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深度烧伤创面(DBW)及对血清炎性因子、致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DBW患者106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37例;年龄25~59岁,平均44. 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 5~13d,平均5. 65d。致伤原因:火烧伤75例,热液烧伤31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VSD组(n=53)和对照组(n=53),VSD组行VSD+游离植皮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清创换药+游离植皮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创面愈合率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前及治疗后7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补体C3a等炎性因子及血清5-羟色胺(5-HT)、脑内神经肽(NPY)、前列腺素E2(PGE2)等致痛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7d VSD组创面愈合率大于对照组[(80. 86±9. 12)%vs.(69. 58±7. 30)%],疼痛评分、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2. 78±0. 29)分vs.(5. 79±0. 62)分,(19. 26±2. 04) d vs.(25. 74±2. 65) d,(23. 63±2. 44) d vs.(30. 51±3. 19) d,(3. 29±0. 35)万元vs.(3. 92±0. 41)万元](P <0. 05)]。治疗后7d,VSD组血清CRP、TNF-α、IL-8、补体C3a及5-HT、NPY、PG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8. 92±9. 93) mg/L vs.(18. 87±1. 96) mg/L,(35. 74±3. 61)μg/L vs.(67. 94±6. 88)μg/L,(32. 92±4. 37)μg/L vs.(60. 76±6. 19)μg/L,(13. 52±1. 50)μg/L vs.(16. 77±1. 72)μg/L,(109. 92±10. 16) ng/L vs.(143. 97±15. 22) ng/L,(112. 86±11. 41)μg/L vs.(154. 37±16. 03)μg/L,(121. 33±12. 42) pg/m L vs.(186. 93±18. 72) pg/m L,P <0. 05)]。结论 VSD可促进DBW愈合,降低炎性因子及致痛因子水平,患者康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带锁髓内钉(L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8月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治疗83例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采用LCP治疗52例,采用LMN治疗31例。LCP组男性19例,女性33例,年龄(73.8±8.2)岁;LMN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74.1±7.7)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临床指标、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骨性愈合时间[(14.1±1.8)周vs.(13.9±2.5)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80.3±5.4)mL vs.(96.3±9.5)mL]、手术时间[(137.9±5.6)min vs.(108.6±8.6)min]和术后住院时间[(7.6±1.8)d vs.(4.2±1.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在术后3个月[(57.2±3.8)分vs.(65.3±3.3)分]、6个月[(69.5±3.8)分vs.(74.4±4.4)分]、12个月[(81.1±3.5)分vs.(84.1±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6%vs. 3.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LC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LMN治疗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5.4岁;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14例)和空心螺钉组(17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记录肩关节功能活动度(ROM)及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CSS)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32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45.9±8.2)minvs.(44.1±8.8)min]、术中出血量[(58.2±8.5)mLvs.(52.7±12.1)mL]、切口长度[(4.4±0.5)cmvs.(4.7±0.5)cm]及骨折愈合时间[(9.6±1.6)周vs.(10.1±2.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锁定钢板组无严重并发症.空心螺钉组有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行非手术治疗,4个月畸形愈合,功能可;2例复位丢失,再次行手术治疗,恢复较满意.两组关节活动比较(微型钢板组vs.空心螺钉组),前屈上举[(156.4±13.1)°vs.(127.1±17.1)°、外展(128.2±11.7)°vs.(117.9±10.0)°、后伸(43.9±11.1)°vs.(32.1±14.5)°],微型钢板组优于空心螺钉组(P<0.05).微型钢板组CSS评分高于空心螺钉组[(85.7±8.9)分vs.(72.7±8.1)分],P<0.05.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微型钢板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月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钢板内固定疗组46例(锁定钢板组)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组46例(传统组)。锁定钢板内固定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56~68岁,平均62. 8岁;传统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7~66岁,平均61. 7岁。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并对比术后第4周两组患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吡啶啉(PY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等骨转化生化标志物水平,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锁定钢板组患者优良率93. 48%,显著高于传统组73. 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肱骨头内翻角度明显降低,分别为[(216. 56±42. 73) mL vs.(427. 31±67. 32) mL、(2. 76±0. 59)°vs.(4. 59±1. 12)°]。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86. 18±11. 42) d vs.(97. 88±13. 89) d、(9. 43±1. 33) d vs.(12. 78±2. 45) d、(3. 45±0. 52)周vs.(4. 68±0. 76)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PINP、BGP、BALP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95. 87±10. 42) ng/mL vs.(79. 68±8. 94) ng/mL、(9. 12±1. 0)μg/L vs.(6. 37±0. 86)μg/L、(75. 39±8. 97) IU/L vs.(67. 87±7. 66) IU/L]。PYD、CTX、TRAP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25. 92±3. 14) U/L vs.(32. 58±5. 94) U/L、(4. 63±0. 52) ng/mL vs.(8. 14±0. 76) ng/mL、(1. 33±0. 15) U/L vs.(3. 28±0. 42)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锁定钢板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骨折端愈合,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Herbert钉内固定与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2008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Herbert组(21例)和关节镜组(21例)。Herbert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27~78岁,平均51. 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例,摔伤18例。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男性5例,女性16例;年龄24~79岁,平均46. 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例,摔伤19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肩关节评分系统(Constant)评分和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42例患者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3. 9个月。Herbert组与关节镜组出血量[(125. 7±36. 1) m L vs.(22. 2±9. 1) m L]、手术时间[(75. 1±19. 9) min vs.(64. 7±14. 3) min]、切口长度[(5. 1±0. 7) cm vs.(3. 0±0. 9) cm]、住院时间[(8. 4±2. 3) d vs.(4. 3±1. 5) d]、骨折愈合时间[(37. 7±8. 6) d vs.(31. 0±6. 3) d]、VAS评分[(1. 9±0. 9)分vs.(1. 3±0. 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erbert组ASES评分(71. 6±12. 5)分、Constant评分(68. 4±13. 6)分低于关节镜组(80. 5±10. 2)分、(79. 7±12. 5)分(P 0. 05),Herbert组并发症发生率14. 2%高于关节镜组4. 7%,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117. 0±21. 3)°、外展(76. 4±11. 0)°、外旋(34. 1±7. 8)°、内旋(68. 7±8. 4)°、后伸(31. 1±7. 8)°,均明显优于Herbert组(100. 9±18. 1)°、(69. 9±6. 8)°、(27. 0±9. 0)°、(59. 2±13. 4)°、(27. 6±8. 5)°(P 0. 05)。结论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效果好,与Herbert钉治疗相比,具有安全性好、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Multi Loc髓内钉、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9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髓内钉组(n=49,给予闭合复位Multi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和钢板组(n=50,给予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至术后24h的血红蛋白变化和术后24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愈合时间、Δ颈干角、前屈上举角度、外旋和外展角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髓内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55. 48±32. 60) mL,手术时间为(113. 15±26. 09) min,术前至术后24h血红蛋白变化量为(20. 38±7. 12) g/L,术后24h的VAS评分为(2. 48±0. 46)分,均少于钢板组[(289. 52±50. 32) mL、(158. 59±23. 71) min、(12. 45±4. 83) g/L和(3. 14±0. 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髓内钉组患者愈合时间为(11. 05±2. 61)周,短于钢板组的(15. 70±3. 21)周,髓内钉组患者的Δ颈干角为(3. 30±0. 97)°,小于钢板组的(4. 41±1. 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前屈上举、外旋和外展角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156. 04±14. 12)°vs.(160. 63±17. 76)°、(34. 75±8. 24)°vs.(32. 12±7. 05)°、(111. 37±18. 70)°vs.(113. 44±14. 21)°、(73. 02±16. 15)分vs.(69. 20±15. 3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 00%vs. 8. 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HILOS钢板和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Muhiloc髓内钉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防止术后颈干角丢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对四肢骨干骨折中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4月—2017年6月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四肢骨干骨折患者98例,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20~59岁,平均36.6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弹性髓内钉组(50例)和锁定钢板组(48例),弹性髓内钉组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处理;锁定钢板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VAS评分、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弹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锁定钢板组(77.04±12.67)min vs.(117.76±17.64)min、(6.56±1.12)d vs.(7.93±1.27)d、(14.19±1.67)周vs.(17.42±1.98)周、(16.89±2.24)周vs.(19.45±2.64)周,P<0.05;弹性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锁定钢板组(98.67±12.74)mL vs.(211.84±2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术后2、4周弹性髓内钉组VAS评分(4.34±0.36)分、(3.65±0.34)分显著低于锁定钢板组(5.17±0.49)分、(4.6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性髓内钉组愈合率96.00%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81.25%(P=0.006);弹性髓内钉组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64.58%(P=0.00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与1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结论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效果显著,且其能显著加速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韧带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ORIF治疗,对照组术中不修补三角韧带,观察组术中使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骨代谢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110. 84±13. 61) min vs.(99. 16±9. 59) min],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15. 64±2. 07) d vs.(18. 69±2. 42) d,(11. 36±1. 88)周vs.(13. 52±2. 04)周],P 0. 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 03±0. 56)分vs.(3. 62±0. 71)分,(1. 16±0. 20)分vs.(2. 23±0. 28)分,P 0. 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 73±8. 60)分vs.(77. 50±7. 94)分](P 0. 05),且观察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明显高于对照组[(139. 34±16. 70) U/L vs.(110. 45±12. 36) U/L,(7. 45±1. 05)μg/L vs.(5. 98±0. 78)μg/L,(131. 46±12. 76)μg/L vs.(114. 74±10. 01)μg/L],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0. 33±0. 05)μg/L vs.(0. 49±0. 06)μg/L],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 29%vs. 77. 78%,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57%vs. 3. 70%,P0. 05)。结论联合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ORIF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骨代谢,有助于促进骨质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3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穿刺植骨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前VAS评分[(6.782±1.821)%vs.(6.827±1.762)%]、术前伤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57.658±23.645)%vs.(58.162±24.852)%]、术前伤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88.645±8.624)%vs.(87.927±7.848)%]、术前后凸Cobb角[(28.665±4.824)°vs.(29.134±5.508)°]、手术时间[(135.675±23.318)min vs.(130.731±21.761)min]、术中出血量[(456.214±63.525)m L vs.(461.532±60.753)m L]、术后引流量[(43.847±16.358)m L vs.(42.971±15.523)m L]、住院时间[(10.878±2.148)d vs.(11.323±2.512)d]、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0.184±0.263 vs.0.195±0.325)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463±0.652 vs.2.624±0.7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末次随访伤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98.083±1.635)%vs.(93.157±2.019)%、后缘高度百分比[(98.504±2.572)%vs.(96.248±4.824)%]和后凸Cobb角[(3.623±2.563)°vs.(7.626±3.6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Denis B型、D型胸腰椎体压缩骨折、B型椎体爆裂骨折,可较好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矫正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微创修复手术与传统切开修复手术在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损伤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三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传统组,均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切开修复;2017年2月—2018年1月采用经皮微创修复手术治疗的23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微创组,比较两组病例术中情况、随访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恢复工作时间等指标,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传统组有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得到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各门诊随访1次。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明显短于传统组[(33.7±9.2)minvs.(64.3±16.4)min,(3.0±2.2)dvs.(12.0±2.4)d,P<0.05],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传统组[(2.4±0.8)cmvs.(11.5±2.4)cm,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踝关节跖屈肌力无明显差异,微创组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优于传统组[(42.0±5.2)°vs.(36.2±78)°、(69.6±5.8)分vs.(61.0±7.4)分,P<0.05],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踝关节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跟腱再断裂并发症。术后传统组跟腱感染3例,其中浅层感染2例,深层感染1例,脂肪液化2例,均经有效治疗,获得良好愈合;传统组、微创组各有1例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完全恢复。两组患者于术后平均9.3周重返正常工作。结论经皮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未增加腓肠神经损伤率,并能达到同切开修复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经伤椎组伤椎复位率及Cobb角矫正度显著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相比于术前均显著降低。而相比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患者上述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仁济医院2009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43例断肢再植患者采用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第1步,清创后简单快捷内(外)固定,直接再植缩短组织缺血时间;第2步,完成再植后增补穿针组合式外固定,稳定骨折端;第3步,成活后及时进行外支架动态调整,对过度短缩再植者更换Ilizarov延长器进行肢体延长功能重建,定期复查X线片,查看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3例(其中下肢29例、上肢14例)均再植成功,42例再植肢体成活,1例多发伤断肢术后12d坏死截肢。1例术后5d出现血管危象,经再次手术探查皮瓣修复后成活;6例伴有骨与肌腱外露,于再植术后7~15d采用皮瓣修复;23例创面二期植皮。肢体短缩再植在1.0~13.5cm共38例,平均5.3cm;对短缩再植2.5cm以上的18例下肢和1例上肢离断,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延长时间1.7~5.3个月,平均3.1个月,待患侧肢体与对侧肢体等长时停止延长。X线复查示二期术后1.5~3.0个月可见截骨端成骨现象,停止延长后锁定延长部件,延长后平均带架时间3~8个月,结合骨愈合情况逐步简化外固定架,直至完全拆除。19例中有17例延长段骨痂生长良好,2例骨痂生长稍差,1例于延长骨段穿半针刺激,3个月骨矿化良好,骨折端均骨性愈合。1例断端给予植骨后愈合,所有病例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改支具保护1~6个月;随访1~9年,平均3.8年,42例肢体外观及运动功能良好。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11例;良19例;可12例;差1例。结论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方法用于断肢再植可以充分发挥组合式外固定架的优势,方便手术操作,加快手术速度,进而缩短离断肢体缺血时间,保证了再植成活率,有利于后期功能康复,结合二期Ilizarov微创肢体延长技术,可有效提高严重肢体离断伤再植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王叶  郭亮  李晓兰 《创伤外科杂志》2019,21(4):317-318,F0003
桡骨远端骨折是各种上肢骨折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日常生活中腕关节的活动频率非常高,所以对于其损伤的明确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后续功能的恢复具有很高的要求,而影像学检查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诊断和观察疗效的主要手段。本文就影像学在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治疗方式选择及观察疗效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微创腕关节镜辅助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60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腕关节组和传统手术组,每组各30例。其中腕关节镜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1~62岁,平均46.6岁;传统手术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29~64,平均45.9岁。腕关节镜组采用微创腕关节镜辅助下复位治疗,传统手术组行传统直视下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VAS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腕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腕关节镜组总有效率90.00%;传统手术组总有效率66.67%。腕关节镜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腕关节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下降;腕关节镜组治疗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5.12±1.53)分、VAS评分(2.01±0.88)分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8.97±1.35)分、(3.97±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腕关节镜组腕关节活动度的测定指标包括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角度均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腕关节镜辅助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安全有效,对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市第九医院骨科治疗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性29例,女性43例;年龄60~85岁,平均74.9岁。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置换组)和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组(微创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和Harris评分(HHS评分)。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54.97±10.26)min、术中出血量(151.07±36.68)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4.53±1.09)d,明显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1周髋关节功能评分(66.23±3.59)分、术后1个月(77.83±3.51)分、6个月(83.19±3.99)分显著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52.91±9.52)分、身体疼痛(55.16±7.83)分、HHS评分(88.71±5.39)分,同置换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关节稳定性好、易于运动功能恢复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血清网膜素-1(Omentin-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铁蛋白(SF)与骨转换关系。方法河池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69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另外选择8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组)及3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为对照,比较三组血清Omentin-1、TGF-β1、SF与骨转换指标,并分析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Omentin-1、TGF-β1、SF与骨转换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血清Omentin-1、TGF-β、平均骨密度BMD分别为(30.19±3.93)ng/mL、(4.31±0.62)ng/mL、(0.48±0.06)g/cm2,骨质疏松组分别为(46.93±6.73)ng/mL、(9.65±1.56)ng/mL、(0.55±0.07)g/cm2,健康组分别为(62.14±9.15)ng/mL、(18.71±2.76)ng/mL、(0.63±0.09)g/cm2,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均显著低于骨质疏松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血清SF、β-CTX及PINP分别为(289.07±40.11)ng/mL、(0.63±0.11)ng/mL、(68.70±9.75)ng/mL,骨质疏松组分别为(193.46±27.06)ng/mL、(0.51±0.08)ng/mL、(57.09±6.86)ng/mL,健康组分别为(134.18±17.84)ng/mL、(0.32±0.05)ng/mL、(42.14±5.40)ng/mL,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均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和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Omentin-1、TGF-β1与骨转换指标呈负相关,SF与骨转换指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mentin-1、TGF-β1、SF、年龄可作为骨转换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转换水平高,血清Omentin-1、TGF-β1、SF和骨转换有良好相关性,可能是预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出血性休克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确定并控制所有出血源是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其初步处理一般包括早期损害控制复苏、骨盆束缚带临时固定和出血源识别。经初步处理后如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骨盆外固定结合腹膜外填塞可控制大多数骨盆源性出血,合并动脉性出血者可行血管造影栓塞术。同时,多学科合作处理伴随损伤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战创伤是战场上参战人员受伤的主要类型,不同于单一的致伤因素,其伤情较复杂,感染率较高,预后较差。腹部战创伤在战创伤中占很大的比例,开放性损伤比例较高,多发伤和复合伤较常见,早期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救治难度大,因此建立腹部战创伤动物模型,重现战场环境下伤员的伤情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相关模型的建立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好的建模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SAPF)、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PSCIF)和骶髂前路蝶形钢板固定(SAPP)三种手术方式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神木市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SAPF、PSCIF和SAPP手术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各26例,比较各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率等,并通过Matta评分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骨盆损伤复位情况,通过Majeed评分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SCIF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88.8±14.0)min显著少于SAPF组(118.5±20.5)min和SAPP组(106.5±14.2)min,且PSCIF组患者的平均失血量(22.2±6.9)mL显著少于SAPF组(684.9±144.5)mL和SAPP组(570.8±127.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方式的Tile B型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均显著低于Tile C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CIF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9.4±3.7)cm显著短于SAPP组(139.2±10.9)cm和SAPF组(124.6±8.3)cm(P<0.05);PSCIF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9.3±2.0)d也显著少于SAPF组(16.7±3.9)d和SAPP组(15.4±1.8)d(P<0.05);术后3dPSCIF组和SAPP组患者Matta评分优良率(96.1%、88.5%)分别高于SAPF组(65.4%)(P<0.05);PSCIF组患者的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92.3%)显著高于SAPF组(65.4%)(P<0.05),但SAPF组与SAPP组的Majeed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SAPP和SAPF术式相比,PSCIF更适合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此外,SAPP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疗效和术后恢复情况优于SAPF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