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艺雄  姜蓉  赵剑曦  黄长沧 《精细化工》2005,22(Z1):100-103
研究了羧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11pPHCNa)与季铵盐普通表面活性剂(DTAB)混合体系的双水相(pH =12)。结果表明,在恒定总浓度cT时改变混合比R,或恒定R改变cT,双水相上下相外观均发生改变,负染色电镜观测证实这是由上下相囊泡尺寸的变化所致。双水相的分相时间曲线出现一最低点,这可能与囊泡本身的性质以及囊泡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复配,在合适的比例自发形成囊泡。考察了形成囊泡的复配比例,发现温度升高和滴加有机溶剂都会使囊泡稳定时间更长,通过粒度分析仪检测囊泡的平均粒径在140nm左右,并且囊泡大小均匀。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荧光技术在研究表面活性剂-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为出发点,介绍了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及相互作用过程中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在阐述表面活性剂-蛋白质相同电荷混合体系及相反电荷混合体系的不同相行为特征的同时,介绍了NMR弛豫技术和冷冻蚀刻电镜在研究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蛋白质混合溶液的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介绍了表面活性剂-蛋白质混合溶液界面吸附的2种机理,以及LB膜技术和流变学研究方法在研究表面活性剂-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胥传来  姚惠源 《精细化工》2004,21(12):897-902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吐温-80)与脂质膜间的相互作用,运用浊度测定、DSC、1HNMR等分析手段验证了脂质膜的立体稳定结构。结果表明: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在水相与脂质相间分配达到饱和时的质量分数为w(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1 3%,与脂质膜开始增溶成混合胶团时的质量分数为w(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2 6%。当Re〔表示吐温-80与卵磷脂的摩尔比值,即n(吐温-80)/n(卵磷脂)〕<0 5时,表面活性剂单体在溶液和脂质双层膜中分配,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单体和囊泡并存,脂质双层囊泡膨胀,粒径逐渐增大,形成一个肿胀的脂质囊泡;当0 5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含氟表面活性剂中的单链两亲分子、双链两亲分子和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囊泡的不同形成机理,并从分子结构角度阐述了其囊泡与碳氢表面活性剂囊泡相比具有更稳定、渗透率更低的特点,囊泡的特殊结构和性质决定其在生物膜模拟、药物释放、催化、提供反应的微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雷涛 《广州化工》2014,(5):9-11
金属离子诱导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囊泡相,以其特有的作用方式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金属离子诱导形成囊泡相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常见金属离子Cu2+,Ca2+,Fe3+与表面活性剂进行配位作用诱导形成囊泡相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理,最后对金属离子诱导形成囊泡相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佟大维  赵明明  王剑锋  范圣第 《精细化工》2007,24(12):1176-1179
分别在500nm和340nm考察了由表面活性剂溴化N,N-二-十六烷基-Nα-6-三甲胺基己酰基-L-丙氨酰胺形成的阳离子囊泡,在氧化型辅酶Ⅰ(NAD+)或还原型辅酶Ⅰ(NADH)作用下,以及在乳酸脱氢酶和底物丙酮酸的存在下,吸光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由0.50mmol/L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阳离子囊泡悬浮液中,NAD+浓度从0增加到2.40mmol/L,囊泡悬液外观没有明显变化,囊泡不形成聚集;而NADH浓度从0.25mmol/L增加到0.80mmol/L,囊泡悬浮液的吸光值明显增加,囊泡产生了聚集;在乳酸脱氢酶存在下,囊泡的聚集体随着NADH在酶反应过程中不断转化为NAD+,重新分散,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囊泡的聚集和用酶进行分散后的状态。最后,用超滤方法考察了囊泡结合的NADH与初始NADH浓度的关系,囊泡结合的NADH最大量为0.33mmol/L。  相似文献   

8.
脂肪酸是一种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组装成多种聚集体,如胶束、囊泡和层状结构。在p Ka附近质子化的脂肪酸与去质子化的脂肪酸皂可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脂肪酸囊泡(FAV),FAV的中空壳核结构能够包埋活性分子,可以作为包埋缓释体应用于洗涤、药物、食品等领域。本实验将两性表面活性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35)添加到脂肪酸中,可以与脂肪酸复合形成囊泡,不改变原有脂肪酸囊泡的形貌及粒径大小,但是加入一定量时可以拓宽脂肪酸囊泡的p H窗口,将其扩张到中性至弱酸性环境,这将有利于脂肪酸囊泡在家用清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晓明 《化学工程师》2012,26(3):14-16,32
测定了聚乙二醇(PEG)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琥珀酸双-2-乙己酯磺酸钠(AOT)水溶液中的粘度,讨论了SDS和AOT在水溶液中聚集形态的差异对PEG与SDS和AOT相互作用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PEG-SDS与PEG-AOT体系粘度均明显增加,而PEG-SDS与PEG-AOT体系粘度变化机制不同,根本原因是表面活性剂在高分子溶液中聚集行为不同,SDS分子在PEG链上聚集,形成类胶束,使高分子链带电,表现出聚电解质的粘度行为;PEG链吸附于AOT囊泡,不同PEG链对囊泡的吸附可能造成高分子链更加伸展,PEG特性粘数增大,使溶液粘度上升。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在浓度比较高时出现的双水相和囊泡现象,并对这种双水相形成条件和囊泡的稳定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中的双水相现象只能在两个非常狭窄的区域形成,可能由不同浓度的胶束溶液、胶束溶液与液晶相或囊泡等组成。在一定的条件下,比较稳定的囊泡可以自发或经过超声处理形成。  相似文献   

11.
邵庆  陆小华  吕玲红  江绍毅 《化工学报》2006,57(9):2005-2011
蛋白质分子和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在与生物有关的材料以及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使得单纯依靠实验无法得到完整的信息.利用分子模拟,从分子尺度上对蛋白质和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决定蛋白质在固体表面行为的原因.本文综述了蛋白质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主要介绍有关蛋白质模型的选择、表面对蛋白质吸附能力的机理以及蛋白质在吸附表面的取向和构型变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一种对氧化还原具有刺激响应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硒丙基硫酸钠(SDSePS)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复配形成SDSePS/DTAB自发囊泡,探究了该囊泡的氧化还原可逆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H_2O_2的作用下,SDSePS分子中二价硒醚基团(-Se-)可以被氧化成四价硒亚砜基团(-Se=O),SDSePS/DTAB自发囊泡被瓦解成球状胶束;在Na_2SO_3的作用下,四价硒亚砜基团被还原成二价硒醚基团,SDSePS/DTAB自发囊泡再次形成;在H2O2和Na2SO3的交替作用下,SDSePS/DTAB自发囊泡可以在胶束和囊泡两种状态下可逆氧化还原循环至少10次,还原再生的SDSePS/DTAB自发囊泡的平均半径稳定在115~130 nm。  相似文献   

13.
囊泡是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一种特异聚集形态,它可以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形成,也可以在生物体内自发的形成.囊泡的微小尺寸和多层结构为纳米材料开发以及生物膜研究提供一种途径,因此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囊泡的形成及其在医药和纳米粒子制备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两亲性结构的囊泡特别适合作为载体而应用于医疗领域,而生物质基多糖材料凭借其良好的生物亲和性是囊泡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静电自组装技术,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季铵盐改性的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制备纤维素基多糖囊泡。研究了原料配比、pH介质和盐溶液浓度对多糖囊泡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H=7,改性后的壳聚糖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配比为1∶5时,多糖囊泡有较为稳定的表面形貌。在一定范围内,盐溶液浓度的增加可以显著缩短多糖囊泡的破裂时间,表明离子强度可以影响多糖囊泡的静电自组装,该行为可为控释药物提供新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之间,表面活性剂与前驱体之间以及表面活性剂与溶剂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可以制备形貌和功能多样的介孔二氧化硅、贵金属纳米材料和超分子材料。除了传统的以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聚集体(胶束、囊泡、液晶等)作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外,还可以利用表面活性剂中引入的响应性基团简化制备过程,提高材料的循环使用。采用有机-无机共组装的方法制备超分子材料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F NMR、紫外可见光谱、激光粒度仪、Zeta电势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FC-77与脂质体囊泡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脂质体囊泡使得FC-77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明显位移;FC-77使得脂质体囊泡的粒径和电势均增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FC-77能够引起囊泡双层膜通透性的降低。为开发FC-77的脂质体药物、增加FC-77的临床利用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并详细概括了Bola型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形成单分子囊泡的原理、囊泡与胶束的相互转变及区别。综述了Bola型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囊泡的合成研究进展,并对其在纳米材料、催化作用、药物缓释、模拟生物离子通道等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最后对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囊泡具有封闭双层膜结构,可包埋活性分子。以油酸(OA)为模型脂肪酸,依据pH滴定曲线和目视观察法划分胶束、囊泡、乳液或油水分相等相区,确定了OA在氢氧化胆碱(ChOH)中囊泡化的pH窗口为7.5~9.1,用动态光散射、相差显微镜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进一步表征了OA/ChOH囊泡的尺寸和形貌,呈现尺度多分散性。为进一步改善OA/ChOH囊泡形成pH范围窄且远离人体生理条件的缺陷,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结果表明SDS摩尔分数(x)为0.1时即可将囊泡化pH窗口向酸性迁移至生理pH条件附近;随x增加,复合囊泡pH窗口呈现向酸性拓宽的趋势,甚至可达到强酸性条件。复合囊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SDS与OA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在较低pH范围内可代替“酸-皂”二聚体间的氢键作用。复合囊泡作为包埋体时,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及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9.
脂质膜表面的工程化修饰是指通过在脂质膜表面引入附加的活性位点来调控脂质囊泡的理化性质,进而赋予其更广泛生物化学功能的过程。简单介绍了DNA与脂质膜的相互作用,重点阐述了基于DNA或DNA纳米结构支持的脂质膜工程化研究进展,包括脂质膜结构的构建、合成、自组装行为等,指出了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Bola型表面活性剂2.Bola化合物囊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ola型两亲化合物分子因具有中部是疏水基,两端为亲水基团的特殊结构,可在水中聚集形成单层类脂膜(MLM)和单分子层囊泡(MLM囊泡)。许多单分子层囊泡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具有两个不同亲水基团的bola化合物可形成内外表面分别由不同亲水基团组成的不对称单分子层囊泡。Bola化合物可以参与到普通两亲化合物所形成的双层类脂膜中并改变膜的稳定性,还可成为连接双层类脂膜内外的电子或离子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