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治疗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78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手术治疗后出现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VSD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康复出院时间及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708,P=0.017);后期随访调查发现,试验组发生畸形愈合、患肢功能障碍及骨髓炎等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χ2=7.415,P=0.006);试验组患者康复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患者共检出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60.71%。结论 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效果较好,提升了创面愈合速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该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医院治疗的1020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另选择同期1020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583例、对照组437例,实验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月内创面细菌转阴率及愈合率。结果 1020例患者院内感染20例,感染率为1.96%;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60岁、损伤程度为ⅢB或ⅢC、治疗间隔>6h、手术时长>2.5h、住院时间>10d、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及术后未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等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0.93±10.88)d、(211.32±18.03)d和(15.96±2.43)d均短于对照组(19.07±1.69)d、(263.42±20.49)d和(24.01±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内细菌转阴率及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具有缩短愈合时间、加速创口愈合、降低医院感染率等特点,治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降低开放性骨折术后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病原菌分布以及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的有12例,感染率19.35%;共分离出1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6.16%、革兰阴性菌占38.46%、真菌占15.38%;革兰阳性菌对除呋喃妥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四环素以及万古霉素敏感外,对其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达到50.00%以上,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达100.00%;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达100.00%。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尤其是切口的感染多来自周围的内源性正常菌群或周围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临床医师需早期积极采取正确及时的清创处理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对于预防骨折术后感染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该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医院治疗的1020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另选择同期1020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583例、对照组437例,实验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月内创面细菌转阴率及愈合率。结果 1020例患者院内感染20例,感染率为1.96%;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60岁、损伤程度为ⅢB或ⅢC、治疗间隔>6h、手术时长>2.5h、住院时间>10d、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及术后未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等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0.93±10.88)d、(211.32±18.03)d和(15.96±2.43)d均短于对照组(19.07±1.69)d、(263.42±20.49)d和(24.01±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内细菌转阴率及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具有缩短愈合时间、加速创口愈合、降低医院感染率等特点,治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5月在武汉市第五医院骨科诊治的开放性骨折患者200例,设置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开放性骨折感染的发生率,取感染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构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比较开放性骨折感染者和未感染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骨折发生至清创时间、术后住院天数,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 200例开放骨折患者中有56例感染,感染率为28.00%。200份外伤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69株,检出率为34.50%。其中革兰阳性菌30株,占43.48%;革兰阴性菌39株,占56.52%。试验组血清中IL-1β、IL-6、IL-8和TNF-α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骨折发生至清创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高于非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和TNF-α的水平均高于非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血清IL-1β、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各种原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6月治疗的3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该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治疗后30例患者感染病灶全部愈合,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有诸多因素,其中伤口闭合方式和骨折固定方式不当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分别占46.7%和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很多原因均可引起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采取正确有效地手术方式,认真进行手术操作可以降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预防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24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上述患者按照治疗期间是否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68例,非感染组256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情况、医疗差异等进行分析,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经对比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年龄≥60岁者85.3%、55.9%,体重指数>30者42.6%、21.1%,并发软组织伤>3处者91.4%、58.6%,原发糖尿病25.0%、10.1%,创伤发生至医院清创时间≥5h者86.8%、30.1,手术时间(5.7±1.5)h、(3.5±1.9)h,内置金属物95.6%、21.1%,术后住院时间(25.2±2.4)d、(31.8±3.1)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高龄、并发多处软组织损伤、肥胖、并发糖尿病、手术暴露时间长、内置金属材料、术后住院时间长,临床治疗护理应综合考虑患者治疗方案等因素,采用先进、确切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围手术期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降低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血清促炎及抗炎因子表达,为开放性骨折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医院诊治1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骨折组、同期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骨折组在入院后隔日、对照组在体检时抽血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I)水平,骨折组同时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结果骨折组感染者21例,感染发生率为21.00%,培养出病原菌20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构成比分别占60.00%、25.00%、10.00%、5.00%;骨折组患者IL-6、TNF-α、IL-4、IL-10、sTNF-R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骨折感染患者IL-6、TNF-α、IL-4、IL-10、sTNF-RI水平分别为(35.45±5.71)ng/L、(42.65±7.89)ng/L、(56.11±13.54)pg/ml、(71.83±15.40)μg/L、(3983.55±945.71)ng/L,均高于骨折无感染患者(14.45±3.56)ng/L、(22.43±4.67)ng/L、(30.32±5.21)pg/ml、(50.15±11.01)μg/L、(2168.61±480.32)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血清促炎及抗炎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骨折感染可加重机体促炎及抗炎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某医院骨科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术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海东市某医院进行上肢开放性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对386例进行手术的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男性217例,女性16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以上肢单侧肱骨骨折为主(163例,占42.2%)。古斯蒂洛(Gustilo)分型为III A型159例、III B型197例、III C型30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5例,发生率为9.07%。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4.461)、2型糖尿病(OR=4.249)、肺功能低下(OR=5.687)、Gustilo分型为III C型(OR=2.161)、全身麻醉(OR=5.185)、手术时长≥2.5 h(OR=4.951)、术中输血(OR=4.574)、留置导尿时间≥7 d(OR=4.212)、血红蛋白<90 g/L(OR=2.154)、白蛋白≤35 g/L(OR=5.780)、CD4+/CD8+<1(OR=4.236)的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结论 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危险性因素多样,不定期加强危险性因素筛查,针对高危人群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分泌物标本,对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28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21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64.02%;检出革兰阳性菌98株,占46.67%,其中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最高,分别占16.19%、14.29%和11.43%;检出革兰阴性菌112株占53.33%,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最高,分别占15.71%和13.8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呈现多种条件致病菌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应严格控制患者并发感染的高危因素,做好围手术期的预防感染工作,促进伤口尽快愈合,要及早进行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的原因,探讨预防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08-2009年收治并作过细菌培养的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334例患者中发生伤口感染者共65例,感染率为19.5%,感染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62.0%和32.9%;感染发生率以足部骨折和胫腓骨骨折较高,分别为24.6%和22.5%;有65.5%的患者在骨折后3 d内细菌培养阳性,≥5 d阳性的为34.5%;软组织损伤程度与感染的发生率依次为轻度(10.3%)、中度(17.3%)和重度(37.7%)。结论及时、彻底清创和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治疗环境的无菌化,是减少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90例研究对象设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CHD)、糖尿病组(DM)及冠心病组(CHD)。测定受试者血清的SAA和CRP,然后与测定的白细胞计数(WBC)、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体质指数(BM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M+CHD组的SAA、CRP水平均显著高于DM组、CHD组、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A水平与SBP、DBP、FPG、HbA1c、TG、CRP、WBC呈正相关;CRP水平与BMI、SBP、DBP、FPG、HbA1c TG、SAA、WBC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CRP、SAA、WBC、BMI有关。结论亚临床炎症可能参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SAA、CRP均与SBP、DBP、FPG、HbA1c、WBC呈正相关;SAA、WBC、CRP和BMI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羟氯喹(HCQ)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终点散射比浊法研究了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CQ(400mg/d)治疗前后血清SAA水平的变化。结果HCQ治疗4周后血清SAA水平明显降低,以后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HCQ能有效地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SAA水平,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活动,诱导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恶性肿瘤化疗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天津市北辰医院肿瘤科接受化疗的108例恶性肿瘤化疗后感染患者及同期50例恶性肿瘤化疗未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别纳入感染组及未感染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因子水平、不同感染类型血清因子水平及各项检测方法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细菌感染46例、病毒感染40例以及混合感染22例;感染组患者血清CRP、PCT、SAA、白细胞介素-6(IL-6)、IL-8分别为(71.24±8.18)mg/L、(3.52±0.45)μg/ml、(239.46±20.55)mg/L、(98.35±9.69)ng/L、(249.06±38.57)ng/L高于未感染组患者(P<0.05)。细菌感染患者和混合感染患者血清CRP、PCT、SAA、IL-6、IL-8分别为(101.95±13.04)mg/L、(6.78±0.70)μg/ml、(362.77±39.65)mg/L、(115.94±12.57)ng/L、(351.86±42.09)ng/L和(93.65±14.95)mg/L、(5.82±1.73)μg/ml、(313.59±42.33)mg/L、(99.87±14.24)ng/L、(295.11±49.10)ng/L均高于病毒感染患者(P<0.05);细菌感染及混合感染患者血清因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P、SAA诊断恶性肿瘤化疗后感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论血清CRP、PCT、SAA、IL-6、IL-8在恶性肿瘤化疗并发感染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在细菌感染及混合感染患者中表达水平高于病毒感染患者,各项因子单独及联合诊断对恶性肿瘤化疗后合并细菌性感染具有一定鉴别价值,可为其诊断及治疗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恶性肿瘤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及26例恶性肿瘤非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比浊法分析两组患者的PCT、CRP及其阳性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CT、CRP分别为(18.37±20.12)ng/ml、(46.49±32.52)mg/L,而对照组分别为(0.32±0.23)ng/ml、(5.14±5.29)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0,6.419;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CT、CRP的阳性率为92.0%、84.0%,对照组分别为11.5%、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7,P<0.01;33.707,P<0.01)。结论 PCT与CRP均可作为患者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而PCT水平还可对早期诊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GDM)患者产后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与血清淀粉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南省妇幼保健院2008年10月~ 2010年11月分娩的50例GDM产妇为研究组,同期分娩的45例未患GDM产妇为对照组,两组均随访24个月,对两组孕前、产后24个月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怀孕年龄、胎儿出生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病、糖尿病家族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前体重指数、体脂、腰臀比、FP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压、腰围、臀围、TG、TC、HDL-C、LDL-C、HOMA-IR、HbAlc、SAA、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个月,研究组10例发生MS,发生率为20.0%,对照组3例发生MS,发生率为6.7%,两组呈明显差异(P<0.05).产后24个月,研究组体重指数、体脂、腰围、腰臀比、FPG、TG、LDL-C、HOMA-IR、HbAlc、SAA、CRP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压、臀围、TC、HDL-C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S的相关因素为孕前体重指数、怀孕年龄、糖尿病家族史、GDM病史,以及产后24个月的SAA、CRP (P<0.01).结论:GDM患者产后MS患病率与血清SAA、CRP具有密切关系,两者为MS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慢性炎症环境.结合产妇体重指数、怀孕年龄、GDM病史等因素,可以对将要发生的MS进行早期诊断,实施积极的预防控制方案,有利于GDM患者产后恢复,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7.
祁华琪  申娟 《现代保健》2014,(15):145-14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2例,年龄(52.8±2.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钙20 mg)和B组(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组31例,治疗6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SAA及MCP-1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AA、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均降低(P〈0.05),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较B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相对较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更好地降低冠心病患者SAA及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利巴韦林结合清热解毒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热毒壅盛证患儿的临床效果,探究其对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 SAA)及淀粉酶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9月收治的8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清热解毒方。比较2组患儿发热、腮腺肿胀、腺体疼痛等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 SAA及淀粉酶水平。结果 观察组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80.4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SAA、总淀粉酶、唾液型淀粉酶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血清SAA、总淀粉酶、唾液型淀粉酶下降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2%和9.7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利巴韦林结合清热解毒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热毒壅盛证患儿,可以降低血清SAA和淀粉酶水平,改善腮腺肿痛,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