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L-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遂宁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93例,纳入初次单侧置换患者,排除双侧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L-DAA组(45例)及PLA组(48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两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后第1天及第7天血红蛋白值、切口长度、平均住院日)、术前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术后影像学评价、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1.7±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在BMI值、术前Harris评分、术前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VAS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失血量、术后第1天及第7天血红蛋白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外侧入路组的失血量更多,而术后第1天和第7天的血红蛋白值更低(t =0.361、0.484,均为P < 0.05);同时术后3个月患侧Harris髋关节评分L-DAA组高于PLA组(t =0.572,P < 0.05);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DAA组术后均未发生人工关节脱位,PLA组术后出现2例人工关节后脱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65,P < 0.05)。L-DAA组术中发生2例股骨近端骨折,PLA组术中未发生股骨近端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0.587,P < 0.05)。 结论两种THA手术入路均能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其中L-DAA相较于PLA而言能减少手术创伤,更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符合快速康复(ERAS)理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经直接前(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入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分为经DAA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组(30例)、经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组(30例),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DAA入路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9.31±1.23)cm、手术时间为(110.64±14.63)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18.13±101.54)ml,术后引流量为(86.25±1.36)ml,下床行走时间为(2.65±1.02)天,住院时间为(7.22±1.85)天,均优于经后外侧入路组,P0.05。且DAA入路组患者术后6周的Harris评分为(75.97±5.63)分,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为(87.97±3.24)分,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为(92.97±2.24)分均较经后外侧入路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但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与经后外侧入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DAA入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经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经DAA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经后外侧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脱位率低、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期强直髋合并髋臼内陷症的围手术期管理、手术策略、中远期疗效观察。 方法2003年7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创伤骨科收治强直性脊柱炎伴强直髋合并髋臼内陷患者19例,共23髋,均为符合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ASAS)2010年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诊断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对其实施生物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其中男16例,女3例,双髋病例4例。年龄32~65岁,平均(41.5±0.5)岁。组内患者强直性脊柱炎(AS)病程至手术前为10~42年,平均病程(22.3±1.3)年;术前术后进行Harris评分,并记录髋关节总活动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Harris功能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共有17例21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5.2±2.7)个月。末次随访疼痛评分为(40.50±0.71),较术前评分(11.80±3.32)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1.17,P <0.01)。功能评分由术前(7.10±1.10),提高到术后的(39.70±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83,P <0.01)。术后髋关节总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t =8.78,P <0.01)。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安全有效,髋臼重建尽可能使用植骨术及非骨水泥假体,以获得更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前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前侧入路组(采用前侧入路THA治疗,50例)和后外侧入路组(采用后外侧入路THA治疗,50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假体安装情况,比较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辅助关节囊(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年2016年11月期间,在仪征市人民医院骨科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共纳入患者21例,其中男5例,女16例;左髋6例,右髋15例;平均年龄为(74±9)岁。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患髋功能。计量资料用W检验观察数据是否成正态分布;髋关节Harri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21例患者均获3~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平均长度(7.0±1.5)cm,住院平均时间(9.6±1.8)d,手术平均时间(64±1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8.7±30.5)ml,下床负重活动平均时间(2.4±0.8)d。患者随访期限内均未发生皮肤坏死、感染、骨折、深静脉血栓(DVT)、关节脱位及下肢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 d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67.3±6.3)分,与术前(12.1±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32,P<0.05);术后3个月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4.7±4.5)分,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5,P<0.05)。 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早期疗效有明显优势,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患者满意度高,能降低术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直接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初次单侧THA治疗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外侧入路46例、后外侧入路5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侧方外展时间试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侧方外展时间百分比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直接外侧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后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2例脱位、1例坐骨神经损伤,直接外侧入路组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侧方外展功能恢复良好;直接外侧入路THA在缩短手术切口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似乎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67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1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外展角,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髋关节屈曲角和后伸角,以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脱位发生率.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 20°,外展角为30°~40°;后外侧入路组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外展角为35°~4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平均最大屈曲角(110°±11°比100°±10°)和最大后伸角(15°±4°比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89±11)分比(88±12)分]和髋关节脱位发生率[3.2%(1/31)比5.5%(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要求,前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观察采用直接前路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常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2例,排除复杂关节置换,关节翻修,感染,结核及肿瘤病例。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AA)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6~68岁,平均(55.3±11.3)岁。采用微创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MPA)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41~70岁,平均(57.4±7.5)岁。记录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及术后3月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记录患者术后髋关节最大活动度,镇痛药物和助行器械使用比例。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长(t=8.50,P0.01),术后住院天数较微创后外侧入路缩短约5 d(t=9.99,P0.01),术后1周Harris评分(t=2.19,P0.05),WOMAC评分(t=2.45,P0.05)及VAS评分(t=6.93,P0.01)均优于微创后外侧入路组,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临床评分差异消失,然而,术后一月随访,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口服镇痛药物(2=13.75,P0.01)及使用助行器的患者比例(2=10.10,P0.01)均少于微创后外侧入路组,而术后关节最大活动度始终大于微创后外侧入路组(1周t=23.63,4周t=26.71,3月t=24.14,P0.01)。结论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微创后外侧入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使得患者更早回归日常生活,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消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经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19例(28髋)。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14~52个月,平均3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对功能进行评价。术前Harris评分15~52分,平均26.8分;术后65~92分,平均84.6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无并发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发生髋关节疼痛1例,再强直1例,异位骨化2例,随访无髋关节脱位,未发现无菌性松动。结论经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是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重建髋关节、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45°侧卧位下经微创前外侧入路(OCM)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以及短期结果回顾。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45°侧卧位经微创前外侧入路(OCM)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及1年随访结果,包括可视化疼痛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血红蛋白下降值,异体输血率,住院时间等,进行影像学评价,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以及股骨假体内外翻与沉降程度,并与同期常规后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病例进行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别进行组间计量与计数资料比较。结果 OCM组术后48 h VAS评分,术后1周Harris评分,血红蛋白下降值,输血率,平均住院日均优于后入路组;术后1年OCM组平均Harris评分为(93.74±1.80),后入路组(92.24±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P0.05)。两组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两组间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比较无差异,股骨假体沉降距离,内外翻角度无差异。结论经OCM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轻,失血少,康复快,具有快速康复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仍需期待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及远期效果报道。  相似文献   

11.
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4年4月~2005年6月,采用改良直接外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共84例86髋,以2003年4月~2004年4月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9例89髋为对照组,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术后跛行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5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脱位发生率、术后中重度跛行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直接外侧进路有助于提高全髋关节的稳定性,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但相比后外侧入路尚无绝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HA患者50例共57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前外侧组25例(28髋)采用前外侧入路,后外侧组25例(29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前外侧组和后外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组术后3周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予复位后恢复正常。后外侧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THA术中不影响疗效,选择何种方式入路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对解放军兰州总医院收治18例(2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7~68岁,平均(46±8)岁。纳入病例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髋臼内陷依Sotello-Garza和Charnley分型:Ⅰ型(内陷1~5 mm)0例,Ⅱ型(内陷6~15 mm)15例(17髋),Ⅲ型(内陷>15 mm)3例(3髋)。排除标准为先天性、创伤性或髋关节骨关节炎所继发的髋臼内陷。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股骨颈截骨后股骨头逆行取出,取自体松质颗粒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采用压配方式植入生物型多孔髋臼假体。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X线平片观察假体是否有松动和再次内陷以及植骨愈合情况。对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手术时间为55~131 min,平均(89±8)min。失血量为165~480 ml,平均(295±11)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以及髋臼和股骨劈裂骨折。随访时间2.5~6年,平均(4.5±1.7)年。术后X线片示4.5个月自体移植骨均与髋臼融合。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5±9)分(40~65分)提高至(92±13)分(89~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1,P <0.01)。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由置换前的(20± 4)mm增加到置换后的(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12,P <0.01);随访期间均无髋臼假体松动发生。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的髋臼骨质菲薄且局部骨质疏松严重,髋臼形态不规则。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骨移植填充髋臼结合生物型钽金属骨小梁髋臼杯假体,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并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In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authors used a porous tantalum monoblock acetabular component fo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between November 1997 and June 1999. A total of 156 consecutive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ere done in 143 patients younger than 75 years. A total of 151 hips had a follow-up time from 8 to 10 years.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total Harris hip score of 44.0 ± 13.8 increased to 97.0 ± 6.2 at the latest follow-up.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Oxford hip score of 43.3 ± 6.5 improved to 13.9 ± 2.3 at the latest follow-up.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including the Ein-Bild-Röntgen-Analyse (EBRA) digital system showed no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gross polyethylene wear, progressive radiolucencies, osteolytic lesions, acetabular fracture, or component subsidence. There were 7 (4.5%)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ll unrelated to the acetabular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两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股骨假体安放的技术,提高对术中股骨假体安放及假体周围软组织修复的认识。 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骨病骨肿瘤科同期收治的髋部肿瘤、股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肿瘤已全身转移且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者90例95髋,男53例56髋,女37例39髋;年龄12~81岁,平均(55±14)岁。其中行肿瘤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者(A组)12例12髋;行常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者(B组)78例83髋。术中两组患者参照多处解剖标志安放股骨假体,并最大限度重建假体周围软组织解剖结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90例获3~30个月的随访,平均(36±7)个月的随访。在手术时间和术中术后出血量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7,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2,P<0.05),两组患者其术后髋关节功能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9,P<0.05),术后B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于A组患者。随访期内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术后下肢不等长、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肿瘤型假体组1例由于外展肌力不全,出现行走步态异常。 结论股骨假体位置的正确安放及假体周围组织完整性的保持和术后重建恢复是术后髋关节获得良好功能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比比基尼(Bikini)入路和前外侧小切口(OCM)入路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对两种手术入路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80例(80髋)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排除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和既往髋关节手术史患者。其中行经Bikini切口的前入路40例,OCM入路4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66±10)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术后输血率、切口长度、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住院天数、围手术期Harris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股四头肌和髋关节外展肌肌力恢复时间、血清股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量、影像学表现及手术并发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效果。 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6.5±2.3)个月。与OCM组相比,Bikini组患者的髋关节外展肌肌力恢复时间略短,术后血清CK、CRP变化量少。而在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术后输血率、手术切口长度、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住院时间、围手术期Harris评分和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及影像学表现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是Bikini组和OCM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方面均出现了前10例患者与后30例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 结论Bikini入路与OCM入路均能取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Bikini入路对肌肉损伤小,炎症反应弱,外展肌肌力恢复快。两种手术入路均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07—2015-07诊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小切口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CK)、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以及术后3、6、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0例均获得平均10(6~12)个月随访。SuperPATH组术后24 h CK、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明显小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24 h ESR、CRP与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小切口组少,但是手术时间较小切口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SuperPATH入路因保留外旋肌群及可完整重建关节囊,关节稳定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