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并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依照TOAST分型标准,选择发病7 d内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60例,统一给予拜阿司匹林(200 mg,1次/日)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7 d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和AR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分析AR的危险因素。结果:TEG检测结果显示,AR者42例(26.3%),AS者118例;2组花生四烯酸抑制率分别为(42.6±18.9)%和(76.3±15.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R组吸烟、饮酒、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及血清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A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及高Hcy是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存在AR,糖尿病史、吸烟史及高Hcy水平是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计数情况分为AR(阿司匹林抵抗)组26例和AS(阿司匹林敏感)组38例。观察比较两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吸烟等一般临床特征与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纤维蛋白酶、超敏C反应蛋白(hsRP)、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 AIC)、总胆困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生化指标。AR组女性50.00%、糖尿病46.15%高于AS组7.89%、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Hcy、HbAIC、LD高于A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糖尿病患者AR发生较高,Hcy、HbAIC、LDL可能导致AR的发生,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时需注意女性、糖尿病、Hcy、HbAIC、LDL含量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法(TEG)与光学比浊法(LTA)监测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一致性。方法通过LTA法与TEG法检测7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LTA法和TEG法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1.4%;两种方法检测阿司匹林抵抗具有好的一致性(Kappa=0.790)。结论TEG法与LTA法具有好的一致性,可用于评价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持续的高血糖水平,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加剧,促使血小板聚集。2014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治疗指南明确指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acetyl salicylic acid,ASA)已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AR)与红细胞( RBC)及血小板( PLT)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血栓弹力图测定AR率,同时检测上述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中RBC体积分布宽度(RDW)、PLT计数、PLT平均体积(MPV)、PLT分布宽度(PDW)、PLT压积(PCT)。结果211例急性脑梗死中AR 33例(15.64%)、阿司匹林半抵抗(ASR)30例(14.22%)、阿司匹林敏感(AS)148例(70.14%)。 AR组、ASR组和AS组ROW、PLT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ASR组PLT计数明显高于AS组及AR组;AR、ASR和AS 3组之间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及ASR组MP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中PLT和MPV的升高对AR的诊治、临床用药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648-1649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患者130例,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对三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进行比较分析。AR组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高于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平均血小板体积>8.5 f L者明显高于ASR组及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与阿司匹林抵抗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配对方法,对58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11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入院当天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开始服用拜阿司匹林,100~200mg,每晚顿服,连续服用7~10 d,复测血小板聚集率,并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结果:入院时复发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初发组患者,服用拜阿司匹林7~10 d后复发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积极的抗血小板聚集,防治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对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疗效的监测作用.方法 对60例口服阿司匹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光学法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 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抵抗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结论 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药物疗效有较高临床价值,可用于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d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结果 患者中AR发生率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AR或ASR患者中女性敏感者居多;如有吸烟者较AR或ASR者居多(11.53% vs 5.05%)。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今后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男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性激素水平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住院的男性脑梗死患者71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使用血栓弹力图法测定花生四烯酸(AA)途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同时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根据AA抑制率结果将入选者分为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比较2组性激素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的危险因素。结果:71例患者的AA抑制率平均为(55.2±32)%。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口服阿司匹林后男性脑梗死患者AA抑制率与血清孕酮(P)水平呈正相关(r=0.273,P=0.021),与甘油三酯(TG)水平呈负相关(r=-0.262,P=0.027)。与AS组(38例)相比,AR组(33例)总胆固醇(TC)、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偏高,P水平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为AR的危险因素(OR=4.465,P=0.026,95%CI 1.199~16.624),较高水平的P为AR的保护性因素(OR=0.146,P=0.005,95CI%0.039~0.552)。结论:男性脑梗死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存在差异,可能与TG及P水平有关。男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较高的AR,可能与TG、TC、LDL-C、糖尿病和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miR-223表达水平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组、未合并组两组,各6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脑梗死患者伴发HHcy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44例脑梗死患者分成HHcy组53例和对照组91例,通过比较组别间性别、年龄、烟酒史、血生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此类人群中HHcy的相关因素.结果 性别、吸烟情况、饮酒和糖化血红蛋白进入回归模型,是HHcy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为男性、吸烟饮酒行为、血糖异常.在健康宣教中指导脑卒中患者控制血糖的同时注意监测Hcy浓度差异以预防、纠正HHcy.  相似文献   

13.
青年脑梗死30例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防其发生。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青年及老年脑梗死患者各30例,对其危险因素、知晓情况、预防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吸烟及饮酒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对各危险因素的知晓及预防情况比中老年组差(P〈0.05)。结论有必要对青年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早期干预,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李水刚 《临床医学》2010,30(9):9-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致残相关因素,以期减轻病残程度。方法对6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致残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患者意识状态、脑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病程、血糖水平以及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数目与致残有关,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认为坚持对致残因素进行干预,及时降低颅压,尽早治疗梗死早期高血糖,积极防治诱发器官功能损害因素,对降低病残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结论通过对致残因素的预防,明显降低了病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单纯性脑梗死(排除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41例和对照组 15例的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血脂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25例,腔隙性脑梗死组 16例)的胰岛素水平、I/G 及其曲线下面积均有显著性增高。结论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栓药物联合应用对失去溶栓机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起病6~1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约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46)给与巴曲酶、肠溶阿斯匹林、双嘧达莫等抗拴药物,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n=37)除常规治疗外,尚给与阿斯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组凝血常规等实验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7±6.4)显著低于对照组(20.1±7.2)(P〈0.01)。治疗后90天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86.8±12.9),显著高于对照组(43.4±15.1)(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抗栓药物联合治疗后,除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外,其他凝血指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抗栓药物联合治疗对失去溶栓机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单用阿司匹林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出血事件的风险也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7.
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对41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12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伴发疾病及血脂代谢、凝血、纤溶系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脑再梗死伴高血压者明显多于初次脑梗死者,而伴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者无此现象;脑再梗死者血PAI-1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者;无论是初次脑梗死还是再发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血纤溶系统活性升高、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人体脂分布类型与脑梗死、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体重指数 (BMI)、腰围 /臀围比值 (WHR)、血压、血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血糖 (FBG)、胰岛素 (INS)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结果 外周型超重组脑梗死发生及血压、TG、INS高于非超重组 ,HDL C、ISI低于非超重组 ;而中心型超重组脑梗死发生、血压、INS水平高于外周型超重组 ,HDL C ,ISI低于外周型超重组。结论 老年人体脂分布类型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将脑梗死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32例除常规护理外,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方法.观察患者入院和病后1个月医院焦虑、抑郁(HAD)和运动评定量表(MAS).结果:实验组病后1个月MAS评分显著提高(P<0.01),焦虑测定(A)与抑郁测定(D)有反应者明显减少,无表现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