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定点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0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病变而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多呈阵发性,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2003年起采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108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236例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风华 《中医正骨》2005,17(5):38-38
自2000~2004年,作者采用仰卧牵拉侧摆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23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36例中,门诊病人138例,住院病人98例.男99例,女137例.年龄30岁以下39例,~40岁57例,~50岁79例,50岁以上51例.病程1个月之内41例,~6个月57例,~2年86例,2年以上52例.有外伤史23例.  相似文献   

3.
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小关节错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能起床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颈椎病。笔者2003年3月-2008年8月采用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椎眩晕55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10年来,以旋转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16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116例病例中,男49例,女67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1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者11年,最短者25天,平均病程天数1年。治疗次数最多的15次,最少的5次,平均治疗次数6.2次。2诊断依据①有轻、重不同的外伤史.且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者;②X光片证实颈椎段骨质无病理性改变,颈椎椎管内无占位性病变者;③有颈部积累性劳损史,物理检查可在上段l~2颈椎两侧横突上找到压而点.颈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椎间孔压缩试验、颈拉试验,仰头转侧试验均为阳性…  相似文献   

6.
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6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运用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65例均为门诊患者.全部经X线摄片或CT扫描排除内耳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脑供血不足而确诊为颈性眩晕。其中,男性29例,女性36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3个月~12年:单纯椎动脉型23例,混合型42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及其他疗法。  相似文献   

7.
手法整脊治疗颈性眩晕1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而产生的眩晕在骨伤科中较为常见 ,通常被纳入椎动脉型和交感性颈椎病 ,是颈椎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1997年~ 1998年间 ,采用手法整脊治疗 12 4例 ,疗效较为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 4例患者均来于门诊 ,其中男 45例 ,女79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81岁 ,平均年龄 5 6 2岁 ;病程最短 6d ,最长 8浕 ;单纯椎动脉型 10 1例 ,伴交感神经型 2 3例 ;12 4例患者均有眩晕 ,单纯眩晕者 32例 ,余 92例分别伴有颈僵痛、双肩痛、头痛、心慌、胸闷、恶心 ,单或双耳鸣、耳堵 ,单侧面部或上肢麻木、手抖、视物模糊、记…  相似文献   

8.
余健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4):180-180,182
采用小针刀和手法整复、枕颌带牵引治疗颈性眩晕35例,治愈16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9.
用牵引加手法治疗颈性眩晕45例,并与同期用单纯牵引方法治疗本症患者33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8%和78.8%,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是颈部疾患所致的椎动脉受刺激 (或受压 ) ,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因外伤、劳累等致病因素使颈椎轻度移位 (如颈曲改变、骨关节错位、滑膜嵌顿等 ) ,或周围软组织痉挛或炎变导致椎动脉受刺激 (或受压 )而供血受阻 ,使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进一步引起脑内微循环障碍而致病。笔者临床运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5 0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诊断要点1.1 多发生于中年以上 ,颈部不舒感 ,或有颈部活动障碍 ,或活动时局部有摩擦音等。1.2 头晕 ,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 ,多同时伴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疗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96%,总有效为85.18%,对照组治愈率为52%,总有效为72%,两组治愈率比较P<0.01,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剌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剌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供血。结论:针刺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是治疗颈性眩晕的一种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0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西比灵等治疗颈性眩晕108例,设单纯西药治疗104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64例,有效4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痊愈43例,有效5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3%。痊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4.
手法整复治疗颈肩综合征5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复手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手法整复我院颈肩综合征53例。结果:痊愈33例,显效1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2%。结论:手法整复治疗颈肩综合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王元新 《新中医》2018,50(12):197-200
目的:观察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进行正骨治疗。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功能情况评价,记录基底动脉(BA)、左右椎动脉(LVA、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和总分评分均升高(P 0.01)。治疗后观察组除头痛外,其它指标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BA、LVA和RVA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 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LVA和RVA均快于对照组(P 0.01)。结论: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能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点揉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2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点揉推拿治疗,先点揉太阳、印堂、百会、风池、率谷、列缺、合谷、足三里,再在颈肩部肌肉等处软组织施以拿、揉等推拿手法,1次/d。对照组常规取太阳、印堂、百会、风池、率谷、列缺、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1次/d。2组均以治疗7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数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56.67.00%,对照组为40.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4%,对照组为80.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治疗后与治疗前比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点揉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06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及治疗3个月后的复发率与药物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针刺组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小针刀并颈椎引伸复位法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远期疗效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颈椎引伸复位法、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分别评定治疗结束后30d及结束后60d的疗效,对评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疗程结束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0d、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颈椎引伸复位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稳定,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腹针对30~65岁的56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选用君(主穴)引气归元;臣(次穴)商曲、气穴;佐:滑肉门、气旁、上脘上、建里。每日1次,连续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所有病例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经过治疗,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总分及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5个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表明,经薄氏腹针治疗后,患者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有显著好转,且无明显副作用,说明薄氏腹针为一种确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肖长莘 《四川中医》2013,(2):100-101
目的:根据辨证论治理论观察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不同的病机分别采用滋肾平肝法、燥湿祛痰法、益气养血法治疗。结果:82例患者总有效率91.5%。结论:辨证论治眩晕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