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微循环障碍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相关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方法 用糖皮质激素诱导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兔子模型,对比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微循环状况以及与微循环有关的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速,血液粘滞度,成份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改变,弄清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实验组毛细血管中红细胞聚集,血液流速明显缓慢;血脂、血浆蛋白含量增高;股骨头内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血管襻迂曲变长。结论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与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均未涉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变化所引起的细胞功能改变。 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兔骨代谢指标及骨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臀肌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8.0 mg/kg,每周2次,持续8周,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正常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第2周开始血清钙、磷显著降低(P < 0.05),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 (P < 0.05);从第4周开始,模型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骨钙素水平降低(P < 0.05);模型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至第8周有所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股骨转子骨密度从第2周开始降低(P < 0.05),股骨头骨密度从第4周开始降低(P < 0.05);成骨细胞数从第4周开始明显降低,破骨细胞数从第4周开始明显升高(P < 0.05)。提示激素可通过损伤骨组织细胞引起骨塑形及骨重建的破坏,造成骨矿物盐的丢失,引起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性兔股骨头坏死骨形态学改变及细胞凋亡变化。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N组),单纯标准饲料及草料喂养,每天肌注等量生理盐水。制模组(M组),喂养同N组,每天地塞米松肌肉注射2.5mg/kg。于实验前及实验后2、4、6、8、10、12周行双侧髋关节X检查,分批处死后行骨组织形态学检查及细胞凋亡分析。结果与N组比较,M组实验第6周开始X线及光镜表现,股骨头骨质疏松,皮质变薄,骨小梁模糊,软骨陷窝增多,髓内血管可见脂栓或血栓形成。TEM显示,骨细胞皱缩变形,透亮带形成。实验第12周,可见不同程度软骨面塌陷,延续到实验终点。与N组比较,M组实验第6周开始凋亡指数(AI)显著升高。结论激素性兔股骨头坏死从实验第6周开始出现显著的病理性骨形态学改变及细胞凋亡变化,而且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4.
背景:股骨头力学承载能力下降是引起股骨头塌陷的主要原因,而囊性变的产生影响了髋关节正常的力学传导途径,但目前很少有文献对股骨头坏死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关系进行探索。目的:结合热力图模型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结果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的分布规律及病理特点。方法:以2021年6-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被诊断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30例(30髋)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轮廓线,将轮廓线匹配至标准股骨头模型上,对轮廓线进行热图呈现;统计股骨头坏死位置与坏死面积,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股骨头标本骨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1)通过构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热力图及结合股骨头病理结果发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好发于股骨头中外侧柱,相较于内侧柱囊性变的面积而言,外侧柱囊性变面积最大,且随着囊性变发生位置的内移,其面积也会随着减小;(2)并且囊性变周围散在分布微小骨折线,它可能是影响股骨头力学承载能力和头内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侯文根  黄昌林 《医学信息》2007,20(8):705-707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始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造模组)两组,每组24只,B组每只每日1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5mg/kg造模;A组动物每只每日1次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于第2、4、6、8周分别随机选取6只进行血清、组织学检查。结果1.血清甘油三酯(TG)两组间及2、4、6、8周不同时相间差异显著;血清胆固醇(T-CHOL)两组间及2、4、6、8周不同时相间差异显著。2.病理观察:B组:软组织内第2周出现毛细血管增生,组织水肿,脂肪细胞肥大,滑膜完整,第4周时滑膜坏死,胶原纤维增生,第6周胶原纤维部分坏死,第8周时进一步加重,未见炎性细胞侵润;股骨头内骨髓细胞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空骨陷窝每高倍视野所占百分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经卡方检验,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第4周出现骨小梁变细,稀疏,结构紊乱,偶见碎片,脂肪细胞增多,第8周时股骨头髓内呈现脂肪替代,部分出现软骨细胞增生。结论1.本实验短期内单纯大剂量使用激素,可以引起股骨头坏死,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建立了可靠的动物模型。2.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出现的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水肿很有可能是其发病的始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VEGF在高压氧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及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健康日本成年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42)及对照组(n=18)。模型组每周两次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mg/kg,对照组每周两次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共6周。随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n=16)及常压常氧组(n=16),前者行高压氧治疗,后者呼吸常压新鲜空气,共持续6周。检测实验第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各组兔骨组织VEGF表达、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变化。结果:造模第6周时股骨头较多骨细胞坏死溶解成碎片,股骨头软骨下区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和血管仅出现少量VEGF阳性表达;高压氧治疗第6周,实验兔骨小梁周围出现较稀疏的骨母细胞,电镜发现新生的骨细胞和胶原纤维,VEGF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软骨下阳性血管也明显增多,阳性部位主要位于血管内膜,同时在染色阴性区域出现点状新生毛细血管。结论:高压氧通过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加速股骨头的再血管化和再骨化进程,促进骨修复。  相似文献   

7.
双光子显微镜突破传统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局限,应用双光子吸收理论,采用飞秒脉冲激光技术,深入组织内部非线性激发荧光。双光子显微镜具有穿透能力强和光毒性小的特性,可实现活体动物脑内微循环系统的长时程可视化观测,对研究动物大脑皮层微循环网络结构以及血流灌注和血氧代谢特征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双光子显微镜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其应用不断拓展,利用双光子显微镜可实现软脑膜下单根微血管血流信号的检测及光化学操控,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辟了有价值的微循环检测窗口。从双光子显微镜技术的成像原理入手,介绍其技术特点和进展,并从量化血流动力学变化、测量氧分压、检测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和建立脑中风模型4个方面概述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蚀宁胶囊方是安徽中医学院丁锷教授在长期治疗激素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和“活血、祛瘀、生新”等理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剂。 目的:观察骨蚀宁胶囊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兔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为正常组,另外90只新西兰大白利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加甲强龙的方法成功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兔随机分为骨蚀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仙灵骨葆对照组进行观察。分别于用药后4,8,12周处死,检测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蚀宁胶囊和仙灵骨葆均可升高股骨头坏死模型兔的血管内皮素和NO浓度,且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骨蚀宁胶囊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股骨头坏死明显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或P < 0.05)。骨蚀宁胶囊各组间比较,中剂量组差异显著(P < 0.01或P < 0.05),更接近正常组数据。说明中剂量骨蚀宁胶囊可以有效地改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在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均行神经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利用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进行图像融合,重建病灶与视皮层及视辐射的3D图像位置,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界定病灶切除范围;术中超声实时判断肿瘤切除程度,合理保护功能区和视辐射。结果 根据术后复查MRI结果,影像学全切除85.0%(17/20),大部分切除15.0%(3/20)。术后随访1~30个月,肿瘤大部分切除3例分别于术后7、13、15个月复发;与术前相比,视力视野改善与术前相比,视力视野改善60%(12/20),无明显变化40%(8/20)。结论 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能够准确定位枕叶视觉功能区和视辐射的走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高了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最大程度保护脑功能的同时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头内硬化带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疾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影像学特征并与预后相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α,PGC-1α)被证明具有成骨、促血管形成、抗线粒体凋亡等生物活性,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骨修复可能存在紧密关联。目的:筛选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硬化带区与正常区的差异蛋白,筛选出硬化带的关键蛋白,并验证关键蛋白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股骨头标本中的差异表达;探索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硬化带修复模式。方法: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取出的股骨头标本,通过串联质谱标签技术筛选硬化带区与正常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与KEGG信号通路分析,构建关键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关键基因。观察关键蛋白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硬化带中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验证关键蛋白在硬化带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通过串联质谱标签定量蛋白质谱检测发现:相比于正常区骨组织,股骨头硬化带骨组织中具有显著差异表达(Log2FC>1.20、Lo...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定量研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SANFH)MR横向弛豫时间在造模不同时相的变化规律,探讨所反映的骨髓组分及微结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大白兔60只,采用随机区组抽样方法分为空白对照(8只)及造模2、4、6、8周组(各13只)。制作模具小管并行MR T2 mapping序列MR扫描,评价所得参数即T2值的稳定性。参照Yamamoto的方法对模型组进行造模处理。造模开始前对空白对照组进行MR扫描,各模型组分别在造模后满2、4、6、8周时行MR扫描,将横向弛豫原始图像数据传至GE 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计算各像素T2、T2*值,创建相应参数的彩色编码图,对股骨头区、骺下区及髓腔骺端进行测量域感兴趣区的特征参数值;扫描完成后将实验动物处死,切取股骨头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 剔除实验期间死亡动物及无效图像资料,MR检查并获得有效数据的空白对照及造模2、4、6、8周组实际样本量分别为8只(16髋)、10只(20髋)、9只(18髋)、9只(18髋)、10只(20髋)。各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T2值(F=51.601, P<0.01)、T2*值(F=36.889, P<0.01)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各组T2、T2*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造模早期(2周)出现明显下降,4周降至最低,6、8周出现部分恢复;各解剖区域间T2(F=86.274, P<0.01)、T2*(F=53.172, P<0.0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区T2、T2*值高于骺下区及髓腔骺端,骺下区高于髓腔骺端(P值均<0.05)。组织形态学变化:造模早期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减少及脂肪细胞增生,髓内微血管血栓及出血,4周最为显著,之后出现骨组织坏死,骨小梁变细、部分消失,间质反应(充血、水肿、出血)及纤维化。结论 MR横向弛豫时间可敏感地反映SANFH模型骨髓组分及骨小梁微结构特征性改变,为此病早期诊断及病程监控提供了重要的定量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服用激素所引发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动物模型,有助于从根源上认识激素相关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为预防股骨头坏死(ONFH)的发生及塌陷奠定良好基础。虽然有很多学者选择不同的动物,采用不同的方法,致力于寻找与人ONFH病理变化相似的动物模型,但目前的现况不能令大家十分满意。本文总结了SONFH动物模型病理、影像学诊断及模型动物的选择、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为SONFH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比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内骨小梁的结构特点。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因股骨颈骨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与坏死组,每组各20例(20髋),术中完整取出股骨头作为研究材料。应用计算机对股骨头进行三维重建,利用x、y、z轴各2个相互平行的平面将股骨头分割成27个区域,27个区域的编号规则:分为内侧、中间、外侧3个区,每组按照由前向后、由上向下的顺序编为1~9号。内侧区编号为m1、m2……m9;中间区编号为c1、c2……c9;外侧区编号为l1、l2……l9。对样本进行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股骨头样本的计算机三维图像。手工选取兴趣区,采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间隙等三维空间参数分别对2组股骨头内骨小梁进行评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骨折组中,将股骨头按矢状面分割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进行对比,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59、73.50、38.60、48.5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冠状面分割为前区、中间区、后区进行对比,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50、43.92、85.40、36.0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水平面分割为上区、中间区、下区进行对比,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03、29.47、255.50、45.50,P值均小于0.05)。对比坏死组股骨头不同部位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42、26.60、400.00、36.00,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上区、中间区、下区,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99、25.33、28.50、37.33,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前区、中间区、后区,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567.17、57.29、42.11、41.17,P值均小于0.05)。与坏死组相比,骨折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1)、骨小梁厚度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骨小梁数量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1),骨小梁间隙均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 结论激素对于坏死股骨头的影响不仅仅是坏死区,包括硬化区、正常骨小梁区,即对于整个股骨头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of nanoparticles can be increased by increasing of particle size of nanoparticles or cluster-like aggregation of multiple nanoparticles. But the increased particle size can reduce the cycle time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body. OBJECTIVE: To synthesize MnFe2O4  nanomicelles and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in magnetic resonance molecular imaging. METHODS: MnFe2O4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self-assembl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polycaprolactone amphiphilic diblock copolymers (PEG-PCL) to construct PEG-PCL-MnFe2O4  nanomicel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nFe2O4 nanoparticles and nanomicelles were tested. Then, MnFe2O4  nanoparticles and nanomicelles at different iron concentrations (0, 0.01, 0.02, 0.03, 0.04, 0.06, 0.08, 0.1, 0.2, 0.4, 0.6, 0.8 mmol/L) were placed into EP tubes. Relaxation rate of the nanomicelles were measured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scanner.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MnFe2O4  nanoparticles appeared as round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size of nanoparticles was 11 nm with good monodispersion. The Zeta-particle size was (11.18±1.72) nm. The molar ratio of Fe/Mn was 2.13:1. The size of PEG-PCL-MnFe2O4  nanomicelles ranged from 52 to 86 nm, with a mean Zeta-particle size of (78.8±12.4) nm. (2) The signal intensity (SI) change of PEG-PCL-MnFe2O4  nanomicelles and PEG-PCL-Fe3O4 nanomicelles shared similar trend according to iron concentr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of iron concentration, SI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in T1WI, and it gradually decreased in T2WI and T2*WI. The SI changes in T2*WI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in T2WI and T1WI.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PEG-PCL-MnFe2O4 nanomicelles are expected to perform as a sensitive contrast agent used in T2WI as their moderate particle size, good monodisperse and strong T2 relaxation.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坏死(ONFH)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分为创伤性ONFH与非创伤性ONFH。创伤性ONFH主要由于供养股骨头的动脉在外力作用下损伤或断裂,直接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非创伤性ONFH主要有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长期饮酒过量、减压病、血红蛋白病等多种病因。对主要致病因素进行骨坏死造模并行病理学研究发现,各种致病因素通过共同的途径——血管内凝血、静脉瘀滞、骨内压增高、动脉受损、股骨头缺血坏死导致ONFH。在体外,通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扫描灌注纳米硫酸钡的离体股骨头标本建立血运模型,在体内对患者采用超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来观察不同骨坏死股骨头内血运,结合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笔者提出了ONFH血供障碍分期理论,并应用于临床上各阶段ONFH的诊疗,针对不同血供障碍分期的ONFH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ONFH的诊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股骨头坏死(ONFH)的治疗目前仍是充满挑战性的科学难题。早期ONFH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防止股骨头塌陷。以髓芯减压为基础的保髋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上早期ONFH较为有效的治疗策略。过去几十年,大多数的研究提示该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令人鼓舞,但是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对基于髓芯减压的保髋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别从单孔髓芯减压术(CD)、多孔髓芯减压术(MD)、髓芯减压+非血管化的骨移植(CD+NVBG)、髓芯减压+血管化的骨移植(CD+VBG)、髓芯减压+多孔钽棒(CD+TI)、髓芯减压+人工骨(CD+SBS)、髓芯减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BMSC)和髓芯减压+富血小板血浆(CD+PRP)方面分析当前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基于髓芯减压的保髋治疗策略进行展望,希望能为ONFH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股骨头坏死(ONFH)是一个骨科常见病,也是最难治愈的骨科疾病,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根本治愈的方法。ONFH的早期治疗,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众多,如ONFH发生的时间、ONFH的范围、是否已经塌陷以及塌陷程度、治疗ONFH的方法及术者所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等,都会影响ONFH的治疗效果。目前,针对ONFH早期的治疗,尚未达成统一的治疗原则或共识,医师往往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确定其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方法可能会减轻症状,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能够治愈ONFH。ONFH保头手术方法很多,如股骨头髓心减压(单孔、多孔)、股骨头髓心减压加骨移植材料填充和(或)结构性骨支撑、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带血管的髂骨骨瓣移植、粗隆间旋转截骨或内外翻截骨、ONFH的血管融通术等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有效,但各家报道的临床效果不一,因而也没有取得业内的共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治疗早期ONFH的临床研究和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治疗早期ONFH的现状作一综述,阐述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尚存的问题,以引起对早期ONFH的治疗方法的重新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异位妊娠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妊娠(EP)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确诊EP后均于术前行盆腔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同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与35例正常宫内孕(EIUP)子宫内膜厚度比较.结果 37例EP均为输卵管妊娠,其中右侧25例,左侧12例;35例为自然妊娠EP,2例为辅助生殖技术后复合妊娠;37个异位孕囊均呈囊实性表现或实性肿块,直径(3.6±1.8) cm;22例孕囊内片状软组织结构,呈等T1长T2信号,27例异位孕囊囊胚内或周围见片状短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T1WI EP孕囊壁呈连续或中断的环形强化,壁厚,强化强度类似子宫蜕膜,其中26例强化的孕囊壁呈分层状;35例单纯EP子宫内膜厚度[(0.36±0.11)cm],与宫内早孕[(0.40±0.10)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EP病理:输卵管腔内均见大量血块、胎盘绒毛和滋养叶细胞,其中6例切开的输卵管腔内见羊膜囊和胚胎结构.结 论宫旁囊实性或实性肿块、出血,异位孕囊囊壁呈连续或中断的分层状的蜕膜样强化和显著的子宫蜕膜反应是输卵管妊娠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于术前做出EP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Un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icacy of hip-preserving treatment after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s unavoidable. OBJECTIVE: To reveal the collapse mechanism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then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improvement. METHODS: We put up with three-part failure collapse mechanism hypothesis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for the first time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studies by our research team in recent 5 years, paralleling with preliminary verif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biomechanics, path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New concept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repair for hip preservation and new surgical procedures aiming 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femoral head anterior lateral columns are well presented, and good short-term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d-long-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ar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