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科血液净化中心41例MHD 3月以上的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肌注组(n=20,于每次透析结束后给予右旋糖酐铁注射液100mg深部肌肉注射)和口服组(n=21,给予琥珀酸亚铁片200mg每日3次口服),共治疗12周。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且肌注组显著高于口服组(P〈0.05);两组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且肌注组显著高于口服组(P〈0.05和P〈0.01);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肌注组有5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轻度疼痛(25%),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组(P〈0.01)。结论与口服琥珀酸亚铁片相比,右旋糖酐铁(肌注)是治疗MHD患者贫血更为有效、安全的药物,特别适于口服铁剂不耐受的MHD贫血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右旋糖酐铁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口服铁剂组和静脉滴注铁剂组,分别采用口服补铁和静脉滴注补铁,观察临床症状,比较和分析口服补铁和静脉补铁的疗效。结果静脉滴注铁剂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均较口服铁剂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静脉滴注铁剂后临床症状亦明显改善。结论静脉注射右旋糖酐铁可在短时间内纠正贫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敬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95-1796
目的观察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组和口服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Hct、SF、TSAT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静脉组的Hb为(98.6±3.5)g/L、Hct为(30.1±2.2)%、SF为(94.8±6.2)μmol/L、TSAr为(19.8±2.6)%,口服组分别为(80.1±3.4)g/L、(27.9±1.4)%、(12.9±3.6)μmol/L、(14.2±2.5)%,静脉组各项指标均较口服组升高明显(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亦无过敏反应发生。结论与口服补铁相比,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肾衰竭引起的肾性贫血疗效较好,可有效增加铁储备,是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高鹏  袁金荣  程洁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6):112-114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对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诊治的肾性贫血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56例患者口服多糖铁复合物为对照组,56例患者静脉注射蔗糖铁为观察组,疗程8周,比较两组相关观察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均是治疗肾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其中静脉注射蔗糖铁的治疗效果更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多项临床指标,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静脉补铁与口服补铁对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血液透析伴有肾性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①治疗组(静脉补铁组)25例,右旋糖苷铁注射液100mg,每次血液透析中使用,每周2次,共10次。②对照组(口服补铁组)25例。多糖铁胶囊150mg,po qd。观察8周。50例合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每周8000U,sc。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贫血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Hct及血清铁蛋白(SP)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8%与65%(P〈0.05),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静脉补铁的疗效明显高于口服补铁。  相似文献   

6.
鲍晓红  李洁  金烈 《海峡药学》2010,22(4):115-116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蔗糖铁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取维持性透析患者45例.按透析方式不同分为血液透析组(HD组)25例、腹膜透析组(PD组)20例,采用同期对照研究。结果各组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的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PD组Hb、Hα、SF、TSAT上升幅度高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配合EPO治疗HD和PD患者的肾性贫血安全有效.PD患者贫血改善明显优于HD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铁剂与口服铁剂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选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静脉注射铁剂(静脉组)和口服铁剂(口服组)治疗。静脉组患者给予蔗糖铁静脉滴注,完成总量后,根据患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Hb)水平,定期给予100mg维持量。口服组患者口服琥珀酸亚铁200mg,1日3次。以铁剂治疗前后患者Hb和红细胞比容(Hct)的变化等衡量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Hh、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患者Hb、Hct改变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患者SF、TSAT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口服组(P〈0.01)。结论:静脉组比口服组疗效更好,对于慢性肾衰竭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30ml/min的患者,在皮下注射EPO的基础上,联合静脉注射铁剂治疗肾性贫血比口服铁剂更具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注射液静脉滴注或121服硫酸亚铁两种补铁方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应用100mg蔗糖铁注射液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周2次;对照组口服硫酸亚铁100mg,3次/d。两组均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次3000U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铁水平、血清铁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应用静脉或口服补铁治疗肾性贫血均有明显临床治疗效果,以静脉补铁疗效更明显,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杨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823-1824
目的比较静脉与口服补铁对接受促红素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方法口服组给予琥珀酸亚铁,每次200mg每日3次,连续2个月;静脉组给予静脉输注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每次100mg,每周2次,共10次。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的变化。结果静脉补铁组治疗后Fib、Hct、SF及TSAT均较口服组明显升高(均P〈0.01)。口服补铁组临床有效率20%,静脉补铁组临床有效率60%。静脉补铁明显优于口服补铁。结论静脉补铁可迅速改善贫血,配合EPO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减少输血,减少医疗费用,应优选。  相似文献   

10.
黄卫民  邵云侠  张婧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86-1787
目的探讨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途径补铁后铁的情况及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稳定血透患者,每周透析时间大于等于12h。所有患者血红蛋白(Hb)〈90g/L,大于60g/L,Hct 18%-27%,血清铁蛋白小于300ng/L,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20%,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00U·kg^-1·周^-1。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口服组和静脉组),分别采用静脉输注蔗糖铁和琥珀酸亚铁口服,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铁指标和红细胞相关指标。结果静脉补铁及口服补铁均可使Hb,Hct、SF和TSAT升高(P〈0.05),蔗糖铁组从上升幅度及上升速度明显优于琥珀酸亚铁组(P〈0.05)。结论纠正肾性贫血时静脉应用铁剂安全可靠,疗效优于口服铁剂,并且可以减少EPO用量。  相似文献   

11.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静脉用铁剂蔗糖铁(森铁能)与口服琥珀酸亚铁(速力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5例血透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19例)和口服组(16例)。静脉组:蔗糖铁100mg稀释于100ml生理盐水,每周使用1次,连续10次后,改为两周1次,共3月。口服组:琥珀酸亚铁200mg,每日3次,共3月。两组均使用EPO治疗,剂量为每周120~150U/kg,皮下或静脉应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静脉组与口服组基础情况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H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静脉组Hb上升幅度、速度均高于口服组(P<0.001)。静脉组H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口服组无明显变化。两组Ret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两组SF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静脉组上升幅度较口服组明显(P<0.001)。静脉组TSAT治疗后明显上升(P<0.01),口服组上升不明显。两组治疗前后BUN、Scr、ALT、AST、ALP、TBIL、ALB等均无显著差异。CRP静脉组治疗后高于口服组,但其值在正常范围。静脉组无不良反应,口服组2例(12.5%)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用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2.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54-2756
目的:观察静脉用铁剂蔗糖铁(卫信康)与口服右旋糖酐铁(朴红)治疗血液透析(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6例HD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18例)和口服组(18例).静脉组:蔗糖铁100 m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周用药2~3次;口服组:右旋糖酐铁每日150 mg,共8周.两组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皮下注射:剂量为4 000 U/次,2次/周.观察两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静脉组与口服组基础情况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Hct、SF、TSA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而静脉组优于口服组(P<0.01),两组患者应用EPO的剂量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少,而静脉组减少较明显(P<0.01),静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可有效地纠正维持性HD患者的铁缺乏,提高EPO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静脉应用蔗糖铁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对使用红细胞生成素.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研究,将接受维持性m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42例,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各21例,分别给予蔗糖铁静脉推注和口服铁剂治疗,比较2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的升高,静脉组较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P<0.05).结论 在伴有缺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治疗中,蔗糖铁升高Hb的作用较口服铁剂更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不同补铁方式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 《中国药业》2012,21(5):68-69
目的 观察口服补铁与静脉补铁两种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口服补充铁剂(力蜚能),治疗组(Ⅱ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静脉补充铁剂(蔗糖铁).两组均行常规血液透析,2次/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试验时间均为12周.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均有升高(P<0.05);治疗后各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铁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态,静脉补铁优于1:7服补铁.  相似文献   

15.
右旋糖酐氢氧化铁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20例维持性血透病人,随机分为静脉组与口服组,分别采用静脉注射右旋糖酐氢氧化铁及口服琥珀酸亚铁进行补铁治疗,总疗程8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铁及红细胞相关指标并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结果:治疗8周时,静脉组RBC、Hb、Hct、血清铁蛋白(SF)与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显著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口服组(P<0.01).静脉组3例有不良反应,1例出现药物相关皮疹,停药后消失,2例轻度胃肠道反应.口服组19例出现明显胃肠道症状.静脉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60,5.0%)明显低于口服组(19/60,31.6%),P<0.01.结论:静脉注射右旋糖酐氢氧化铁可有效纠正维持性血透病人的铁缺乏、提高铁利用率及rHuEPO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对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减少EPO的用量。方法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贫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各20例。静脉组:蔗糖铁100 mg,在透析开始后2 h,通过透析器静脉端注射至少5 min,每周1次。口服组: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300 mg,1次/d。总疗程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EPO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比例、体重、EPO用量、Hb、Hct、SF、TSA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用药4周时,两组Hb、Hct、SF、TSAT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4、8、12周时,静脉组Hb、Hct、SF、TSAT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静脉组在用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口服组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8例。④治疗8、12周时,静脉组应用EPO用量低于治疗前及口服组(P〈0.05)。结论静脉用蔗糖铁可有效纠正维持性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铁缺乏,改善贫血,安全性好,且能减少EPO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应用静脉补铁纠正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静脉组)和口服补铁组(口服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 000U/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口服叶酸片30 mg/d。在此基础上静脉补铁组给予蔗糖铁注射剂(森铁能),采用分次输入的方法;口服补铁组给予琥珀酸亚铁(速力菲)0.3克/次,3次/d。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并计算出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贫血均有改善,但静脉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口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贫血,通过静脉补铁较口服补铁能更好地纠正贫血,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比较静脉注射科莫非(右旋糖酐氢氧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铁缺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44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HD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注射右旋糖酐氢氧化铁组(静脉组)与口服琥珀酸亚铁组(口服组),静脉组21例,口服组23例,总疗程8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铁、红细胞相关指标及生化指标,观察疗效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结果共40例完成本研究,静脉组20例,口服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族别、维持透析时间、贫血程度、血清铁指标及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无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后贫血均有明显改善,静脉组血红蛋白(Hb)上升(61.45±25.58)%,红细胞压积(Hct)上升(67.22±31.66)%,口服组Hb上升(31.77±13.37)%,Hct上升(34.41±21.81)%,静脉组显著高于口服组(P<0.001);静脉组血清铁蛋白(SF)上升(272.38±502.54)%,口服组上升(186.78±304.55)%,静脉组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上升(45.6±33.6)%,口服组上升(11.4±12.11)%,静脉组明显高与口服组(P<0.001);静脉组rHuEPO的用量(7150.00±1565.25),口服组rHuEPO的用量(10600.00±2521.49),rHuEPO的用量静脉组低于口服组(P<0.001);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白蛋白升高,静脉组血肌酐下降,其他指标无改变。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静脉铁剂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优于口服组,且节省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减少治疗费用,适合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铁缺乏的长期补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静脉和口服补铁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以及对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的影响。方法:260例未达到贫血治疗靶目标的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静脉铁组和口服铁组,前者给予右旋糖酐铁100 mg,在透析中静脉输入,每周2次,5 wk后改为100 mg·2 wk~(-1),至12 wk。后者给予琥珀酸亚铁200 mg,po,tid,连续服用12 wk。结果:治疗12 wk后,静脉铁组(n=165)血红蛋白(Hb)增长(21±s 13)g·L~(-1),血细胞比容(Hct)增长0.07±0.03,血清铁蛋白(SF)增长(334±134)μg·L~(-1),运铁蛋白饱和度(TSAT)增长(9±6)%,均P<0.01。口服铁组(n=84)中,Hb和Hct分别增长(14±27)g·L~(-1)和0.032±0.010,P<0.01;而SF和TSAT无明显变化,P>0.05。以上2组指标变化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静脉铁组rHuEPO用量为(6 530±2 234)IU·wk~(-1),显著少于口服铁组(8839±1922)IU·wk~(-1)(P<0.01)。静脉铁组纠正贫血达标率为Hb达标73.9%和Hct达标78.8%,均高于口服铁组(Hb达标43%和Hct达标40%,P<0.01)。静脉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口服铁组为6%。结论:静脉应用右旋糖酐铁比口服琥珀酸亚铁能够更安全、有效地纠正肾性贫血,并且可以显著减少rHuEPO的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