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典型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Excel、SPSS软件对西安市典型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分析病例的代际传播和潜伏期。结果 西安市截至2020年3月31日累计报告COVID-19典型聚集性疫情8起,涉及确诊病例53例、无症状感染者15例,死亡1例;以聚餐聚会引起的疫情为主,占37.50%,总体罹患率为14.21%。疫情累计持续时间中位数 27 d,5个区的2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有聚集性病例,男性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均略多于女性,无症状感染者平均年龄(54岁)大于确诊病例(46岁)。疫情一代病例与二代病例的代际间隔平均为6.8 d(95%CI: 5.8~7.5),中位数为 5.6 d。由3起疫情推算的潜伏期平均为7.9 d。结论 西安市典型聚集性疫情以聚会聚餐型为主,应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自我防护和隔离,避免密切接触等措施,以减少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西安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族聚集性疫情传播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COVID-19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的传播链,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的鼻咽拭子标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 结果 本次疫情累计发现4例普通型、1例危重症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危重症病例最终死亡。首例病例A于2020年1月31日发病,其他病例在首例病例发病后的1~13 d内发病,病例B、C和D、E分别为二、三、四代病例。 结论 家族聚集性疫情是COVID-19的防控重点,及早发现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隔离,防止传播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淄博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2020年1月10日,为杭州务工返乡人员,最后1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20年2月14日。共波及244人,发现14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男11例,女5例,23~84岁,年龄中位数为50岁,罹患率为6.56%(16/244)。疫情波及2个区县,4个乡镇,4个村居,8个家庭。潜伏期最长为10 d,最短为3 d,中位数4 d。采取集中隔离措施前发病11例,其中9例在小诊所就诊或自行服药。从发病到确诊中位数15 d,最长31 d,本次疫情共发生3~4代传播。 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输入病例,未及时就诊,通过家族成员春节期间相互拜年,多次暴露引起的家族性聚集性疫情,提示应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村居对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和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惠州市一起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为COVID-19疫情防控积累经验。方法 对该起疫情所有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鼻咽拭子、咽拭子、肛拭子和血液标本,对一般接触者采集咽试子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和胶体金法检测IgM抗体和IgG抗体。结果 本起疫情共有1例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源可能是具有武汉居住史的无症状感染者C,并较大可能通过密切接触方式传染给无症状感染者B,由B传染给确诊病例A,但不排除由C先后传染给B和A; A是该起疫情的指示病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SARS-COV-2核酸检测以及血液标本IgM、IgG检测判定,本疫情为一起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导致本地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疫情。结论 家庭聚集性疫情以密切接触方式传播为主,加强对家庭的个人卫生防护宣传;家庭聚集性疫情中如果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其传染具有一定隐蔽性,是社区扩散的重要风险点,应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特别是对无症状感染者儿童应重视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郴州市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发病确诊过程,探讨新冠病例早发现、早报告以及病例诊断和隔离观察解除的策略依据。 方法 对该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结果 利用大数据比对监测,在转送监测对象至集中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时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何某华,由此发现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何某的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3人发病确诊(包含1名重症病例),其中重症病例黄某第7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进而确诊,密切接触者中胡某有流行病学史、血常规白细胞下降和肺炎影像学改变,但是5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未确诊。 结论 大数据比对监测对发现传染病有积极作用;早期对有流行病学史人员单独隔离医学观察对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有重要意义;将2次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新冠肺炎病例的排除标准和将核酸检测阳性作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必备条件,值得探讨,这都可能放走传染源,导致新冠肺炎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口岸防控措施效果,为构建科学有效境外输入疫情防控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北京市2020年2月29日—2021年10月29日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从诊断类别、临床分型、人群分布、时间分布、来源国分布、诊疗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436例,其中确诊病例297例,无症状感染者139例。确诊病例中轻型126例,普通型171例,无重型、危重型病例,无死亡病例。境外输入病例男女比例1.32:1,年龄中位数28(22,38)岁,以20~<40岁261例,占59.86%。病例来源国分布在48个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台湾、香港),前三位分别为英国(91例,占20.87%)、西班牙(48例,占11.01%)、菲律宾(41例,占9.40%)。境外输入病例入境到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 (1,28) d,确诊病例入境到诊断时间间隔短于无症状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3,P=0.032)。境外输入病例诊断至治愈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7(12,28)d,确诊病例诊断至治愈时间长于无症状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68,P<0.000 1)。结论 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肺炎病例具有较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外防输入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口岸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荆州市132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32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发病444例,死亡13例。单起疫情病例数范围为2~26例,平均3.36例。疫情起数居前三的是沙市区(32起)、公安县(20起)、洪湖市(20起)。疫情起数、病例数在1月26—28日达到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02∶1;年龄中位数为51岁;职业以农民为主。71.96%的聚集性疫情有明确武汉市暴露史,61.71%的病例为本地感染病例。疫情暴露场所多样,86.36%为家庭暴露。疫情发生至发现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8.05 d,间隔时长中位数随周次逐步变短。结论 荆州市聚集性疫情规模较小,以家庭为主。疫情流行期,应积极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餐,生活起居尽量独立。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继续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避免聚集性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达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达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0年1—2月达州市报告的42例新冠肺炎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达州市7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人群以30~<50岁为主,无未成年人确诊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2020年1月26日—2月5日,临床症状以发热(59.52%)和咳嗽(64.29%)为主,早期CT检查肺部异常率90.48%;19例输入性病例中18例有武汉旅居史或停留史;患者发病到住院、确诊到出院和持续排毒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 d、18.5 d和7.0 d,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5 d、8.0 d和 6.0 d。结论 达州市1月份以输入性疫情为主,2月份本地病例不断增加,2月下旬疫情逐渐控制;将发热、咳嗽作为新冠肺炎临床筛查指征,CT检查可作为早期筛查手段;患者住院时间和持续排毒时间较长,应做好长时间治疗准备及治疗过程中心理疏导,提高患者配合度;达州市聚集性疫情程度较重,基层工作有差距,新周期需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工作,严防因境外输入引发本地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联合特异性IgM/IgG诊断3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研究资料,定期监测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症状直至病愈出院。结果 3例无症状感染者属于重点监测人群且均为青壮年,其中病例1和2是境外输入人员,病例3与疫区人员密切接触,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3位患者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病例1新冠病毒IgM/IgG抗体阴性,病例2新冠病毒抗体IgM阴性、IgG阳性,病例3 IgM阳性、IgG阳性,实验室其他检查:淋巴细胞水平无明显降低,病例1、2患者D-二聚体水平出现轻微的升高,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及血小板等水平均正常,胸部影像学检查均正常。结论 无症状感染者常规性检查易漏诊,病毒RNA检测联合SARS-CoV-2抗体血清学检测对早期无症状感染者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平顶山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病例的感染来源、探索病毒传播模式、控制疫情进一步播散,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疫情涉及的6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起聚集性疫情确诊病例6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涉及家庭成员6人(85.71%),同事1人(14.29%);年龄范围3~67岁;发病时间从1月24日至2月9日;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为4 d;密切接触者中,家庭成员感染率为100.00%,亲友12人感染率为16.67%,同事感染率为9.09%。结论本起疫情首发病例为传染源,共发生两代病例,共同居住生活和聚餐是续发病例的主要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年1月23日—2月16日在某院确诊并收治的COVID-19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近期是否到湖北出行,是否接触过来自湖北的人员,近期是否接触呼吸道疾病患者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资料包括发热、乏力、干咳、肌肉疼痛、咳痰等,收集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指标,分析COVID-19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5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3.11±17.91)岁。临床分型:轻型3例,普通型48例,重型3例,危重型1例,以普通型为主(87.27%)。家庭聚集性病例29例(52.73%),输入性病例19例(34.55%),近期接触到过湖北的人员27例(49.09%)。临床症状为干咳34例(61.82%),发热30例(54.55%),咳痰19例(34.55%),乏力18例(32.73%),无症状者6例(10.91%)。首次住院检测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者52例(94.5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2例(21.82%)。出现症状后5 d CT双肺毛玻璃样变46例(83.64%)。结论 COVID-19患者以普通型为主,主要为输入性和家庭聚集性病例,同时也存在着无症状感染者。对COVID-19防控要严防输入性病例和人员的聚集,加强体温的监测。加强对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COVID-19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无症状病例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和疾病进展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的标本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桂林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分别采集深咳痰液、咽拭子、粪便及眼结膜拭子,采用双重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收集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及辅助诊断等资料,分析提高核酸检测敏感性的因素。结果 共采集537例COVID-19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标本654份,其中,深咳痰液569份,咽拭子26份,粪便28份,眼结膜拭子31份。SARS-CoV-2核酸阳性32例,核酸阳性检出率6.00%(32/537);首次核酸阳性的深咳痰液的采样时间与发病时间的间隔天数0~23 d。在2种样本检测比较中,深咳痰液中SARS-CoV-2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率(P=0.000)。粪便和眼结膜拭子中 SARS-CoV-2核酸阳性分别有19例和5例,它们的采样时间与首次核酸阳性的深咳痰液样本的采样时间比较平均晚7 d。在3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中,28例单次采集深咳痰液样本为核酸阳性,其中,于发病第1、2、3、4和5 d及以上分别有6、6、3、4和9例;4例病例需采集2次及以上深咳痰液样本才出现核酸阳性结果。1例病例在采样前有发热及治疗史,作为密切接触者排查隔离观察,分别于发病后第21天(阴性)、第23天(阳性)采集2份深咳痰液标本检测。结论 SARS-CoV-2核酸检测中深咳痰液标本优于咽拭子标本,粪便和眼结膜拭子也可检测到病毒核酸,采样方式、采样时机及治疗史为核酸检测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对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触者需隔离观察并多次采样检测,以免漏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延安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6月19日延安市疾控中心检测确诊的COVID-19病例数据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COVID-19的流行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 共检测送检样本1070例,核酸检测确诊呈阳性者8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18日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现住址为湖北省的COVID-19确诊病例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重症或危重症,把患者分成两组:轻型/普通型患者及重型/危重型患者。描述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和暴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确诊病例48 814例,其中轻型/普通型患者38 73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10 084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4(41,65)岁。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高浓度PM2.5/PM10/SO2/O3暴露增加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 结论 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大气污染暴露是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具有这些特征人群的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