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与仰卧位姿势使用呼吸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窘迫综合征且符合使用呼吸机指征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俯卧位接受呼吸机支持,另一组仰卧位接受呼吸机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结果:俯卧位通气0.5 h后以及1 h后动脉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优于仰卧位,有统计学显著性;俯卧位通气1 h还可见动脉氧分压水平优于仰卧位组,有统计学显著性。俯卧位通气1 h后心率略高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0.5和1 h后平均动脉压略高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0.5 h候每搏量和每搏量变异率与仰卧位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 h后检测数值差异的统计学差异消失。结论:俯卧体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虽然在本研究中未见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排血量指标的明显影响,但不失为一种优于传统体位机械通气的方式,可以尝试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儿采用俯卧位通气(PPV)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0例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分别采用仰卧位通气治疗和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果在氧合功能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呼吸频率(RR)变化方面,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时,实验组患儿的PCT下降程度、简易CP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能对氧合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对感染严重程度进行及时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对小儿肺炎肺不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25例患儿,均因低氧血症行机械通气,通过胸部X线和CT诊断肺炎?肺不张,随机分成2组,仰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模式(PC mode),以监测呼出潮气量6~10 ml/kg反馈调节控制压力,吸气时间0.6~1.0 s,呼吸频率25~40次/min,吸入氧体积分数350~1 000 ml/L,呼气末正压5~12 cmH2O(1 cm H2O=0.098 kPa)?比较2组呼吸循环指标?影像学肺复张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俯卧位通气组的氧合指数(PaO2/Fi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仰卧位通气组(P < 0.05),俯卧位通气组的肺复张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仰卧位通气组(P < 0.05)?而心率?血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呼吸道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炎肺不张患儿的氧合,促进肺复张,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俯卧位可以通过改善机体通气血流比例而提高氧合能力。本研究将俯卧位应用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以探讨俯卧位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俯卧位结合药物治疗患者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2.64±6.34岁),药物治疗患者42例(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4.10±7.30岁),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八天测定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反映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探讨俯卧位对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俯卧位结合药物治疗患者中的13名志愿者,还要在第一天俯卧后变回到仰卧前,第二、四、六天俯卧前1小时测定其动脉血氧分压,反映患者由俯卧位变回仰卧位后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及动脉血氧分压变化和俯卧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1)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程度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0.0010.01或P>0.05)。(5)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随俯卧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部分患者(28%)俯卧1天内出现动脉血氧分压显著升高(P<0.05),部分患者(23%)由俯卧位变回仰卧位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均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的升高;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组比药物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的升高程度更显著,且升高程度和俯卧时间存在正相关。俯卧位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且安全性好,经济方便,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低氧血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71例ARDS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分为3组,每组21例,分别为常规机械通气组(SP)、肺开放组(RM)和俯卧位机械通气组(PP)。记录各组实施后24 h和48 h的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肺开放和俯卧位通气前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肺开放组和俯卧位组通气后24 h和48 h的PaO_2、SpO_2、PaO_2/FiO_2与常规机械通气组通气后24 h和48 h比较有明显的增加(P0.01)。三组通气后24 h和48 h的Pa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开放后CVP短暂升高、MAP下降,结束肺开放后逐渐恢复至基础值。肺开放前后HR无明显变化,俯卧位通气前后CVP、MAP、HR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肺开放和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机械通气,肺开放对血流动力学有短暂影响,俯卧位通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氧合和肺力学的影响。方法:对80例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分别仰卧位-俯卧位各4h,共8h,记录并分析患儿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和肺力学改变。结果:在呼吸机参数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机械通气患儿进行自身对照,俯卧位4h的PO2较仰卧位4h高(70.93±13.36mmHg vs 66.43±11.86mmHg,P<0.05);俯卧位4h的氧合指数较仰卧位下降4.89±1.05vs5.20±1.14,P<0.05),俯卧位4h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较仰卧位减小(104.33±34.19mmHg vs121.80±36.40mmHg,P<0.05)。俯卧位4h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肺动态顺应性与仰卧位4h相比有改善(P=0.002,0.023,0.001);俯卧位时气管阻力同仰卧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60)。结论:机械通气患儿采取俯卧位时较传统仰卧位相比,可改善氧合、提高PO2和氧合指数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并可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和潮气量,改善肺动态顺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采用俯卧位通气辅助呼吸机抢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依据不同的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组患儿采用俯卧位通气,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仰卧位通气,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呼吸机治疗1、2、3、4h的氧合状态、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PaO_2、PaCO_2、pH值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患儿改变为俯卧位通气后,Fi O2显著降低,而PaO_2/FiO_2升高,经4h治疗后,两组患儿的FiO_2、IBP、PaCO_2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aO_2、PaO_2/Fi O2、pH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2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俯卧位通气辅助呼吸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呼吸状态,降低血氧及二氧化碳分压,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的NRDS患儿12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儿给予间歇俯卧位,即俯卧2 h-左侧卧位1 h-俯卧位2 h-右侧卧位1 h交替更换患儿体位,每日持续应用俯卧位16 h,对照组采取常规仰卧位护理,收集并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的血气分析指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  结果  2组患儿在治疗后2 h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治疗后24 h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后2 h的PaO2、PaCO2、PaO2/FiO2及治疗后24 h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儿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天数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间歇俯卧位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新生儿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其呼吸窘迫症状,缩短患儿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83-86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治疗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5月转入ICU的AE COP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30例,给予俯卧位通气联合雾化吸入;对照组30例,给予仰卧位通气联合雾化吸入。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监测感染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患者痰液量和性状变化。结果两组间PaO_2、PaO_2/Fi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WBC、PCT、痰液引出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ECOPD患者氧合、加速痰液引流方面优于仰卧位通气,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日有所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法对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46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共进行了60次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监测仰卧位、俯卧位1、2 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俯卧位1、2 h 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仰卧位时明显升高(t=4.042~7.923,P<0.01),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氧分压增加幅度大于1.33 kPa为有效标准,俯卧位通气法治疗有效率达86.7%.结论 俯卧位通气法能明显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al,HHFNC)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CSICU)行HHFNC治疗的6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为HHFNC组。比较HHFNC组于HHFNC治疗前(T_0)、治疗2 h(T_1)、治疗12 h(T_2)、治疗24 h(T_3)、撤离HHFNC后2 h(T_4)、撤离HHFNC后12 h(T_5)的呼吸频率(R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另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6月该院60例使用面罩氧疗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出现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面罩氧疗组。比较两组再插管率、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T_1~T_5,HHFNC组SpO_2与PaO_2/FiO_2均高于T_0,而RR低于T_0(P0.05)。HHFNC组各时间点PaC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再次插管率,ICU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面罩氧疗组(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撤离呼吸机后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进行HHFNC可以有效地改善氧合指数及呼吸功能,降低再插管率,缩短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该院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无创通气方法的不同分为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 HFOV)组(58例)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组(66例),对两组患儿无创通气后12 h内的动脉血气指标、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出生即刻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以及氧合指数(O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后1 h后nHFOV组PaCO2水平相比NIPPV组明显降低,OI相比NIPPV组明显增高(P 0.05);通气3 h后nHFOV组PaCO_2水平明显低于NIPPV组(P 0.05);通气12 h后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过程中,nHFOV组患儿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相比NIPPV组明显减少(P 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和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均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衰竭,在提高患儿的肺氧合能力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但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改善通气功能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段娓  易明  贾佳 《重庆医学》2013,(26):3136-3138
目的研究俯卧位对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需要CPAP辅助通气的中度呼吸窘迫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取俯卧位,对照组取仰卧位,每组患儿按治疗不同时间分为0、1、6、24h4个时段,监测各时段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和氧合指数(O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aCO2、FiO2、RR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OI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暂停及胃潴留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塞意外脱落及鼻黏膜糜烂的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能有效治疗早产儿中度呼吸窘迫,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更有利于氧合,并可减少呼吸暂停及胃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治疗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1999年6月以来胸部创伤合并ARD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应用HFV,对照组26例应用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mechnical ventilation,CMV),通过监测氧合指数OI(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参数,评估HFV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ARIDS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组应用HFV治疗前后比较,OI、PaO,在应用HFV 4 h后均显著提高(P<0.01).两组患者对比,OI在治疗前及治疗2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4、8、16、24 h及48 h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aCO2在治疗前及治疗2 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4 h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8 h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HFV组病死率为40.0%.结论HFV能够促进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的肺脏通气,有效改善氧合、纠正低氧血症;同CMV对比,HFV改善氧合、提高OI的疗效更加显著,在应用HFV 4 h后可引起CO2的轻度潴留;HFV有助于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的急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接受仰卧位通气,观察组接受俯卧位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及机械通气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和心脏指数(CI),同时观察呼吸机力学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气道平台压(P_(plat))。结果通气后1、6 h观察组患者MAP和CI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值波动范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气后1 h和6 h,观察组患者PCO_2高于对照组,P_(plat)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力学指标波动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以俯卧位通气可减少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提高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仰、俯卧位对早产儿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6例NOPAP早产儿呼吸衰竭患儿分别交替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每种体位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结果 NOPAP下俯卧位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PaO2/FiO2)明显高于仰卧位,动脉二氧分压(PCO2)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明显低于仰卧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CPAP下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呼吸衰竭患儿的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仰、俯卧位对危重新生儿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8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儿分成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分别置于仰卧位和俯卧位,呼吸机参数恒定,分别测定两种体位时的心率(HR)、经皮氧饱和度(TcS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两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儿俯卧位时的PaO2、PaO2/FiO2及PaO2/PAO2均明显高于仰卧位(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明显低于仰卧位.结论:俯卧位可改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的氧合,气管内吸痰后取俯卧位可改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经皮氧饱和度(TcSO2),并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俯卧位通气是否显著改善成人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PB)术后的低氧血症。方法 回顾2019年1~12月在笔者科室经CPB行心脏病手术的患者251例 (年龄≥18岁),对术后氧合指数(P/F ratio)≤200mmHg并行俯卧位通气的18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前、俯卧位后1、24和48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P/F ratio、肺动态顺应性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统计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ICU天数、二次气管插管率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51.1±10.9岁,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为4天,总俯卧位时间中位数为26h。俯卧位前后各时间点,患者HR、MAP和PCO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俯卧位前比较,患者俯卧位后24和48h的SpO2显著升高(98.6±0.5、98.7±0.7 vs 93.9±5.7, P<0.05);与俯卧位后1h比较,患者俯卧位后48h的SpO2显著升高(98.7±0.7 vs 97.4±1.5, P<0.05);与俯卧位前比较,患者俯卧位后1、24和48h的P/F ratio显著升高(198.6±51.3、251.0±53.6、256.9±57.7 vs 139.4±43.2, P<0.05),与俯卧位后1h比较,患者俯卧位后24和48h的P/F ratio显著升高(251.0±53.6、256.9±57.7 vs 198.6±51.3, P<0.05);与俯卧位前比较,患者肺动态顺应性在俯卧位后24和48h显著升高 (46.0±6.5、47.1±6.1 vs 41.1±6.1, 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改善成人心脏病术后患者的低氧血症,可能促进患者早期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术后发生低氧血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按不同病因将26例术后低氧血症病人分为2组,一组为心源性肺水肿15例,另一组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1例.均采用鼻(面)罩行NPPV治疗,模式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设置参数吸气压(IPAP)及呼气压(EPAP).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呼吸(RR)、心率(HR)、氧合指数(OI=PaO2/FiO2)及NPPV治疗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比较在通气治疗后2小时RR、HR、OI等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病例在NPPV治疗前后RR、HR、OI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源性肺水肿组使用NPPV时间明显短于ARD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PPV治疗能改善术后低氧血症.与ARDS相比,心源性肺水肿所致低氧血症更容易纠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纳入42例ARDS患者,早期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仰卧位、俯卧位1h、2h、3h、4h以及治疗后8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胸肺顺应性(C)、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有效率为66.7%。俯卧位1h后FiO2及PaO2/FiO2增加至峰值,其后略有下降,但直至治疗后8h,患者的FiO2及PaO2/FiO2仍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h RR下降,低于治疗前(P<0.05),而后又有所回升;治疗后1h Raw显著升高(P<0.05),而后又有所下降,而PaCO2、pH值、C和HR、MAP、CVP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