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成果鉴定会于2003年11月18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该项目为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2002年广东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主要内容为建立中药ADR病例全文数据库、中药ADR数据库、中药ADR研究及成果数据库、中药ADR新闻信息数据库四个文献数据库;开发并建立了中药不良反应信息网站(http://www.adr.com.cn)。鉴定会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广东省中医药局主  相似文献   

2.
由广东药学院苏薇薇副教授主持的课题“中药组方规律的计算机模式分类研究与应用” 于1999年3月18日通过广东省医药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鉴定认为:该研究将中医药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出用计算机模式分类技术研究中药的组方规律,研究的思路新颖独特。应用该技术对中药复方进行方解,使中药方剂学研究朝计算机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另一项由该院吴忠副教授主持的课题“中药鉴定新方法——微量元素特征谱的计算机鉴别研究及应用”也同时通过鉴定。该研究提出以微量元素作为中药鉴别分类的特征,结合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鉴别中药的真伪,并应用该技术对中药苦丁茶、麦冬、贝母、黄芩、三棱等进行了鉴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分析(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 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 2.1 科研 2.1.1 数据库 在我国进行的“九五”攀登预选项目“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中开展了“中药复方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的研究”;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中也开展了有关方剂基础科学数据的信息处理研究;科技部1999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金支持的“中药基本数据库”项目,重点加强了中医药行业的信息数据化及其共享工作。目前,国内利用上述课题和项目,已初步研制成功多库融合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部分数据资源的共享。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推出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不等的…  相似文献   

4.
1997年,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软科学研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该课题完成70万字研究报告,并公开出版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一书。课题成果得到国家新药领导小组以及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课题提出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已列入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并拨款为该项目成立了“中药现代化项目管理办公室”。有鉴于此,该课题荣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期全文发表了科技部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实施方案》,以飨读者。该方案体现了课题组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抗衰老是本世纪末及21世纪的研究重点,中医药有关抗衰老方药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研究所涉及的方药很多,按其功效主要为补肾、健脾、活血祛瘀三大类。有单味药上百种,复方中药分古代经方与时方两大类,其中金水宝胶囊、苍龙如意胶囊等几十种中药制剂获得成果,续春冲剂、大力神口服液等获得专利(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卫生成果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本文以国内重点中标课题为主,从实验研究的不同角度对近年来(1995-1999)抗衰老方药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科研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中药科技进步、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开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广阔市场前景、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新药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近正式启动新药开发专项课题计划,免疫抑制剂T96胶囊的研究、抗肺纤维化新药SiPi-202的研究、抗肿瘤新药TH注射液的研究等70项研究项目被列入计划。 为了使这次新药开发专项计划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了从开发项目的立项、管理到成果转化全过程市场化运行的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专门成立了新药开发专项领导小组,投入500万元开发经费,委托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相似文献   

7.
1997年,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软科学研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该课题完成70万字研究报告,并公开出版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一书。课题成果得到国家新药领导小组以及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课题提出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已列入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并拨款为该项目成立了“中药现代化项目管理办公室”。有鉴于此,该课题荣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期全文发表了科技部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实施方案》,以飨读者。该方案体现了课题组的思想,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是纲领性文件。中医药必将走向世界,并必将成为与西医药平起平坐、相互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是中医科技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桥梁和重要抓手,也是完善、激发中医行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中医药科技成果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构想及建议。具体而言,当前中医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3方面的主要问题是:①中医科技成果评价相关的专业机构建设不足;②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成果评价规范、标准不足,尚未形成符合中医学科特色的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③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结果的采信力度有待加强。因而,提出具体建议如下:①鼓励中医药科技评价相关专业机构建设,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②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化建设,保证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中,应重点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③结合成果转化建立合理的采信制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概述国家973项目团队开展中药"一物二气"学说验证研究工作的总体情况和初步成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从工作假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初步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对自2005年开始的项目研究工作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结果当前的研究方案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仍需通过大批次成分测试和动物实验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验证大类组群中药药性物质特征标记的客观存在及其合理性,并在科学研究、新药开发与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和优化。结论项目研究工作对中药"一物二气"学说的正确性作出了基于现代科学实验的新诠释,解答了中医理论的经典学术争议问题,为现代研究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主要中药的功能类别 按照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或熟悉、了解)若干种药物的分类、功效及应用等知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属于“各论”。各论将药物分为20章,每章为一类。了解20类中药划分的依据,并将20类药物分类加以比较,可以提纲挈领地掌握各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牛膝性味的科学内涵,为正确指导其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梳理牛膝性味的发展演变脉络,从而发现其性味变化的规律。经考证发现,牛膝常用品种有2种,即苋科牛膝属的怀牛膝和杯苋属的川牛膝;牛膝的"性"多记载为性平,少许文献记载为性温;牛膝的味由"苦"向"酸"逐渐发展为"苦、酸"和"苦、酸、甘"同时存在,川牛膝的味由苦、酸向苦、甘转变,并解释牛膝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为怀牛膝、川牛膝的性味研究,怀牛膝、川牛膝药材的研制开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牛膝性味的变化反映了中药性味理论是由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性味的初始标定原则由根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结合五行及藏象理论而定转为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  相似文献   

12.
地黄为河南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目前中医临床上地黄较为常用的炮制品有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生地黄炭、熟地黄炭,其中生地炭和熟地炭用于止血。本文通过查阅汉代至清代中医药学本草文献及其它相关现代文献,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弄清生地炭、熟地炭的历代炮制演变情况及炮制前后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影响。为揭示中药炒炭炮制的科学内涵、扩大地黄炮制品在中医临床的应用范围,并为临床上合理有效利用生地炭和熟地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附子、白及配伍规律与应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在"中国中医药数据库"84 464首方剂中,共检索出含附子白及处方27首,对其主治、病机、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处方一致的病机是阳虚寒凝,瘀血阻滞。配伍规律是温阳散寒,开通道路,乌附为君;祛腐生肌敛疮,白及、白蔹为通用药;祛风解表,白芷、防风为首;活血化瘀,以当归、川芎为先;调畅气机,以木香、杏仁常用;清热解毒,以大黄、黄芩为佐。推测祛风散寒与活血化瘀药物能缓解附子、白及配伍产生的毒副作用,白芷与当归可能是附子、白及配伍的"解毒药"。结论:附子、白及并非绝对的相反,在一定配伍条件下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部颁标准》)含生地黄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对《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有生地黄方剂收集整理,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配伍组合。结果含有生地黄方剂共357首,常用药物组合17个;主治疾病22种,对其中2种高频疾病"不寐"、"眩晕"常用药组合对比分析,显示生地黄不同配伍治疗作用不同。结论《中药部颁标准》中含生地黄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用药规律反映了生地黄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为充分发挥生地黄的功效及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药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研究方剂的关键。党参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党参配伍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出协同作用或者拮抗作用,最终影响临床效果。因此,党参的配伍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近年来,广大药学工作者对党参配伍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党参配伍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将会更有力的揭示、阐述党参及其组方的配伍特点及内在规律,这将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为党参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党参的应用研究和研究党参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七本草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三七的历代文献记载及本草考证进行了概述,一是三七的发现,二是名称由来,三是原植物的来源情况,四是原产地分析,五是主要功效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传统性状鉴别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中药质量常数饮片评价方法划分山豆根饮片等级。应用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从饮片外观形态与指标含量测定入手,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来源批次的山豆根饮片质量常数和百分质量常数等数值,探讨山豆根饮片等级划分情况。结果表明,所收集的15批山豆根饮片质量常数介于0.004~0.063;以百分质量常数≥80%为一等饮片,≥50%且<80%为二等饮片,<50%为三等饮片,则所收集的山豆根饮片中,其质量常数≥0.050为一等饮片;质量常数≥0.032且<0.050为二等饮片;<0.032为三等饮片。通过研究将15批山豆根饮片成功划分为一等1批,二等为4批,三等10批。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科学、客观、其操作简单易行,将其应用于山豆根饮片等级划分,结果合理,具有较好的推广性,有助于促进中药市场对山豆根饮片的分类分级,为该饮片优质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我国黄芪专利的基本现状和主要特点,为今后黄芪专利的研究与申请提供参考。方法以我国目前已公开发布的黄芪专利为研究样本,对专利的文献学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我国黄芪专利产出量较高,但逐年增幅不明显,发明专利以职务发明为主;专利申请人主要包括公司(企业)、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专利方向主要集中在"组合物、药剂的制备方法"、"产品新用途及应用"、"加工、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等领域。结论我国黄芪专利的创新性有一定的基础,但专利研究的趋势缓慢,专利产出的质量以及与生产的联系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及工具研究甘草-石榴皮复配的潜在协同保护皮肤光损伤作用机制,为中药复方现代化及新药创新发现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结合所查文献,获得甘草-石榴皮复配后的活性成分及所对应的靶标;将所得靶标输入蛋白质数据库(UniProt)中,查询靶标对应的基因名称。通过检索疾病相关网站CTD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以及OMIM数据库,获取防晒相关靶标;通过在线String数据库分析作用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筛选出预测的核心作用靶标。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预测靶标的基因本体(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做网络图;利用在线网站Draw Venn Diagram将疾病靶标与药物预测靶标之间的关系用Venn图呈现;利用R Studio软件绘制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图。通过GOLD软件进行活性成分与核心靶标之间的分子对接。结果:收集到甘草-石榴皮复配活性成分16个,包括甘草素、甘草苷、山柰酚、槲皮素等。主要涉及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肿瘤坏死因子(TNF),抑癌基因(TP53)这5个核心靶点,涉及乙型肝炎,癌症信号通路,弓形虫病,美国锥虫病,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防晒作用。结论: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探究了甘草-石榴皮复配后的皮肤光保护作用靶标与通路,进一步印证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治疗疾病的特点,为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