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不同温度对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5℃、10℃、15℃、20℃、25℃、30℃不同温度处理下对毛苕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进行了研究.认为温度变化对毛苕子种子的萌发有显著的影响.5℃时种子不萌发;20℃时毛苕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好;温度低于10℃或高于25℃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较低.毛苕子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时,适应的温度范围是15℃~25℃.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和四川6个不同地理种群内生真菌侵染(E+)和未侵染的(E-)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为材料,研究其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品种维纳斯(Venus)和绅士(Esquire)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 Venusl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胚根长在种群99、141草粉处理下均显著下降(P0.05), Esquire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在种群41和99草粉处理下均显著下降(P0.05);同一地理种群84草粉处理Esquire,E+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低于E-(P0.05),种群41草粉处理E+的总生物量显著低于E-(P0.05);在相同处理下, Venusl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和胚芽长显著低于Esquire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和胚芽长,说明内生真菌能够影响黑麦草的萌发,且不同地理种群对其种子萌发作用不同,中华羊茅草粉对Venus的抑制作用更强,E+草粉的抑制作用强于E-。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川西柳叶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4个恒温、4个变温温度梯度,对川西柳叶菜(Epilobium fangii)萌发种子进行处理。测定发芽天数、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指标,分析温度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始发芽天数、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恒温利于种子萌发,变温不能促进萌发;恒温18℃下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最大,过高或过低温度均抑制种子的萌发;川西柳叶菜种子具有一定休眠性,休眠机理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呼伦贝尔天然草地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特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5、20、25、30 ℃)对不同地区采集的扁蓿豆、斜茎黄芪和野火球3种野生牧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和分析野生豆科牧草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结果表明:野生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率普遍较低,不同温度条件下对3种野生豆科牧草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扁蓿豆种子和野火球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速度均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在30 ℃时发芽指标最高;斜茎黄芪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速度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5 ℃时发芽指标最高。扁蓿豆种子活力指数在温度为20 ℃时最大,为14.53;斜茎黄芪活力指数在不同温度下为4.89~7.11,活力指数最高温度为25 ℃;野火球种子在30 ℃下活力指数最高,为18.04。综合考查各项指标,3种野生豆科牧草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 ℃。该试验结果为呼伦贝尔天然草地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牧草栽培和推广提供科学参考,试验以毛苕子、光叶紫花苕、白车轴草、紫云英、紫花苜蓿种子为材料,设置6个恒温条件(5,10,15,20,25,30℃),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萌发历期、萌发时滞、萌发速率指数等指标,研究了5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特性对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5种豆科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15~25℃范围内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毛苕子和光叶紫花苕种子在低温(5℃)和高温(30℃)时,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优于其他3种豆科牧草;随温度的升高5种豆科牧草种子的萌发时滞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萌发速率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白车轴草、紫云英和紫花苜蓿种子在温度为15~25℃范围内比毛苕子和光叶紫花苕种子具有更长的萌发历期;5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值与温度间的关系均为三次曲线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通过模型预测5种豆科牧草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在20.01~22.36℃之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羊草种子快速萌发的方法,从而为羊草人工草地的建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吉农一号、吉农二号、吉生一号、白城野生4份羊草种子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不同预处理方式(浓硫酸浸种、不同温度、预冷处理)下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羊草种子的萌发对不同预处理方式的响应是不同的,浓硫酸浸种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羊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且处理15 min的发芽率最高;4个羊草品种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发芽,最适宜的温度为25℃;4℃预冷处理7,14,21 d羊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预冷处理7 d最高。说明羊草种子在经过4℃预冷处理7 d后再用浓硫酸处理15 min,在25℃条件下种子发芽效果最佳;4个羊草品种中,吉农一号各处理的发芽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7.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本研究以丹参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变温(18℃/28℃和28℃/38℃)条件下,4种浓度(6.25、12.5、25、50 mmol·L-1)盐溶液和4种浓度(3.125、6.25、12.5、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温度及其互作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18℃/28℃处理下的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均显著优于28℃/38℃处理(P<0.05).在18℃/28℃条件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相对盐害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P<0.0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0.05),25和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处理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0.05);28℃/38℃条件下,6.25和12.5 mmol·L-1盐溶液以及3.125和6.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0.05),25、50 mmol·L-1盐溶液和12.5、25.0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0.05).盐胁迫和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丹参苗长生长(P<0.05);两种变温条件下,6.2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幼苗叶长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25、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抑制叶长生长(P<0.05);18℃/28℃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幼苗叶宽生长有促进作用,除28℃/38℃下6.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叶宽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外,其余盐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叶宽生长(P<0.05).综上,盐碱、温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温条件下盐碱对丹参种子的影响相对较小;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碱胁迫更为敏感;建议丹参种子盐碱育苗时应选择盐碱度较低的土地,适宜在18℃/28℃较低温度时进行育苗.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和PEG处理对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PEG溶液的互作胁迫来模拟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水温环境,研究了中华羊茅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状况,旨在探究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最适水温条件。结果表明,中华羊茅种子在不同水温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萌发特性,3种温度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在25℃时达到最高,而在15℃时发芽率最低,说明高温条件有利于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其中在15和20℃条件下, -0.2 MPa水势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浓度水势处理(P<0.05),说明在低温条件下,低浓度的PEG溶液可显著提高中华羊茅种子的活力;而在25℃温度下,其对照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各渗透势处理(P<0.05);表明在较高温度下, PEG对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随着PEG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PEG浓度的增大,各温度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逐渐降低,胚芽长、胚根长和根芽比逐渐减小,幼苗含水量以及种子的萌发抗旱指数和活力抗旱指数也不断降低,表明低浓度PEG溶液对中华羊茅种子具有“引发”作用,高浓度PEG溶液则对其种子活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是我国西部高寒草甸一种危害严重的毒害草,为明确黄花棘豆种子的萌发特征,本文主要探讨发芽前处理和温度对黄花棘豆种子发芽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黄花棘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最为显著:在10℃~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增大;并且,恒温条件下其发芽率均高于与之对应的变温条件。其中,25℃恒温条件下其发芽率最高为15.3%;10℃/5℃变温时最低,仅为1.3%。另外,随着温度的上升,种子发芽指数增大、发芽时间缩短、硬实率降低:10℃/5℃时其发芽指数最低仅为0.05,平均发芽开始时间长达22.3d,硬实率高达97.2%。再者,发芽前处理对于黄花棘豆发芽状况的效应亦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温度为变温25℃/5℃时,冷水浸种可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指数,缩短种子萌发的开始时间;温度为恒温10℃时,冷水浸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然而,其他温度条件下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开始时间及硬实率与对照均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高寒草甸年均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的情况,黄花棘豆依靠种子快速建立种群的机会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本研究以丹参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变温(18℃/28℃和28℃/38℃)条件下,4种浓度(6.25、12.5、25、50 mmol·L~(-1))盐溶液和4种浓度(3.125、6.25、12.5、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温度及其互作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 0.05)。18℃/28℃处理下的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均显著优于28℃/38℃处理(P 0.05)。在18℃/28℃条件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 0.05),相对盐害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P 0.0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 0.05),25和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处理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 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 0.05);28℃/38℃条件下,6.25和12.5 mmol·L~(-1)盐溶液以及3.125和6.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 0.05),25、50 mmol·L~(-1)盐溶液和12.5、25.0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 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 0.05)。盐胁迫和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丹参苗长生长(P 0.05);两种变温条件下,6.2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幼苗叶长生长无显著影响(P 0.05),25、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抑制叶长生长(P 0.05);18℃/28℃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幼苗叶宽生长有促进作用,除28℃/38℃下6.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叶宽生长无显著影响(P 0.05)外,其余盐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叶宽生长(P 0.05)。综上,盐碱、温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温条件下盐碱对丹参种子的影响相对较小;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碱胁迫更为敏感;建议丹参种子盐碱育苗时应选择盐碱度较低的土地,适宜在18℃/28℃较低温度时进行育苗。  相似文献   

1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匮乏是影响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制约是植物自然更新的关键限制因子。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梯度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不同的干旱胁迫条件,测定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6种主要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结果表明,随PEG浓度的增加,16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种子的萌发时滞延长直至不萌发,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抗旱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轻度的干旱胁迫(50 g·L-1)能促进部分种子的萌发,增加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采用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物种子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和抗旱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鬼针草(Bidens pilos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种子萌发耐旱性最强,而大针茅(Stipa grandis)最弱。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缘唇形科植物种子大小对萌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区24种唇形科(Lamiaceae)种子为材料,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研究种子大小与萌发特性的关系,为当地的植被保护或恢复对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4种唇形科植物种子的百粒重为0.0061~0.5688 g,跨越2个数量级,平均大小0.1200 g,60%的物种种子百粒重小于0.1200 g,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唇形科植物种子中小种子占优势。种子大小与萌发率和萌发速率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子大小与集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种子大小与萌发开始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这24种唇形科植物的大种子物种和小种子物种有2种相反的萌发对策:小种子萌发率高,萌发速率快,萌发历期短,萌发整齐性好;大种子与小种子相反,并共同与其扩散能力构成了一个由小种子物种(拓植能力)到大种子物种(竞争能力)的连续体,从种子萌发对策上解释了大、小种子物种在同一自然群落中如何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姜黎  田长彦 《草业科学》2023,(3):674-679
当前干旱区荒漠植物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种群存在自我更新障碍,荒漠区很少见到幼苗,水分和温度可能是荒漠区造成自我更新障碍的两个主要的生态因素。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在不同温度下(20℃/5℃、25℃/10℃、30℃/15℃和35℃/20℃),研究干旱胁迫(0、5%、10%、15%、20%、30%PEG)对盐爪爪种子发芽特征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盐爪爪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与其原生境温度和干旱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盐爪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在30℃/15℃条件下达到最高,该温度可作为盐爪爪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生长时期最适宜的温度;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对其种子萌发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30℃/15℃下,高浓度(>15%PEG-6000)溶液对盐爪爪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低浓度的PEG-6000溶液(5%)对盐爪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略有促进作用,适当的干旱胁迫有利于盐爪爪幼苗的生长,使出苗整齐。  相似文献   

14.
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萌发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吸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2h时达最大值0.1363g/h,种子萌发最低吸水量为种子原重量的83.66%.在不同温度处理下,扁穗雀麦种子在25~30℃恒温条件下萌发相对较好,发芽率达97%,发芽指数较高.25℃萌发条件下活力指数最大,为679.41,其次为30℃.胚根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胚芽为25℃.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后确定扁穗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当温度降低到10℃或升高到40℃时,种子发芽受阻,发芽率均为0.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缘15种藜科和蓼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高原东缘15种藜科和蓼科植物种子为对象,在100%全自然光照和3%自然光强的人工遮荫条件下统计了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和相对光萌发率,分析了此15种植物种子在两种光照水平下的萌发率差异以及相对光萌发率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物种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没有一致性的规律,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随着种子大小的增加,萌发对光照的依赖性逐渐降低(P<0.05); 2)不同生活型植物种子萌发对光照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对光照敏感且随着种子大小的增加萌发对光的依赖性降低(P<0.001),而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不依赖于光照(P>0.05)。证明种子大小和生活型共同影响着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不同处理对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紫花苜蓿萌发的影响,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测定了浸种药剂(纯化水、0.1%水杨酸、5%聚乙二醇、2%KNO3、0.5%Na OH)、浸种时间(0,1,2,3,4 h)、Na_2CO_3浓度(0,5,15,25,35 mmol/L)三因素条件下的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单因素Na_2CO_3浓度(0,5,10,15,20,25,30,35 mmol/L 8个浓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结果表明:浸种药剂、浸种时间、Na_2CO_3浓度对发芽率和发芽势皆有显著影响(P0.05),Na_2CO_3浓度对发芽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而浸种药剂、浸种时间对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且对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次序皆为Na_2CO_3浓度浸种时间浸种药剂;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皆随Na_2CO_3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种子对Na_2CO_3的耐盐半致死浓度范围为20~25 mmol/L,致死浓度范围为30~35 mmol/L。说明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种子的最适萌发条件为无需浸种、不加Na_2CO_3。  相似文献   

17.
旷宇  南志标  田沛 《草业学报》2016,25(2):160-168
本试验以带Epichloё内生真菌(E+)及不带内生真菌(E-)中华羊茅种子为研究材料,研究其水引发后,在NaCl胁迫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降低中华羊茅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胚根长和干重。除对照处理外,相对于不带内生真菌的中华羊茅种子,内生真菌能显著提高不同NaCl浓度胁迫条件下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力及幼苗生长。水引发与内生真菌可产生互作,在引发时间为20 min时与内生真菌的互作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NaCl浓度胁迫下中华羊茅种子各萌发指标及幼苗生长情况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对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华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胚根长和干重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能源型植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新收获种子的萌发和出苗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研究了温度、光照和播种深度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柳枝稷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35 ℃,此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明显高于其他温度处理;其发芽率不受光照影响,但光暗交替条件下的发芽速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较黑暗条件下显著提高;其适宜的播种深度为2~16 mm,不覆土或播种过深均不利于出苗。  相似文献   

19.
盐、碱胁迫与温度对黄花苜蓿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祎  田雨  张红香  杨健  吴志红 《草业科学》2015,(11):1847-1853
为了探讨盐、碱胁迫与温度交互作用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两种中性盐(Na Cl、Na2SO4)和两种碱性盐(Na2CO3、Na HCO3),3个温度(10/20℃、15/25℃和25/35℃)处理,测定各因子对种子最终发芽率及发芽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与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黄花苜蓿种子发芽均有显著影响(P0.05)。黄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在10/20℃或15/25℃处理下最高,并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度降低,且碱性盐的胁迫作用大于中性盐。25/35℃高温显著抑制了各个处理下黄花苜蓿种子发芽,并且加剧了盐、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黄花苜蓿对碱性盐和高p H有一定的耐受性,在25 mmol·L-1的Na2CO3和30 mmol·L-1的Na HCO3处理下均能良好发芽。  相似文献   

20.
湘杂芒2号种子发芽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远缘杂交新品种湘杂芒2号(Miscanthus sinensis×lutarioriparia)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发芽床、光照、贮藏条件、带颖壳与去颖壳等处理对芒属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湘杂芒2号种子在15和45℃条件下不发芽,在变温条件下(20℃/30℃)发芽率最高,为96%;纸上发芽的平均发芽率最高,为94%;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差异均不显著;在4℃的冰箱冷冻和在室温下非密封保存1年后,平均发芽率超过85%,而在-20℃条件下保存1年后萌发率为0;种子去颖壳后发芽率由66%提高到86%.该结果能为芒属植物种苗繁殖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