社的业务、贷款、技术改进、教育等五方面探讨成都“工合”的发展;从地理位置、组社规模、技术改进等角度分析成都开展“工合”运动的有利条件,进而呈现成都“工合”为抗战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陈布雷是由报人一跃而成为权臣的。大学毕业后,他到上海几家报社当记者、编辑,撰写了大量时政评论,抨击北洋军阀,宣传民主革命,文笔  相似文献   

7.
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无情地揭露中国封建制度的黑暗、残暴,抨击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的非人剥削,热情地呼唤人民群众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起来反抗。围绕这一主题,他在小说创作中反映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侧面。其中反映现代工人生活和斗争题材的中篇小说《砂丁》和《雪》,在他创作中占着令人注目的地位。巴金早年是个社会活动家。1923年离开成都后,他在上海、南京等地从事过安那其活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是成都的女婿。抗战期间,朱自清曾四次到成都。在成都,他结交了许多朋友,作过学术演讲,萌生了写作《新诗杂话》的动机,写出了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系列分析文章,与叶圣陶合作,撰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两书,撰写了著名论文《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创作了《外东消夏录》《重庆行记》等优秀散文和名诗《悼一多》。朱自清为成都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成都则因有这位女婿而增加一份光彩。  相似文献   

9.
同川学校的宗旨是教育救国 ,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启蒙教育。同川学校与南社的关系很密切 ,有众多校友后来加入了南社  相似文献   

10.
抗战前夕,川陕交通处在由古代驿站交通向现代公路交通的过渡阶段。秦岭南北的川陕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1932年,国民政府作出了以西安为西京、以重庆为陪都的决议后,川陕交通举国关注。在此背景下,何庆云、李文一、吉尔门、林散之四位风华正茂的中外学人,从1932年至1935年,通过秦蜀古道畅游川陕,记录了古蜀道最后的辉煌,全方位展示了古代栈道向现代公路过渡时期的川陕交通面貌。何庆云在1932年9月12日到9月20日,从汉中到宝鸡,用八天时间。此时川陕公路还未动工。李文一的汉中至宝鸡之旅,从1935年的6月8日至6月15日,前后用了8天时间。美国记者吉尔门由成都到汉中大约用了九天时间,由汉中到凤翔大约用了六天左右的时间。书画家林散之自汉中至成都,一千四百余里,用了十九天。李文一与林散之都看到正在建设的川陕公路,但他们经行的仍然是“连云栈道”。连云栈道仍然是川陕交通的官驿大道,在1937年之后川陕公路完全取代了沿续千年的古栈道。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四川烟叶物流最发达的是川西平原区,其次是盆中丘陵区和盆周山地区,整个物流格局基本上以平原区为中心,平原区烟叶输往川内及省外。民国时期四川烟叶运输通过水运和陆运实现。水运依赖沱江、岷江、川江运输,主要有三条:沱江-川江线,平原区烟草沿沱江、川江输往湖北及长江下游;岷江-川江线,平原区烟草沿岷江、川江下运;渠江-川江线,渠县烟草上运宣汉、绥定,下运合川、重庆、万县、湖北等地。陆运主要有川陕线、川康线、川黔线和川滇线四条:川陕线,烟草由平原区经过川陕路而达陕西、甘肃;川康线,烟草由成都起运,经川康驿道或公路达泸定;川黔线,烟草经过川滇公路运黔、滇各地;川滇线,烟草输往由贵州毕节转运或直接入云南。  相似文献   

12.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的抗清爱国主义战士和杰出的农民领袖。他在童年时代就跟随张献忠奔杀疆场,在农民起义军反抗明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的战火中,渡过了自己的青春。而当清朝统治者的铁蹄长驱直入,残酷地践踏中原的大好河山,惨绝人寰地屠杀中原人民的危难时刻,他又毅然决然的举起了反清斗争的大旗,为使人民免遭涂炭,赤心  相似文献   

13.
杨公在日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成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重庆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伟大道路,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探索中形成了科学的实践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4.
雍陶交游考     
雍陶,是晚唐诗坛颇有成就的诗人。著名诗人贾岛曾称赞他“不唯诗著籍,兼又赋知名。”无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一时名辈,咸伟其作。”可见雍陶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占有较高地位的。在研究晚唐诗歌时,对雍陶应该给予充分注意。雍陶,成都人,字国钧。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成都渡过的。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十一月,南诏嵯颠率兵攻打西川,占领成都,青年诗人雍陶离乱中离开成都,然后沿长江东下,到长江  相似文献   

15.
马君武教育思想轨迹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君武先生不仅是民主革命的斗士,同时也是著译等身的学者,更是一位蜚声中外、挑李满天下的大教育家。当他希冀通过传播西方民主文化,直接参加民主革命挽救中国失败后,便将他的民主思想、科技知识和行政管理经验全部融汇到教育事业中去。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落脚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形成了极为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杨間公在日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成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重庆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伟大道路,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探索中形成了科学的实践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7.
试论邹容《革命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容(一八八五——一九○五),字蔚丹,又叫威丹,四川重庆府属巴县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青年革命家和宣传家。他在一九○三年十八岁时所写的《革命军》一书,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的系统阐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这本书以青年人所特有的奔放不羁的热情,犀利如劈的笔锋,深入浅出的议论,慷慨激昂的文词,鼓吹革命,崇尚自由,无情地鞭挞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反对外来干涉,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对于促进人民的觉醒,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邵力子先生(1882—1967)是对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爱国人士,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代报人。他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以办报投身于反清革命事业而声名遐迩。当我国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时期,他是一位远见卓识的记者和主编。他主编的《觉悟》,反映了时代的呼声,表达了人民  相似文献   

19.
成都、重庆话在四川方言分区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持古音多少为界定标准,可以将四川方言分为新、老两派。川西、川南区大都有入声,部分地区有2h组声母,是老派四川方言。川东、川北区古人声已消失,古“知系”与“精组”洪音(zh-Z)合并成一类,是新派四川方言。成都虽然地处川西,但它也和重庆一样:无入声,古人声字归今阳平调,无止组声母。两者都只能代表新派四川方言,因而不能认为只要举出成都、重庆话就能代表整个四川方言。  相似文献   

20.
邹容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著名宣传家,四川巴县人。他十六岁以前,一直生活在重庆;其间,只在一九○一年五月到七月去过一次成都。关于邹容这次成都之行,《学习与批判》七三年三期上发表的《邹容传》,有一段文字(以下简称“该文”)说: “1901年夏天,四川总督奎俊准备选派二十二个青年去日本留学,将在成都招 考。……邹容去成都应考了,考的成绩并不坏,由于他平时思想激进,旧势力对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