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及血管重构指数.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脂质斑块占77.8%(28/36),其中10例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脂质斑块仅占10%(2/20),无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两组斑块的特征包括偏心性、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占72.2%(26/36),而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占75%(15/20).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早期临床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血管超声特征及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37例病人按美国心脏协会(AHA)诊断标准和病人心绞痛临床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例),检测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管内超声(IVUS)相关指标及相关性。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病变血管斑块类型主要为纤维性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主要为脂质性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参考部位重构指数(RI),病变部位斑块面积(PA)、血管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偏心指数(EI)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EEMA和RI与hs-CRP呈正相关(r=0.623,P=0.003;r=0.537,P=0.01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病变血管以偏心分布的脂质性斑块为主,且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易发生正性重构,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斑块结构与血管重构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在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血管内超声对SAP患者的冠脉病变进行研究。根据测定的重构指数(RI)将患者分为A组(负重构,RI<1.0)和B组(正重构,RI≥1.0),根据管腔面积狭窄率分为管腔面积狭窄率<70%组(轻中度狭窄组)和管腔面积狭窄率≥70%组(重度狭窄组)。结果:①与A组比较,B组近端参考段斑块负荷小,病变处的管腔面积和外弹力膜面积大、斑块负荷小,硬斑块所占比例少,病变处最大钙化弧度和长度小;②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负重构多,软斑块少,病变处管腔面积小,病变处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大,RI偏小,病变最大钙化弧度大。结论:不同程度管腔狭窄的SAP患者中,斑块钙化在负重构和严重管腔狭窄中占优势,负重构更常见于严重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绞痛斑块中血管内超声(IVVS)特征与血清炎性因子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 4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美国心脏协会(AHA)诊断标准和心绞痛症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27)和稳定型心绞痛组(n=19)。检测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IVUS相关指标。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狭窄处病变主要为混合性和纤维性斑块,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狭窄处病变主要为脂质斑块。两组病变部位的管腔面积(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部位的LA狭窄率(LAS)、偏心指数(EI)、斑块面积(PA)及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参考部位血管段LAS、重构指数(RI)、PA、LA、EEM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中有12例为负性重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有17例为正性重构。两组血清中hs CRP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IVUS的EEMA和RI与hs CRP呈正相关(r=0.565,P<0.05)。结论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是不稳定心绞痛的重要发病机制,同时炎症反应是心绞痛患者血管重构的重要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变化的敏感标志物主要有血清中的hs CRP,不稳定斑块伴有正性重构、较大的斑块面积和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 3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据临床标准分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两组,均接受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以IVUS检查为标准,测量斑块的性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评估斑块偏心性及血管重构。结果 35例(105支血管)59支病变血管共200段,对146个DSCT和IVUS对应病变节段分别行DSCT与IVUS测量,两项检查在血管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测量结果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ACS组及SAP组之间的脂质斑块、钙化斑块节段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及SAP组之间的斑块偏心性、血管重构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SAP对照,ACS在DSCT多显示为脂质斑块,斑块呈偏心性分布,病变血管多为正性重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稳定型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进行斑块定性及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分别对37例SAP患者与34例UAP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影像学检查;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测定最小面积处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重构指数等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脂质斑块数明显多于SAP患者(P<0.05),而钙化斑块例数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定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EEMA未见显著差异,而斑块负荷(PA/EEMA)的比较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患者病变处倾向于表现为正性重构,而SAP患者多为负性重构。结论:SAP与UAP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性质及血管重构存在差异,IVUS能有效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10 5例同时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的患者 ,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 (SA组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组 ) ,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血管内超声显示 ,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 ,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更常见 ;SA组病变钙化的程度较UA组严重 ;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 血管内超声显示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在形态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探讨冠状动脉重构的病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包括外弹力膜血管面积(EEMA)、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根据血管内超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EEMA/平均参考血管处EEMA。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结果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差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正性重构(61.4%vs30.0%,P〈0.01)。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负性重构(70.0%vs38.6%,P〈0.01)。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一般狭窄程度较轻,但病变部位的血管面积及斑块面积较大[(17.8±7.0)vs(13.6±4.9)mm^2,(12.2±5.5)vs(9.5±4.8)mm^2,P〈0.01),同时正性重构多为偏心性软斑块,发生钙化的较少。结论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的病理特征不同,正性重构病变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多见,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 (IVU S)观察冠状动脉病变与冠心病 (CHD)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根据是否伴 CHD危险因素分无危险因素患者 4 0例 ;伴 CHD危险因素患者 10 4例 ,再将伴 CHD危险因素患者按血管狭窄程度分狭窄 <75 %组 4 3例 ,狭窄≥ 75 %组 6 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 IVU S检查。结果 :1狭窄 <75 %组、狭窄≥ 75 %组与无危险因素组比病程短 ,且血管狭窄≥ 75 %组病程更短 (P<0 .0 5 )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 2狭窄≥ 75 %组的血管病变长度较无危险因素组及狭窄 <75 %组明显延长 (均 P<0 .0 1)。 3狭窄≥75 %组多为脂质性及偏心性斑块 ,无危险因素组则以纤维性及同心性斑块为主。 4狭窄 <75 %组、狭窄≥ 75 %组可见明显的正性血管重构 ,多于无危险因素组。狭窄≥ 75 %组比狭窄 <75 %组有更多的负性血管重构。结论 :CHD伴危险因素患者 ,CHD的病程短、进展快 ,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 ,有明显的血管重构 ,正性重构以软斑块为主 ,此时冠状动脉内血栓和斑块破裂现象也更多见。负性重构则加速斑块生长导致管腔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估冠状动脉(冠脉)管腔狭窄伴外弹力膜扩张性血管重构的临床研究.方法:10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男68例,女35例,年龄平均(60±11)岁;常规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检测103处靶病变和参考血管处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学参数.将重构指数>1为正重构组(n=67),重构指数≤1为负重构组(n=36);计算靶病变处管腔面积与平均参考段的管腔面积的比值(称为管腔狭窄比值).比较分析重构分组之间的斑块形态学特点,比较两组在病变处与参考段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管腔狭窄、外弹力膜扩张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03例患者中有5例ACS患者靶病变的管腔面积与平均参考血管的管腔面积相同,1例患者未见参考血管段的病变.102例存在参考血管段病变患者的资料统计显示,靶病变处与近端和远端参考段比较,斑块负荷的明显增加[依次为(71.76±9.17)%,(39.76±12.54)%,(32.38±13.97)%];管腔面积缩小[依次为(3.81±1.09)mm2,(8.91±2.43)mm2,(9.03±2.16)mm2];靶病变处与远端参考段比较,病变处外弹力膜(EEM)面积缩小[(14.71±2.89)mm2 vs(28.37±4.4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管腔狭窄比值与斑块负荷呈负相关性(r=-0.84,P<0.001)而与管腔面积呈正相关性(r=0.70,P=0.007);重构指数与其他参数未见相关性.结论:ACS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着管腔狭窄伴外弹力膜扩张的双向重构,管腔狭窄比值可能是评估重构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 应用IVUS观察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 ACS组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 (34/49),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 ( 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S组不稳定斑块和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病变占总病变的57.2%,与SA组(8.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两组患者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ACS患者主要以正性重构为主(59.2%),而SA患者主要以负性重构为主(57.1%),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ACS组软斑块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IVUS检查是在体观察粥样斑块的良好手段,并可以指导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1-01至2013-10期间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4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基本资料,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PDGF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IVUS检查,详细记录罪犯血管最狭窄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态、性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重构情况以及病变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等。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正性重构比率以及外弹力膜面积、偏心指数等的差异,以及不同斑块性质血清PDGF水平的差异。结果:(1)SAP组血清PDGF浓度为(3.64±0.60)ng/L显著高于ACS组(2.12±0.5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P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ACS组患者斑块以软斑块为主。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正性重构发生率高,且ACS组较SAP组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偏心指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病变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3)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血清PDGF水平均低于软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PDGF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PDGF的浓度越高,检测血清PDGF水平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使ACS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更趋于合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斑块稳定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寻找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9例 ACS 患者和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罪犯"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浆Hcy水平.结果:ACS组Hcy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 (34/49) , 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 ( 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比较,ACS组不稳定斑块和内膜破裂,血栓形成病变占比例明显增高(P<0.01);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1),斑块负荷重(P<0.01),以偏心斑块(P=0.000)和正性重构为(P=0.002)主.Hcy水平、斑块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均可影响斑块的稳定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斑块不稳定相关.结论:Hcy可能是ACS斑块不稳定的相关因素,可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联系。方法:成功接受CAG和IVUS检查并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例,经检测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高CRP组(CRP≥3 mg/L)和正常CRP组(CRP<3 mg/L),比较2组间的斑块特征。结果:2组患者病变狭窄程度、斑块面积、长度正性重构及偏心斑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CRP组与低CRP组比较,低回声斑块、薄纤维帽斑块显著增多(均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和低回声斑块、薄纤维帽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UA患者,其中合并MS组51例,非MS组55例。比较两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酯(TG)等水平。测定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及斑块成分等指标。结果 MS组BMI、SBP、DBP、FPG、2hPBG、TG高于非MS组(P<0.05),HDL 低于非MS组(P<0.05)。MS组病变血管的管腔面积、重构指数高于非MS组(P<0.05),MS组斑块成分中坏死核心比例高于非MS组(P<0.05),而钙化斑块比例低于非MS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PG、SBP、BMI对病变血管的管腔面积有显著性影响(P<0.001)。结论 合并MS的UA患者病变血管多合并正性重构,斑块面积较大,斑块坏死成分含量更多,提示斑块易损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损病变不仅限于靶病变部位,而是广泛存在于冠状动脉动脉系统。这种病变典型的表现是正性重构。易损病变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分布还不清楚。血管内超声(IVUS)和复杂病变(冠状动脉动脉造影发现易损病变在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中的分布及易损病变在2种检查手段中分布的对应关系。方法:对9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男性52例,平均年龄为(66±12)岁的92个靶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前的血管内超声检查。重构指数被定义为病变处的血管面积除以近段参考血管面积;正性重构定义为重构指数>1.05.包括92个靶病变在内,造影显示为30%以上狭窄的冠状动脉动脉病变数为355个,被分类为简单病变和复杂病变。1个以上复杂病变称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入选9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6例)或稳定性心绞痛(SA,42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至少一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存在〉20%且〈70%局限狭窄,对符合条件的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在病变部位,斑块面积(7.85±2.83)mm^2比(6.53±2.92)mm^2、斑块负荷(60.92±11.04)%比(53.87±17.52)%、重构指数(0.93±0.16)比(0.86±0.10)及偏心指数(0.74±0.17)比(0.66±0.21),在uA组高于SA组。正性重构在UA组比SA组更多见(28.6%±9.5%),偏心斑块及软斑块发生率在UA组更高(89.3%比71.4%)和(3.9%比16.7%)。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在UA患者高于SA患者,uA组具有更多正性重构的患者,提示斑块的形态学与临床心绞痛的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0例,另选除外冠心病的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术前1h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应用血管内超声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及测量参数,比较3组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34.08±10.57)mU/L vs(11.38±8.56)mU/L,(9.50±6.24)mU/L,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管腔面积明显小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355,r=0.297,P<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67,P<0.01)。结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的斑块易损性指标存在相关性,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一个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冠状动脉造影示中度狭窄(直径狭窄40%~60%)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检查,根据斑块分布分为向心型斑块组(n=50)和偏心型斑块组(n=32).测定病变血管的膨胀性指数、硬度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偏心型斑块组与向心型斑块组狭窄程度相似[(53.9±8.9)% vs(58.4±9.8)%].偏心型斑块组血管膨胀性指数显著大于向心型斑块组(2.1±0.3 vs 1.2±0.2,P<0.01),而硬度β显著低于向心型斑块组(8.1±1.3 vs 29.4±7.2,P<0.01).心动周期中偏心型斑块组斑块面积的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向心型斑块组[(0.52±0.22)mm2 vs (0.24±0.19) mm2,P<0.01],偏心型斑块组正重构的比例显著多于向心型斑块组(64% vs 9%,P<0.01).结论:偏心型斑块病变的血管膨胀性及斑块膨胀性增大,这可能导致偏心型斑块易于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