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探讨23例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23例降主动脉缩窄患者在控制性降压及降温麻醉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正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中同时监测上下肢血压,并应用微量泵静注硝普钠控制血压。结果麻醉诱导及阻断主动脉前上肢收缩压维持在100-130mmHg,下肢收缩压80-100mmHg,阻断主动脉时间16-48(32)min。阻断主动脉期间上肢收缩压波动在100-130mmHg之间,下肢收缩压40-52 mmHg。开放主动脉后上肢血压无明显降低。全组未发生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重点在于控制性降压和适当的降温,并应严防急性心衰、心跳骤停、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彭明清  叶茂  王洪  柏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1):1210-1211,1217
目的:探讨小儿主动脉缩窄矫正手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32例主动脉缩窄矫正手术的麻醉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在全麻气管插管、控制性降压、低温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正术,麻醉诱导及阻断主动脉时上肢收缩压(SBP)维持在90~120mmHg,下肢血压40~60mmHg,上下肢血压差异显著(P<0.05).阻断主动脉时间35~55min,阻断期间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降压,上肢血压维持60~80mmHg,温度32~33℃.开放主动脉后上肢血压维持80~105mmHg,下肢较上肢低10~15mmHg.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出现高血压3例,低血压12例,无急性心衰、心律失常和肾功能衰竭发生.结论:小儿主动脉缩窄矫正手术麻醉的关键在于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适当的控制性降压、降温和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新方法。方法 在全麻下完成操作,经12F输送鞘管将一主动脉带膜支架送至COA处,经双球囊扩张定位并置入。结合文献报道,对COA的类型、诊断、治疗及COA合并PDA的介入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1)经双球囊扩张及主动脉带膜支架置入后COA被解除,跨主动脉缩窄处收缩期压力阶差术前为90-96mmHg(1mm Hg=0.133kPa),术后基本消失。(2)术前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65/110mmHg、左上肢160/110mmHg、右下肢未满意测出、左下肢55/35mmHg;术后第3天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00/75mmHg、左上肢105/80mmHg、右下肢110/70mmHg、左下肢115/75mmHg。(3)随访3个月,惠儿血压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COA并PDA患者可用双球囊可扩张性主动脉带膜支架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小儿降主动脉缩窄低温非体外循环矫治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14例降主动脉缩窄患儿均在低温非体外循环麻醉下行降主动脉缩窄矫治术,采用全身麻醉下体表冰水浴降温,术中控制性降压,于狭窄处近端和远端分别阻断降主动脉,手术切除狭窄段,降主动脉断端端吻合。阻断前用弹簧动脉插管,在主动脉管道上增加旁路分支,进行降主动脉灌注。结果:14例患儿体表降温至中心温度35℃后开始手术,术中体温自动依惯性继续自然下降至最低32±0.52℃,之后体温自动缓慢回升,至手术结束时达到36.4±0.45℃。术中、术后无急性心衰、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和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降主动脉缩窄低温非体外循环矫治术的麻醉处理有一定的特殊性,充分的术前准备、适当的麻醉深度、良好的术中监测、恰当的控制性降压、适度地降低体温、合理的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等麻醉关键技术,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1996年9月26日,我院在低温麻醉下,成功地为一例“先天性血管畸形主动脉缩窄”患儿行主动脉缩窄轿正手术,现将手术室配合工作报告如下: 一、病例介绍 患儿男,9岁,1996年9月16日入院。入院查体发现上肢收缩压20kpa,下肢收缩压16kpa,背叩胸骨左缘及肩部可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经彩超及主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缩窄”。于1996年9月26日,在低温麻醉下行“主动脉缩窄轿正术”手术经过顺利,上肢,下肢血压相等,血管杂音消失,患儿愈后出院。 二、物品准备 1、手术器械;体外手术器械, 0/4Pro进口线及0/3、0/4无损伤血管线数根、涤纶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和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同期施行主动脉缩窄及合并的心内畸形矫正术的麻醉、监测、循环管理和重要器官保护的情况。患者先在全身浅低温(鼻咽温33℃~34℃)及控制性降压麻醉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入胸,矫正主动脉缩窄;然后经正中胸骨切口、体外循环麻醉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结果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肺动脉压力控制满意,无1例低心排综合征。手术期间鼻咽温31.5%~33.5℃,阻断主动脉时间15~47min,平均(30.3±9.9)min。体外循环时间25~65min,平均(53.4±13.2)min。无麻醉死亡,未发生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较复杂,维护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调控肺动脉压力和防治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瘤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军  杨天德  黄河  谢红 《重庆医学》2004,33(6):876-877,879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瘤的麻醉处理.方法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和控制性降压下施行经股动脉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瘤术.麻醉采用异丙酚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异丙酚靶控输注),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呼气末CO2分压和尿量.以硝普钠0.3~1.0μg·kg-1·min-1控制术中收缩压在120mm Hg(1mm Hg=0.133kPa)以下,在释放支架时将收缩压控制在90mm Hg以下.结果手术及麻醉时间分别为150min和120min,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动脉收缩压110.25~120mm Hg,HR60~70次/min;释放支架时收缩压80.25mm Hg,平均动脉压60mm Hg,HR60次/min.术中和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全身麻醉及控制性降压用于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瘤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和探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崎形一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0-11至2011-08收治的22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畸形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病例.患儿在以舒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下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治疗,同时动态监测上下肢动脉压力.结果 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术后早期下肢收缩压略低于上肢收缩压.手术期间无麻醉死亡,未发生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崎形一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中,维护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防治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猪腹主动脉瘤模型建立及腔内修复术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探讨该类手术猪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 10例猪在全麻下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并实施腔内修复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技术,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压。在进行手术关键步骤时实施控制性降压。结果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为90%,术中麻醉效果满意。主动脉阻断即刻心率增快[(82.7±9.9)vs.(96.8±9.2)次/min;P<0.001];主动脉阻断后收缩压显著增高[(131.9±10.9)vs.(120.5±10.2)mmHg,P=0.006],开放阻断后收缩压显著下降[(109.1±13.7)vs.(130.1±10.8)mmHg,P=0.003],释放支架后收缩压[(94.6±3.0)vs.(120.0±8.9)mmHg,P<0.001]和舒张压[(61.3±2.3)vs.(66.9±4.9)mmHg,P=0.004]均显著下降。结论采用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的全身麻醉用于猪开腹腹主动脉瘤模型建立及腔内修复术效果满意,关键步骤实施控制性降压是该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缩窄人造血管移植术后再狭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唯一  袁方  关韶峰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58-2858
患者男,49岁。因“主动脉缩窄术后25年”于2005年5月20日入院,患者16岁时出现血压升高达160/100mmHg(1mmHg=0.133kPa),诊断为“主动脉缩窄”,1980年在长海医院行“降主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其后血压仍长期偏高,服用降压药治疗,平时能从事日常活动,  相似文献   

11.
成人主动脉缩窄8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大血管疾病,我科于1986~1997年共收治18岁以上成人主动脉缩窄8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18~43岁,平均28.9岁。均因高血压入院检查,其中单纯主动脉缩窄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缩窄段在主动脉峡部6例,2例自主动脉峡部至横膈以下广泛狭窄。体检发现全组病人上肢血压20/12~32/14.6kPa(150/90~240/110mmHg),明显高于下肢血压0~17.3/9.3kPa(0~130/70mmHg);下肢动脉搏动减弱6例,消失2例;2例心前区触及震颤。全组病例均闻及3~5/6级收缩期杂音,4例胸壁闻…  相似文献   

12.
马瑞彦  肖颖彬  钟前进  郝嘉 《重庆医学》2004,33(7):1051-1051
患者,男,4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年入院.查体:血压左上肢113/65mm Hg(1mm Hg=0.133kPa),左下肢95/38mm Hg,右上肢116/79mm Hg,右下肢98/40mm Hg.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980年~1994年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3例,占同期先心手术的0.4%。诊断主要由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数字减影作出。手术均在常温麻醉下进行,分别采用缩窄段切开,人造血管补片主动脉成形缩窄段人造血管架桥及缩窄段纵切横缝术式。同期进行合并畸形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窦瘤破裂(RASv)、及主动脉狭窄、关闭不全(A_S+A_I)的矫治。术后随诊3个月~2年疗效良好。文章还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指证、手术方法选择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急症是指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疾病发展过程中,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 120 mm Hg,1 mm Hg =0.133 kPa),同时伴有急性、进行性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的临床表现,包括高血压脑病、急性脑卒中(缺血性、出血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力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联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脊柱手术对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的标准Ⅰ~Ⅱ级行胸、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36例,采取双盲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8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控制性降压联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麻醉诱导后B组于术前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术中静脉泵输注硝酸甘油使平均血压(MBP)维持在70mmHg(1mmHg=0.133kPa)左右至手术结束。术中连续监测循环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和输血量,观察有无反跳性高血压发生等。结果:手术过程中B组在出血量和输血量上明显低于A组,且无反跳性高血压发生。结论:控制性降压联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脊柱手术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25岁,因“头昏1月余”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发育正常,体型匀称,左上肢Bp200/120mmHg,右上肢Bp210/120mmHg,左下肢Bp160/90mmHg,右下肢Bp165/90mmHg,双桡动脉搏动有力,双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弱于桡动脉。全身血管未闻及杂音,双肺无罗音,HR100bpm,律齐,心界明显扩大,未闻及杂音。人院诊断考虑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已在院外行肾脏、肾上腺、肾血管超声、肾功能等检查均正常。结合患者上肢血压明显高于下肢血压,考虑主动脉缩窄可能性大,行腹主动脉MRI证实为腹主动脉缩窄(见图1箭头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90例患者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10mg,服药前及服药后8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90例高血压治疗8周后,24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21.9mmHg、16.43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能很好且能平稳持久降压,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7岁,因“突发持续性胸闷痛1天”于2008年7月6日入院。患者持续性胸闷痛伴胸部紧缩感,向背部放射,无撕裂样疼痛。体格检查:左上肢血压180/100mmHg(1mmHg=0.133kPa),右上肢血压186/102mmHg,下肢血压192/104mmHg,两侧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心率86次份,心律整齐,心音正常,心瓣膜区、锁骨下、肾动脉区均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临床少见,诊断困难。我院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一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二叶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左房内异常条素,合并房间隔缺损。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0岁。住院号105158。劳累后心慌、胸闷、气喘12年余。近5年加重,下肢浮肿,吐粉红色泡沫痰。曾诊断“风心”,多次住院。以往无风湿病史。血压右上肢22.7/9.33kPa(170/70mmHg),左上肢(18.7/8.0kPa)(140/60mmHg),右下肢9.33/kPa(70/?mmH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运用主动脉弓滑动成形技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弓发育不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间采用主动脉弓滑动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患儿8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2~21(7±5.4)个月,体重4~10(6.6±1.7)kg,男性6例,女性2例。均经过胸骨正中切口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一期完成手术,根据患儿主动脉病理解剖的不同,主动脉弓滑动成形方法略有不同,以达到最好的解剖矫治效果。结果 8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全组无死亡,未出现肾功能障碍及神经系统功能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6~20(16±5.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下肢收缩压均高于上肢收缩压0~15(8.9±3.2)mm Hg,未发现再狭窄发生。结论主动脉弓滑动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弓发育不良具有良好的近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