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层状地貌是指成层分布的台地、阶地、河漫滩、海滩和成层的海蚀穴、饱水带溶洞等。一、层状地貌特征1.剥蚀台地剥蚀台地主要分布在辽东湾阎家屯一台里-小海山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海拔10m~30m,顶部平坦,坡度〈5°。由太古宇建平群大营子组及绥中花岗岩构成,部分上覆中一上更新统残积物、残坡积物。台地北西为南西一北东走向的凌角河河谷平原(蛇山—刘台子一长山寺湾),台地前缘陡坎高出凌角河河谷平原约6m。  相似文献   

2.
根据辽东湾邻近地区的海岸、河道变迁及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了各阶段形变场及其演化特征。认为:本区垂直形变场具有沿节线分区等特征。长趋势形变表现为辽东山地和辽西沿海丘陵相对下辽河平原上升,且辽东上升幅度大于辽西,最大速率约为1.5—6毫米/年。而地震形变是范围有限、剧烈的形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收集到的日照市海岸带浅地层剖面测量调查资料,把多条浅地层剖面中出露的古河道断面推测性地连接起来,重建了以往的古河道体系,综合分析了日照市海岸带古河道的分布特征。日照近海区域存在一个主干河道呈SW-NE走向的梳状河道网,古河道形成于距今约4.4万a的末次冰期。古河道的形成是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及后期的海平面上升、潮汐改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末次冰期,研究区内气候湿润,河流流速较大,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较强,长期侵蚀作用形成下切古河道,在古河道中容易形成淤积较多河流携带的砂体。古河道断面形态主要呈U形、V形、W形、箱形和倒梯形。主干河道北西侧,分支河道较密,南东侧分支河道较稀疏。主河道长约40km,横截面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变宽,最宽处达4km。分支河道多数以NW向为主,少数为NE向,长度介于8~20km之间,宽度约为1~3km。古河道主要位于16~24m水深的闭合深度以外区域,对其中的砂体经过粒度筛选可作为将来进行人工抛沙的砂源。  相似文献   

4.
根据日照市海岸带两个重点海滩的沉积物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由岸向海,森林公园海滩剖面样和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逐渐降低,万平口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减少,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从北部到南部,森林公园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减少,万平口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研究区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磁性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负相关,符合元素粒度控制规律。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等主要污染物含量较少,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较小,沉积物质量较好,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根据日照市海岸带2个重点海滩所采集的样品,通过粒度、磁化率、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的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搬运路径及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以砂为主,在平行海岸方向上,沉积物粒径自北至南由细变粗。在垂直海岸方向上,从滩肩到滩面再到低潮线处,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细。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海滩的分选性要好于万平口海水浴场海滩。沉积物受黄海沿岸流影响,多自北向南运移。海滩中浅部物质的来源与陆内一侧基岩中斜长片麻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关系较为密切,深部物质的来源与靠海一侧基岩中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滨州近海海域海底沉积物测试数据及海岸带陆域土壤地球化学分析,对滨州海岸带陆域土壤和海底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Hg,Cd,Pb,Cu,Zn,Cr,Ni)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各指标含量陆海联合分区图。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市海岸带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上均低于国标规定的海洋一类沉积物的最高标准,仅有个别元素含量超过一级标准值,表明局部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从滨州海岸带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上来看,除Hg元素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呈现一定的规律,基本上陆域含量高于海域含量,且大部分元素都呈现出陆域城镇值高,郊区值低的态势。区内化工企业较发达,Ni,Cr属于中度变异区,Cd,Hg,Pb属于高度变异,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考虑区内土壤及海底沉积物重金属富集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  相似文献   

7.
围填海是沿海地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及时准确地监测地区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对于合理保护海岸带资源和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结合多种数据源,提取并分析1974-2017年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3年来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面积持续增长,到2017年总面积达到4649.26 km 2,围海为主要利用方式。围海活动多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滩涂海域,填海活动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各大港口海域和城市滨海区域。全省围填海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2000年后,填海造地面积增加迅速,围海利用向填海造地转换现象突出,主要用于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和城镇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受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工业化驱动明显,围填海利用向综合化、多元化和集中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土地貌形态特征、发育机理及演化过程等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选取黄土高原洛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坡面尺度、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分类选取14项地貌因子,较为全面地构建了流域地貌发育形态定量参数体系;提取646个小流域为分析单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了描述流域黄土地貌形态特征的4个主因子;这4个主因子分别反映了4种地貌形态空间格局,即南北渐变型、单中心扩散型、东西过渡型、多中心扩散型。结合流域地貌类型和地貌发育程度特征,认为黄土地貌地形起伏和垂直侵蚀特征反映了研究区的总体地貌空间格局,洛河流域黄土地貌主要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随着水系由下游向上游不断地溯源侵蚀、下切扩展,最终形成了现今形态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生态经济区,该地区的海岸带地处海陆交接地带,属于陆缘海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海岸带地形地貌系统性阐述甚少。在开展该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及以往文献的研读,对该地区海岸带地形地貌、岸滩地貌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海岸带地貌分黄河三角洲粉砂淤泥质海岸、莱州湾南岸潍北平原区粉砂淤泥质海岸、莱州砂质海岸3个部分。岸滩类型分为黄河三角洲岸段冲淤平衡潮滩、侵蚀潮滩、淤积潮滩3种及莱州湾岸段侵蚀潮滩及侵蚀砂质海滩2种。  相似文献   

10.
对湛江市南三岛海岸防护林的生态效益作了调查,结果表明:防护林防风、固沙、减轻台风损失的效果显著,改善了海滨气候条件和土壤养分状况,增加动植物种类,优化了海滨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辽东半岛旅顺、金县、庄河、岫岩一带的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部分地层遭受了低级—很低级的变质作用,构成了一个总体呈北东向展布的狭长变质带。该变质带与区内印支期北东向构造关系密切,并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活动有内在联系,即印支期构造岩浆岩带控制了变质作用的发生与分布。变质作用类型以区域性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局部地段受岩浆活动的影响,显示了区域动热力变质作用的特点。据此,可以认为,辽东半岛区域动力变质带是经受以强烈抬升运动形式为主的印支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辽东半岛南部金刚石在含矿程度不同的金伯利岩岩管中,其主要物理特征和包体成分等是不同的。富矿金伯利岩体中金刚石的特征是颜色种类较多,晶形复杂(以曲面菱形十二面体为主),颗粒粗大,蚀象发育;含包体成分复杂。贫矿金伯利岩体中的金刚石颜色种类少,晶形单一(以平面八面体为主),颗粒细小,蚀象不发育;包体成分简单。高温碱熔试验与热台测定结果表明金刚石晶体形态的演化过程,盆刚石从650℃开始熔解,即八面体晶棱和顶角出现钝化,在温度不断升高时八面体所有晶棱逐渐熔解变为晶面,进而形成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因此可以推断,金刚石曲面菱形十二面体的初始晶形应是八面体晶形。金刚石包体中的镁铝榴石与金伯利岩中斑晶镁铝榴石的化学成分是一致的,说明二者来自同一岩浆源。  相似文献   

13.
笔者(1989)在辽东半岛南部复州湾和金县七顶山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附近发现一层笔石,它们为: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sp.,Dendrograptus sp.,并且建立了 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带,该带相当于华北的 Dictyonema flabelliforme-Staurograptus 带,相当于华南东南区的Staurograptus-Anisograptus 带,其层位相当于英国的特马豆克阶。由于该区寒武系顶部已建立了笔石带Dictyonema kelanense 带,因此,笔者将辽东半岛南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在 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带与 Dictyonema kelanense 带之间。  相似文献   

14.
在辽东半岛南部震旦-寒武系界限剖面中采集了32块古地磁岩石标本。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①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兴民村期曾出现一次极性倒转,它发生在650Ma左右,可称之为兴民村反极性期,据此,可与国外上先寒武系对比;②本区震旦-寒武系沉积地层曾经历了中纬度→低纬度→中纬度的古地理纬度区的变化历史;③初步建立了辽东半岛南部震旦-寒武系界限附近地层的视古地磁极迁移轨迹。根据古地磁测试结果,结合本区地层特征,将震旦-寒武系界限定在兴民村组与葛屯组之间,兴民村组的顶为震旦系的上限,葛屯组的底为寒武系的下限。  相似文献   

15.
辽吉地区早前寒武纪基底过去一直作为胶辽隆起的一部分,后者又是统一的华北地台二级构造单元。“七五”期间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由许多古构造地体组成。在辽吉地区,本溪—浑江大断裂实际上是一个古地体的拼贴构造带,断裂两侧太古宙—早元古宙时期地史发展截然不同。鞍本地区的BIF亦是一个独立的构造地体,它们都是在早元古宙末期拼贴完成的,一系列地质事实可以作证。中生代以来的所谓地台活化作用实质上正是由于原先的地体拼贴构造带成为后来的构造薄弱带,从而导致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6.
辽东半岛南部太古宙主要由变质深成岩和表壳岩组成,变质表壳岩是“包体”存在于深成岩中。通过变质矿物、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及微晶化学分析,认为组成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变质杂岩经历了高温( 624℃~ 865℃),低压(小于 5× 108 Pa)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辽东半岛早元古宙北部辽河群中层状基性岩发育广泛,与上覆层状岩系呈沉积接触关系,并发现多处枕状熔岩。层状基性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层状基性岩是辽河群早期沉降阶段的海相拉斑玄武岩。辽东半岛早元古宙海相拉斑玄武岩的发现,将改变对辽河群下亚群火山—沉积建造内涵的传统认识,表明其产出为大陆边缘或类似弧后盆地的大地构造环境。这将为重新认识和评价辽东半岛早元古宙金属矿床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葛屯组为一套中—细碎屑岩沉积,寒武系大林子组和碱厂组以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为特征。沉积相分析表明,葛屯组为滨岸三角洲相沉积;大林子组为障壁海岸陆源碎屑沉积,碱厂组则是障壁海碳酸盐台地沉积。葛屯组与大林子组之间在沉积物质组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葛屯组水体循环好,为混水沉积,古植物宏观藻类繁盛,大林子组水体循环差,盐度不正常,上部出现干旱蒸发环境,几乎无生物可生存,葛屯组与大林子组沉积物的物源供给区的母岩相同,重矿物分析表明二者均为含水硅酸盐—变质岩;Ca/Mg值葛屯组低而到大林子组变高;葛屯组沉积时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界面经常处于氧化基准面之下,而大林子组则表现为干燥、炎热的环境,沉积界面几乎始终位于氧化基准面之上。碱厂组与大林子组在沉积作用特征上基本相似。这一演化过程说明了地壳由活动至稳定的渐进脉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根据辽东半岛辽河群变质岩巾黑云母—石榴石、斜长石—角闪石.白云石—方解石共生矿物对电子探针分析数据,采用共生矿物对中元素分配的地质温压计方法得出辽河群变质温压区间 :低绿片岩相温度为400—500℃,压力0.2—0.3GPa;高绿片岩相温度为500—600℃,压力0.3—0.4GPa;低角闪岩相温度为600—700℃,压力0.4—0.6GPa。  相似文献   

20.
辽东半岛南部金伯利岩产于辽东台隆复县—新金坳陷内的基底隆起区。金伯利岩浆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控制岩浆形成的主体作用是具亏损和富集双重特征地幔的部分熔融,贫金刚石金伯利岩体曾经历了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地幔易熔组分的萃取作用。深部富含不相容元素的C—H—O流体加入上覆亏损地幔中,引起地幔底辟体上升,在大约215km深度处地温线与橄榄岩C—H—O固相线交切,引起橄榄岩1%—3%的熔融,形成粘度为0.0211Pa·s,密度为2.76g·cm~(-3)、氧逸度为2.92×1.01325×10~(-6)Pa的金伯利岩浆,这种岩浆沿着宽2.7m的裂隙,以约18m/s的速度上升、就位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