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通过对比分析马尾松林外内小气候特征,为其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利用马尾松人工林内外两个相同的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比较两站点的气温、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外气温、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的差值均为白天大于夜晚,马尾松林白天具有更好的降温和增湿作用;2)马尾松林内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分别比林外空旷地低1.1℃、2.8℃,年均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高4.7%,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而低湿日数少于空旷地;3)林内外月均气温、空气湿度差值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林内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日变化相似,土壤温度越向下振幅越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红松人工林内小气候因子与对照区气候因子的对照分析,表明林分具有缓热、缓冷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小气候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其变化幅度在很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疆准噶尔盆地沙漠南缘沙丘活化带营造梭梭林为样地、全面系统地观测了小气候各要素。研究表明:在荒漠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该地带,营造梭梭林,对于抵御风沙活动,阻止沙丘活化南移,改变生态景观和调节小气候有着惊人的效果,也是尽快恢复梭梭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并丰富了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并以空旷地为对照揭示湿地松林四季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低于林外,最低温则相反高于林外,林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逆温现象;(2)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林外,白天空气相对湿度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冠层顶部和林内下部高、中部低;(3)林内土壤温度低于林外,而林内表层土壤湿度高于林外;(4)林内风速小于林外,且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减;(5)林内蒸发量和降水量小于林外,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6)林内CO2浓度白天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则是林内下部和冠层顶部高、林内中部低。  相似文献   

5.
对比分析了桉树人工林内不同高度位置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水汽压、风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冠层以下日平均气温存在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辐射逆温现象;与林冠上方相比,空气相对湿度日均值雨季前(2—4月)较小,雨季(5月)以后较大,但变化幅度均较小;林冠层以下水汽压日均值较林冠上方大但变动幅度相对较小;林冠下风速明显小于林冠层以上风速,且林冠下风速层差异微小,风速相对林冠层以上较稳定,对风力有显著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滨州市有代表性的六个观测点,通过对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面温度、光照强度、平均风速等气象因子的观测,比较了乔、灌、草等不同绿化材料以及人类活动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影响,得出不同绿化形式各自的优点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而讨论如何开展城市绿化,使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的城市的小气候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北京夏季绿地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地是指有许多树木和草地的下垫面,城市绿地就是林荫街道,公园和林带有绿色植物的地方。1979-1981年每年夏季,我们在北京地区进行了绿地小气候观测,事实证明绿地能改善城市小气候,在北京,绿地小气候最好的地方是林荫街道,其次是公园,小气候最坏的地方是天安门广场及其附近少树的长安街。  相似文献   

8.
苗木密度的小气候效应刘成林(南京林业学校,南京210042)密度不同的林木群体,形成特有的小气候,会影响群体中的个体,产生各种密度的群体及个体生长发育的差异。为研究密度的小气候效应,笔者对湿地松不同密度的小区进行了小气候观察。1试验地点、材料和方法试...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小气候效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开展了森林小气候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岭山森林公园的环境状况达到了二级标准水平;有林地与空旷地相比,其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日变化相对平缓,有林地的土壤温度以阔叶成林的最低,幼林的次之。有林地的空气负离子含量明显比空旷地的高,空气中可吸入粉尘质量浓度、空气粒子数均比空旷地的低。大岭山森林公园可作为休憩、娱乐和保健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低丘岗地营造杉木纯林,因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生长缓慢,不少成为“小老树”;大面积的马尾松人工纯林容易招致病虫害的大发生。若将杉木与马尾松合理配置营造混交林,则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具有良好的作用。为了了解杉、松混交林在高温季节光照、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变化,我们在7月份对杉松人工混交林进行了一个月的连续观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准格尔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水文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黄土丘陵区主要植被类型人工油松成熟林、人工油松中龄林、人工油松幼龄林、人工沙棘林、人工柠条林、天然草坡的枯落物容水特征和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并以坡耕地作对照。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成熟林的枯落物吸水量为22.6t/hm2,是中龄林和幼龄林的5~9倍,是灌木林的2.4~3倍,是天然草地的10倍多。0~4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能力油松成林、油松幼林、浦松中龄林、人工沙棘林、人工柠条林、天然草地、农耕地依次为2260.05、1935.6、1935.6、1820.1、1597.65、1666.05、1600.2t/hm2;油松成林、油松幼林、油松中龄林、人工沙棘林、天然草地0—4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分别比对照农耕地提高659.85、335.4、335.4、219.9、65.85t/hm2。在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能力等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功能指标诸方面,人工油松林均优于灌木林和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12.
鄂东丘陵山地林药复合种植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对鄂东丘陵山地林药复合种植的4个主要模式(板栗-桔梗、白术,湿地松-夏枯草,油茶-瓜蒌,意杨-益母草、百合)进行了介绍,并对不同模式中林下药材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林药复合种植模式的探讨,对有效提高鄂东丘陵山地的林地产出效益,促进该地区林药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冰砬山森林生态站研究了不同林龄蒙古栎单木碳储量动态及其林分碳密度的差异,估算了蒙古栎天然林年净固碳量。结果显示:蒙古栎单木碳储量与林龄和胸径密切正相关,与树高相关性较差;林分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总体上林分各个器官碳密度为干根枝叶;蒙古栎天然林乔木年净固碳量在3.83~5.48 t·hm-2·a-1,折合CO2量14.05~20.1 t·hm-2·a-1,在中龄时达到峰值,固碳能力最强,而后随着林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典型区位固定样地方法,连续6年测定辽东山地实施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后初期阶段的生态效益变动过程。结果表明:退耕后3年植被开始进入激烈竞争阶段,多年生草本、半木质化植物、灌木等相对长寿植物开始占据主导。人工辅助(造林)可在6年后形成较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尤其是木质化根系以乔灌木混交模式为最高,虽其固土蓄水功能恢复的速度比自然恢复模式晚1~2年,但其综合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乔木恢复模式。若依对照(持续农作物耕作)的地表径流量为100%,则6年平均值乔木模式为11.9%,乔灌模式14.49%,自然模式10.65%。依相同方法计算,泥沙流失量在乔木模式下为1.95%,乔灌模式下为0.15%,自然恢复模式下为0.04%。在由农田演变为森林的同时,微小动物(尤其昆虫)系统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在几年生态恢复进程中,与对照比,3种恢复模式不但植物物种相对多样,且寄生或依附类微小动物种群亦相对繁杂并初步形成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5.
辽东山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改良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东部山区是辽宁省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集水区,为辽宁省中南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通过对该地区柞树林、杂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油松林等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林下枯落物层积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在土壤改良、涵养水源方面较针叶林好,因此,在辽东山区营林时应多营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闽东地区木荷人工林标准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地材料,以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因变量,林分平均高为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多个方程,经分析对比选择合适的方程作为编制木荷人工林标准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有约束条件的改进单纯形法建立疏密度1.0的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模型,配合形数模型,按蓄积三要素计算疏密度1.0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据此编制了木荷人工林标准表。可为森林资源清查确定木荷人工林的蓄积量和疏密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辽东山区抚育间伐对红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荣升 《防护林科技》2019,(5):47-48,51
为探讨辽东山区抚育间伐对红松林分生长的影响,对红松林分实施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试验,并进行林分的平均高、胸径、材积等指标的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区域相比,间伐区域红松直径生长量可提高6%~15%,生长量的增加幅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抚育间伐对立木材积影响明显,通过间伐能生产出高规格、高质量的大径级材,大强度抚育间伐可使红松主伐时间提前20a以上,但抚育间伐对树高的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对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油茶经济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80.09%)>经济林地(67.21%)>坡耕地(62.41%)>杉木人工林(58.03%)>苗圃地(35.58%)>采伐迹地(25.32%);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9.87)>经济林(9.78)>弃耕地(7.35)>杉木人工林(6.84)>坡耕地(5.48)>苗圃地(5.36);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5.43,p<0.01);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与有机碳相似,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55.71%)>坡耕地(48.43%)>经济林地(46.22%)>杉木人工林(33.75%)>采伐迹地(20.56%)>苗圃地(19.65%);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0.84)>弃耕地(0.80)>坡耕地(0.78)>经济林(0.75)>苗圃地(0.71)>杉木人工林(0.62),且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在空间水平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4.63,p<0.0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空间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水解氮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较其它土层高;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F=2.30,p<0.05),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差异(F=3.34,p<0.01),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F=1.21,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84,p<0.01).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中越沿边的8个县(市、区)的竹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自然分布的竹子有14属40种及6变种或变型,其中以箣竹属(Bambusa)居多,占自然分布竹种数量的39%;许多优良笋材两用竹和生态竹种可以开发利用,一些珍稀竹种需要保护;开展竹类繁殖与培育技术研究是利用和保护当地竹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广西桂中桉树人工林风险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广西桂中桉树发展迅速,所占比例为广西的桉树1/3,成为木材加工的主要原料,但仍存在不少经营风险,主要是品种单一、病虫害隐患大、抚育施肥粗放、霜冻灾害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等。本文针对所隐藏风险,提出防控规避建议,包括加强品种选育,增加造林品种;采取营林措施,病虫害采用综合防治;合理配方施肥,加强施肥除草管理;根据立地条件,做好区域树种规划;合理生产经营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