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时,不同CD4+基线值艾滋病患者经过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的差异,为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措施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 年1月—2017年3月期间,随机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艾滋病患者174例,根据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的不同分为两组,低值组(CD4+T淋巴细胞<200/mm3)和高值组(CD4+T淋巴细胞≥200/mm3),每组均为87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项指标(包括Treg、Th2、Th17、CD4+T、CD8+T)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方式构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Th17、CD4+T、Th17/Treg、CD4+T/CD8+T) 、治疗6个月(Treg、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治疗12个月(Treg、Th2、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同时点指标(Treg、Th2、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具体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低患者,经高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较差,因此艾滋病患者进行高效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诱导的过敏原非依赖性哮喘样模型小鼠的观察,探索IL-33对小鼠肺组织中T、B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和固有淋巴样2型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氯化钠注射液(normal saline,NS)组和IL-33组,分别将NS、IL-33于1~6 d连续滴鼻,之后隔天滴鼻至18 d制备小鼠哮喘模型。采用有创肺功能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肺组织切片染色观察气道炎性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B细胞亚群,NKT细胞和ILC2细胞数量及比例变化。结果 与NS组相比,鼻腔给予IL-33刺激可引起小鼠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增生。IL-33组小鼠肺组织T细胞(CD3+T)及其亚群细胞数增多,Th2细胞(CD3+CD8-IL-4+)出现优势分化,Th1/Th2细胞比例下降(P<0.01);B细胞(CD19+B)及其亚群(B1a:CD19+CD23-CD5+CD11b+,B1b:CD19+CD23-CD5-CD11b+和B2:CD19+CD23+B220+)以及ILC2细胞(lineage-ICOS+ST2+)数出现明显增加(P<0.01);NKT细胞(CD3+CD8-CD49b+)比例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IL-33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肺组织T、B淋巴细胞亚群和ILC2细胞的数量及比例改变,打破局部免疫系统平衡,引发哮喘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波热疗联合放疗前后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非癌症患者(对照组)和30例鼻咽癌患者微波热疗联合放疗前后及20例单纯放疗鼻咽癌病人T细胞亚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鼻咽癌病人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率及CD8+CD28+细胞百分率降低(P<0.01),CD3+CD8+细胞和CD8+CD28+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1)。微波热疗联合放疗后1个月,病人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率及CD8+CD28+细胞百分率进一步降低,CD3+CD8+细胞和CD8+CD28-细胞百分率继续升高,3个月后上述结果仍进一步恶化,且与病人的存活期限有明显关系。结论 微波热疗联合放疗后病人的T细胞免疫功能在较长时间内是受抑制的。CD8+CD28+和CD8+CD28-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微波热疗联合放疗病人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计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肝脏组织中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的肝脏组织中CD4+T和CD8+T细胞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HBV感染者68例,健康对照组(非HBV感染组)3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慢性HBV感染组的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非HBV感染组相比,P均<0.001;在HBV感染组中,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耐受期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低,CD4+T、CD8+T细胞在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中的表达水平与二者在免疫耐受期相比,均有增高趋势,然而CD4+T、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及再活动期任意两期之间比较,P均>0.05。结论: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及再活动期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各期肝脏的免疫状态;FoxP3+ Tregs细胞可能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小鼠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和自然杀伤细胞(NK)在外周免疫器官和肿瘤组织中数量的变化,阐明其对肿瘤发展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分为Lewis肺癌细胞系(LLC)注射组和正常对照组,LLC注射组小鼠采用LLC腋窝注射制备皮下肿瘤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采用生理盐水等量注射。采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特异荧光抗体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小鼠脾脏、淋巴结和肿瘤组织中CD4+CD25+T细胞、Treg细胞及脾脏组织中NK细胞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LC注射组小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CD25+ 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及Foxp3+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比例明显升高(P < 0.05),CD4+CD25+Foxp3+ Treg细胞数量也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LLC接种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4+CD25+ 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及Foxp3+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比例明显高于脾脏和淋巴结(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LC注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NK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 < 0.05)。结论:肺癌小鼠主要免疫脏器官组织中Treg细胞比例和数量升高,NK细胞比例降低,其可促进肿瘤发展,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青蒿汤加减方对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CAD)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搜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CA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外用甘草油,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青蒿汤加减方,连续治疗4周。以瘙痒症状、皮损面积以及形态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3+T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CD8+T细胞)、CD3+CD4+/CD3+CD8+T细胞比例,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及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oluble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sFa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鼠脾脏CD4+T细胞的分离方法,观察钩吻素子(Kou)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小鼠脾脏细胞中分离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得细胞的纯度,台盼蓝法检测细胞活力.将10~20μg/ml Kou分别作用于经刀豆蛋白A或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小鼠T淋巴细胞,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2的含量.结果 经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后的小鼠脾脏CD4+T细胞纯度达到90.%±5.8%:0.2%台盼兰染色细胞活力为94.9%±.6%;增殖试验表明分离后未加Kou的CD4+T细胞对刀豆蛋白A、植物血凝素的刺激保持了良好的增殖能力,当浓度范围为20~20μg/ml时,Kou均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不同浓度的Kou(20、100、200μgm1)作用后,CD4+T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操作简单、快速,可获得较高纯化率、有活性的CD4+T细胞;Kou明显抑制小鼠CD4+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此抑制作用可能与Kou抑制小鼠CD4+T细胞IL-2的分泌及免疫抑制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87-1389
目的:探讨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Th17细胞/Treg细胞比值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93例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47例,急性乙肝42例,慢性乙肝63例,原发性肝癌41例,同期,选取健康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h17细胞和Treg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和原发性肝癌外周血CD3~+、CD4~+和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P<0.05);与急性乙肝相比,慢性乙肝和原发性肝癌外周血CD3~+、CD4~+和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P<0.05);与慢性乙肝相比,原发性肝癌外周血CD3~+、CD4~+和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和原发性肝癌外周血Treg细胞、Th17细胞和Th17/Treg比值均升高(P<0.05);与慢性乙肝相比,原发性肝癌外周血Treg细胞、Th17细胞和Th17/Treg比值均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不同乙肝感染组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呈正相关(r=0.410,P<0.05),不同组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和Th17/Treg比值呈负相关(r=-0.357,P<0.05)。结论:随着乙肝患者病情进展,外周血CD3~+、CD4~+和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且Th17/Treg比值均升高,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Th17/Treg比值监测可为评估乙肝患者病情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春柘  成芳  薛乔  孙世心  赵英免  南艳  安红 《西部医学》2023,35(12):1822-1825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血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与心肌损害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邢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37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影像学检查及心电图表现等判定心肌损害,并根据是否发生心肌损害将患儿分为心肌损害组和无心肌损害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9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h17细胞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CK-MB水平。比较各组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Th17/Treg和心肌酶水平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h17/Treg与心肌酶相关性。结果 1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发生心肌损害72例(52.55%)。心肌损害组血清LDH、CK和CK-MB水平高于无心肌损害组和对照组,且无心肌损害组血清LDH、CK和CK-M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损害组Th17细胞占CD4+T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已给世界带来极大危害,明确其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尤为关键。方法 以DENV感染急性期患者样本为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利用密度梯度法提取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各亚群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水平,进而探讨DENV急性期患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 DENV患者CD8+T细胞和NK细胞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上调,细胞脱颗粒水平也显著增加;同时表达穿孔素或颗粒酶B的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CD8+T细胞。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三个重要miRNAs (miR-27a*、miR-30e和miR-378)在DENV患者体内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已有的研究表明其可能靶向调控穿孔素或/和颗粒酶B的表达。结论 DENV感染可诱导CD8+T细胞和NK细胞发挥效应功能,并依赖穿孔素和颗粒酶途径杀伤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DENV患者体内PRF1和GrzB的表达很可能受到miR-27a*、miR-30e和miR-378的靶向调控。通过上述研究为阐明T细胞和NK细胞在DENV感染过程中所发挥的免疫效应功能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浆Dickkopf-1(DKK-1)水平,并分析其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32例RA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KK-1的水平,并记录RA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包括Treg、nTreg、aTreg、sTreg、Teff、Tfh、CD4+CD161+T、CD8+T、CD8+CD161+T细胞)。比较两组血浆DKK-1的水平,并分析其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RA患者血浆DKK-1浓度为(124.97±64.98) ng/L,健康对照组血浆DKK-1浓度为(84.95±13.74) ng/L,RA患者血浆DKK-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外周血CD8+CD161+T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血浆DKK-1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r=0.406,P=0.021)、DAS28评分(r=0.372,P=0.036)、免疫球蛋白G(r=0.362,P=0.042)、免疫球蛋白A(r=0.377,P=0.033)呈正相关;与年龄、病程、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3)RA患者血浆DKK-1水平与外周血CD8+CD161+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413,P=0.019);与Treg、nTreg、aTreg、sTreg、Teff、Tfh、CD4+CD161+T、CD8+T细胞无相关性。(4)外周血CD161+CD8+T细胞百分比与红细胞沉降率(r=-0.415,P=0.004)、C-反应蛋白(r=-0.393,P=0.007)、DAS28评分(r=-0.392,P=0.007)、类风湿因子(r=-0.535,P<0.00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r=-0.589,P<0.001)、免疫球蛋白G(r=-0.368,P=0.012)、免疫球蛋白M(r=-0.311,P=0.035)呈负相关;与年龄、病程、免疫球蛋白A、补体C3、补体C4、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结论: RA患者血浆DKK-1水平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的CD8+CD161+T细胞百分比均升高,可能与患者体内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DKK-1参与骨稳态的调节,可用作RA骨破坏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免疫抑制剂治疗中系统性硬化症 (systemic sclerosis, SSc) 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 (natural killer,NK) 细胞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SSc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使用免疫抑制剂的32例SSc患者(SSc组)和 3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外周血T、CD4+T、CD8+T、B、NK细胞数量及比例,比较SSc组与HC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SSc其他实验室及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HC组相比,SSc组中T、CD4+T、CD8+T、B、NK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 (P<0.05), 同时,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也明显降低(P=0.004); 此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SSc患者中65%以上外周血存在各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数量减少。CD4+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其出现雷诺现象的比例明显升高(P=0.024),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也明显升高(P<0.001,P=0.018); CD8+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升高(P=0.022);B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发生指尖溃疡的风险明显增高(P=0.019); NK细胞数量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发生指尖溃疡的风险明显增高(P=0.033),而体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水平明显降低(P=0.049)。相关性分析可见,红细胞沉降率与总T淋巴细胞(r=-0.455,P=0.009)、CD4+T淋巴细胞(r=-0.416,P=0.018)、CD8+T淋巴细胞(r=-0.430,P=0.014)、B细胞(r=-0.366,P=0.039)数量呈负相关。结论: +T、CD8+T、B及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某些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与雷诺现象、指尖溃疡的发生有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呈明显负相关,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SSc中应定期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骨髓抑制与CD4+T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入组53例北京佑安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住院的HIV/AIDS患者,观察外周血象特征、骨髓造血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HIV病毒载量情况,比较不同骨髓抑制程度与CD4+T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的差异。结果 按CD4+T细胞计数,将53例患者分为CD4+T细胞>200个/μL组和CD4+T细胞≤200个/μL组,CD4+T细胞>200个/μL组16例,CD4+T细胞≤200个/μL组37例。CD4+T细胞≤200个/μL组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CD4+T细胞>200个/μ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200个/μL组中,三系减少8例,两系减少12例,一系减少9例;但在CD4+T细胞>200个/μL组,三系减少1例,两系减少2例,一系减少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骨髓分级分0、I~Ⅱ、Ⅲ~Ⅳ级三组,HIV病毒载量中位数分别为1.60 、4.08、4.67 Log(copies/m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CD4+T细胞分别为156、131、28个/μ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 患者病毒载量越高,骨髓抑制现象越明显,导致血细胞减少为主的外周血血象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造血功能的影响,阐明PN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PNS组、中剂量PNS组和高剂量PNS组,低、中和高剂量PNS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00、200和400 mg·kg-1PNS,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测量小鼠体质量并计算脾脏及胸腺指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并计算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NF-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红细胞(RBC)、骨髓单个核细胞(BMCs)、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数量及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RBC、BMCs、WBC、Plt数量和Hb水平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中INF-γ、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PNS组小鼠体质量、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RBC、BMCs、WBC、Plt数量和Hb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中INF-γ、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PNS呈剂量依赖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抑制INF-γ和TNF-α释放,提高造血相关因子水平,从而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CD5+B细胞对CD4+T细胞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在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 dose dexamethasone,HD-DXM)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采集5例初发原发性ITP患者HD-DXM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各20 mL及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20 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一步以免疫磁珠法分选CD5+B细胞、CD5-B细胞和CD4+T细胞。CD5+B细胞或CD5-B细胞与CD4+T细胞按1:9、1:5、1:3、1:1、3:1的梯度比例混合培养72 h或144 h。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和IL-4(代表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共培养72 h后,健康对照者CD5+B细胞与CD4+T细胞比例在1:3时,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浓度与T细胞单独培养时相比明显下降[(2 427.99±632.62)pg/mL vs.(1 109.25±338.10)pg/mL,P=0.001 2)];而ITP患者CD5+B细胞与CD4+T细胞比例在3:1时才对IFN-γ的分泌有显著抑制[(3 060.02±493.98)pg/mL vs.(1 769.45±634.73)pg/mL,P=0.000 3]。共培养144 h后得到相似的结果。HD-DXM治疗有效的ITP患者CD5+B细胞与CD4+T细胞比例在1:1时共培养72 h后,对IFN-γ的分泌有明显抑制[(3 600.02±838.00)pg/mL vs.(1 157.97±383.20)pg/mL,P<0.000 1]。健康对照者及ITP患者CD5+B细胞对CD4+T细胞分泌IL-4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原发性ITP患者CD5+B细胞抑制CD4+T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能力明显受损,经HD-DXM治疗后CD5+B细胞抑制IFN-γ分泌的能力可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sunitinib)在体内和体外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的效果。方法 4周龄BALB/c小鼠腹腔注射JEV。感染小鼠以两种给药策略进行治疗,分别为连续5 d和连续10 d给与舒尼替尼治疗,后观测其体重变化和生存率;通过qRT-PCR技术检测小鼠脑内病毒RNA载量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脑内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小鼠脑内JEV病毒E蛋白的表达。此外,通过JEV体外感染Vero细胞并给与一定浓度舒尼替尼进行干预,观察细胞存活状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内JEV病毒E蛋白的表达。 结果 小鼠感染JEV后连续给与舒尼替尼可显著提高其生存率,并且连续给药5 d的生存率和体重变化结果优于连续给药10 d。舒尼替尼治疗后减少了脑内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小鼠脑内血管套袖样改变减轻;但治疗前后小鼠脑内的JEV病毒载量和脑内E蛋白的表达变化不太明显;感染JEV的Vero细胞在给与舒尼替尼后细胞病变效应稍有减轻,E蛋白表达少量变化。结论 舒尼替尼治疗能够显著降低JEV感染小鼠死亡率,并且连续给与舒尼替尼5 d的治疗效果更好,JEV感染小鼠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后可减少脑内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改善脑内血管袖套样炎性炎症状,延长小鼠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玉溪市未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和CD8)自然变化,了解其艾滋病自然病程。方法 收集2006—2014年间玉溪市新报告HIV/AIDS未抗病毒治疗资料,获取首次与末次CD3、CD4和CD8数据,描述并比较CD3、CD4和CD8自然变化速率。结果 CD3、CD4和CD8月均自然变化速率分别为4.14个/μL、-2.13个/μL和7.57个/μL。其中886例(62.66%)CD4末次较首次低,表现为自然下降。首次CD4越高,其月均下降越快,而首次CD4较低,其月均下降较慢甚至出现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汉族、≥50岁者、传播途径为注射吸毒者月均CD4自然变化下降速率较快,而女性、少数民族、50岁以下者、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者CD3、CD8上升速率较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玉溪市HIV/AIDS CD3、CD4和CD8自然变化总体平缓,但仍然有部分HIV/AIDS的CD4下降较快,或是CD3 、CD8上升较快,需对该类人群加强随访,及时介入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腺法新对不同型别COVID-19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3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确诊的6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观察组),其中将采用胸腺法新治疗的31例患者作为胸腺法新组,未使用胸腺法新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非胸腺法新治疗组,另选取30名本院职工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