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民航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机场和航空公司进行调研基础上,提出了ILS/MLS成本计算和未来机队预测方法,从我国目前应用ILS现状出发,列举了由MLS可能获得的效益。根据成本计算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我国ILS/MLS过渡方案参考的结论和建议,供领导机关作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民航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机场和航空公司进行调研基础上,提出了ILS/MLS成本计算机和未来机队预测方法,从我国目前应用ILS现状出发,列举了由MLS可能获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ILS(仪表着陆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ILS的主要优缺点;MLS(微波着陆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MLS的主要优缺点,及在我军目前着陆保障中发挥的作用;提出在不久的将来,MLS将完全取代ILS,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二者并存的局面,因此,在这一特定的阶段,满足ILS和MLS功能的组合着陆设备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通信导航设施的建设,提高机场的地面保障能力,全国各大机场相继投入巨资,购置通信导航设备,改善通信导航条件,以满足航空运输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为了提高机场的利用率,提高航班正常性,降低飞行的天气标准,减少天气原因对飞行的影响,一些较大机场纷纷提出在“九五”期间建设Ⅱ类仪表着陆系统,民航总局有关部门在“九五”期间规划建设Ⅱ类仪表着陆系统的机场也有10多个。笔者认为,在“九五”期间建设Ⅱ类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GPS、MLS进近着陆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着陆的定位精度,完善性,灵活性,可利用性比较了卫星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微波着陆系统(MLS)在着陆性能上的差异,指出使用C/A码GPS目前还不满足精密进近着陆的要求,也不能完全取代MLS。GPS用于航路导航的技术日臻成熟,提高GPS用户设备精度,引导飞机精度密进近着陆,已成为GPS应用的热点和高技术。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GPS最终才有可能取代现有的陆基导航设备,完成通信,导航和监视系统(CNS)从陆基向星基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Ⅱ类仪表着陆系统对提高民航机场的精密进近导航能力,保障低能见度情况下民航飞行安全和提高航班正常率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对系统性能、设备配置、台址设置和临界区保护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笔者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总局有关仪表着陆系统技术要求和运行规定,结合设计和建设北京首都机场Ⅱ类仪表着陆系统的经验,对系统的性能要求、设备配置方案、台和保护区以及飞行校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NM7000型仪表着陆系统(ILS)远程通讯的特点,通过分析进口MODEM国产化替换的具体方法,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分析、处理故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按照民航局的统一部署,飞行标准司本着"业务相关,联系方便"的原则,今年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校验中心联合开展了"走出机关,服务基层"的结对共创活动。双方经认真研究,决定围绕校验中心的核心业务——导航台校验开展活动。导航台是传统飞行程序设计的基础,其信号的优劣与飞行安全密切相关。因飞标司航务管理处负责全国民航的飞行程序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仪表着陆系统下滑设备在飞行校验中入口高度过低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沈阳及长春机场的实例对影响入口高度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A330-300在某机场18号跑道进近时屡次出现无法正常截获ILS信号的故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排查和分析,找出了重复故障产生的真实原因并给出安全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赖欣  赵得存 《航空工程进展》2021,12(6):86-90,100
RNP 程序的RF 航段与传统ILS 精密进近程序相结合能充分利用两类程序的优势,但两种程序的过渡阶段需要考虑最大下降角度的设计。本文分析过渡阶段程序的平面与剖面几何设计参数限制条件,以及从星基导航方式转为陆基无线电导航方式需要稳定截获航向信号与下滑台信号的运行限制条件;结合两种限制条件,设计一种可以从不同最后进近定位点(FAP)高度计算下滑道的偏离量与到最后航向截获点(FACF)的弧距离关系进行判断,从而确定最大下降角度的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不同过渡航渡长度与不同最后进近下降角度的限制下,根据给定最高程序假设温度计算得到符合两种限制条件的最大下降角,为RNP 程序与ILS 程序衔接过渡的下降剖面设计提供了一种基于理论基础且具有可行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