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kV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胸部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小荣  张兰芳  沈文荣 《江苏医药》2007,33(12):1289-1290
胸部是一个低X线衰减区域,在胸部检查中,放射线剂量可以随之减少.因为它固有的高对比,多个研究结果都显示降低管电流(如mAs),并不引起图像质量的下降.有作者提出根据体重来调整射线量,最优化地降低球管电流.本研究评价低管电压(例如90kV)在成人胸部检查中的可行性以及评价这一系列方案对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祺 《河北医药》2013,(20):3137-3138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因操作简单、创伤小、诊断准确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随之而来的辐射剂量对人身体的潜在损害,也越来越为医学界所关注[1,2]。据报道在世界范围内,CT检查占所有放射学检查的2%~6%,但病人由此获得的辐射剂量却占整个医疗放射剂量的27%~40%[3]。如何做到图像质量好能解决临床问题,又降低辐射剂量,我们展开了这项研究,即在其它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降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不同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别对不同低剂量组的64层螺旋CT扫描图像和CT剂量指数报告进行对照分析研究,以探讨不同低剂量螺旋CT在肺部疾病临床应用的价值。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受检者,按扫描管电流不同分为50,30,20mAs3组,每组各10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5.6岁。  相似文献   

4.
冯丰吟  郑兆华  邓家秀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11-3212,I0004
目的探讨眼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图像质量及眼晶状体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受检者设置不同扫描条件进行轴位CT扫描,A组采用120kV、120mA,B组采用120kV、50mA,C组采用120kV、30mA进行扫描,评价三组图像质量和受检者眼晶状体所受的辐射剂量(CTDIv01)。结果A组图像评质量分为(11.2±0.7)分,高于c组的(4.9±.I.8)分(t=12.634,P〈0.05),与B组的(10.6±1.1)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CTDIv01分别为18.32mGy、7.63mGy和4.58mGy,B组和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25、14.037,均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眶多层螺旋CT低剂量(120kV、50mA)扫描既可保证眼眶部病变的影像质量,又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管电压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扫描,观察组采用64层螺旋CT低管电压扫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CTDlvol和ED指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远段冠状动脉CT值、SNR、CN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多方位重建图像清晰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低管电压扫描冠状动脉造影能保证冠心病患者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段食道异物穿孔的CT、X线表现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24例老年人颈段食道异物穿孔的CT及X线表现。结果食管周围炎16例,食管周围脓肿4例,食管-气管瘘1例,食管-纵隔瘘3例。CT表现:食管管壁增厚且不连续21例,异物突出食管腔外3例,突入气管内1例,食管周围片状及泡状气体密度影16例,斑片状潴留造影剂影12例。结论老年人食道颈段异物多为较大的骨块或枣核等硬性食物,容易损伤合并穿孔,并穿破食管壁形成食管气管或纵隔瘘,CT检查有利于观察食道管壁的完整性及连续性,还可以观察邻近软组织、气管及纵隔情况,又可发现平片未能显示的征象,是普通X线检查的补充,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8.
齐志民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685-3686,384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的最适宜剂量。方法选取90例COPD患者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对照分析其影像学质量。结果90例受检查患者,两种扫描方法均能使影像图质量达到满意要求,且低剂量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t=5.01、6.82,均P〈0.05)。结论COPD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低剂量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明显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藏族,17岁,住院号901212。因食管异物3小时于90年3月24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3小时不慎误吞一枚三面带钩金属片,吞入后颈段食管异物感明显,疼痛。即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经食管镜检证实颈段食管有一环形带钩金属片,镜下钳夹试取3次失败后转入我科。X光片见:颈段食管有2×2cm大小环形三面带钩金属片,其大部分于食管左侧壁、下界达胸锁关节平面(见照片6)。立即在全麻下经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下方做一斜形切口于气管侧后壁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脊柱低剂量扫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螺旋CT检查方便快捷、图像分辨率高,已成为首选的检查和诊断手段;但X线辐射对患者的危害也相应增加。在一些医院,对于脊柱损伤和骨盆骨折的患者,CT扫描已经代替平片成为常规的检查方式。欧洲标准认为30%的辐射累积剂量来自诊断放射学的检查,北美国家人群接受的医用辐射剂量超过半数是来自于CT检查。为了降低CT的辐射剂量,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探讨对检查部位进行低剂量扫描。本文就对脊柱损伤患者CT检查的危害,优化扫描参数及降低CT检查辐射剂量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支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急症之一,好发于5岁以下的小儿。此年龄段的小儿由于不能提供明确、有效的病史及症状主诉,极易造成病患的误诊、漏诊,故临床上往往需要借助影像学诊断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1])。以往临床上影像学检查以X线透视为主,但是由于X线并不能直接显示小儿支气管的异物,临床医师需要通过间接征象进行推测确诊,因此诊断结果极易收到阅片者主观影响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12.
<正>泌尿系结石是上尿道(肾、输尿管)及下尿道(膀胱、尿道)结石的总称,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典型症状包括间歇性疼痛、血尿和排石史。结石可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常见。据吴阶平(1980)报道,上、下泌尿道结石的比例在全国从1949~1958年的1:2.1上升为5.25:1,即上部泌尿道、尤其是输尿管结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膀胱、尿道结石所占比例越来越小[1]。泌尿系结石的  相似文献   

13.
宗会迁  宋鹏  柳青  付凯亮  张鑫  马利  李彩英 《河北医药》2013,35(11):1650-1652
目的评价256层CT低kV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与辐射剂量,并与标准kV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100例瘦体型患者纳入研究。50例行低管电压(100kV)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50例行标准管电压(120kV)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9个节段进行评价,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4分为可评价节段。比较两种方法组可评价节段的百分比、患者的有效剂量及图像噪声。结果低k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97.5%(439/450)和99.4%(447/450),标准k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98.2%(442/450)和99.8%(449/450);2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6和1.91,P均>0.05)。两种扫描技术的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100kV组和120kV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及图像噪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和26.2,P均<0.01)。结论对于瘦体型的患者,低kV冠脉CTA能保持图像质量,同时显著降低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64层螺旋CT(MSCT),采用适宜噪声指数的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获得稳定的腹部CT扫描图像,并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50例需接受64层MSCT腹部扫描的患者为自动毫安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预设噪声指数(NI),A组为8,B组为10,C组为12,管电流设置范围为30~600mA。同期接受常规腹部MSCT(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的50例患者为固定毫安组,管电流520mA。其余扫描参数相同。记录各组CT辐射剂量并进行比较,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图像的平均噪声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毫安组的辐射剂量大于各自动毫安组的辐射剂量。固定毫安组、自动毫安A、B、C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97±0.56、2.94±0.98、2.76±1.02、2.54±1.33,自动毫安A、B组的图像均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自动毫安组中,噪声指数较低时,不同组织的图像噪声较固定毫安组的图像噪声变异度小,图像更加均匀。固定毫安组图像的平均噪声与BMI呈正相关(R2=0.484 6,P<0.05)。自动毫安组图像的平均噪声与BMI无相关性(R2=0.002 3,P>0.05)。结论 ATCM应用于64层MSCT低剂量腹部扫描时可以在降低射线剂量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噪声指数设定在10以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正>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冠状动脉狭窄>50%病变的检查,阴性预测值可达到99%[1]。为了进一步提高CTA的准确性,64层螺旋CT在提高心脏成像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同时增加了辐射剂量,有效剂量达到15mSv[2]。但随之而来的X线辐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排螺旋CT行肺低剂量扫描的扫描结果,探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6例受检患者,分别行单层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50mAs)及常规剂量扫描(70mAs),对比两种扫描诊断效果。结果 26例受检者行低剂量及常规剂量扫描均见89个结节,直径大小不同的结节个数均一致,两种剂量检出结节个数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低剂量扫描检出结节钙化、毛刺、空泡征象个数分别为5个、9个、3个,常规剂量扫描分别为6个、9个、3个,两种扫描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低剂量扫描图像平均分为3.49分,常规剂量扫描图像平均分为3.51分,两种扫描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排螺旋CT行肺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扫描无很大差别,对肺内结节及结节征象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扫描相近,但低剂量扫描可减少辐射剂量,效果安全可靠,可用于肺癌高危人群早期普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在冠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患者进行前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及60例患者进行后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处理影像学资料,采用t检验对冠脉成像两种扫描方式的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56±1.25)mSv和(19.03±1.32)mSv,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门控辐射剂量低于后门控66%。两组患者在图像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后门控比较,前门控冠脉成像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钱林清  周建良  李义昌  陈星  陈永明  王平 《河北医药》2012,34(19):2930-293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受检者在知情情况下行常规剂量肺扫描后再行低剂量扫描,分析2组图像对正常结构及病变的显示能力;记录2组扫描的CTDIvol及DLP,并计算受检者接受的有效剂量(ED);常规剂量管电流为150mA,低剂量为40mA。结果 40例中阴性12例,阳性28例,2组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2组扫描的CTDIvol为8.15、2.17mGy,低剂量组的剂量仅为常规组的26.7%,DLP和E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受检者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的情况下,40mA低剂量扫描完全能在肺普查及复查中取代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内镜下透明帽辅助处理食管上段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食管上段嵌顿异物患者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通过颈部、胸部X线透视检查确定异物在食管上段的具体位置后,对照组在胃镜辅助下取出异物,试验组在内镜和透明帽辅助下取出异物。观察2组术中视野清晰度与患者耐受情况,记录异物取出操作时间,统计异物取出一次性成功率,并随访观察是否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视野清晰度达A级的患者占71%显著高于对照组29%,耐受良好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异物取出操作时间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异物取出一次性成功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邻近器官损伤,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镜下透明帽辅助处理食管上段异物视野清晰好,异物取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宗会迁  柳青  付凯亮  张鑫  宋鹏  马利  耿左军  李彩英 《河北医药》2013,35(10):1472-1474
目的评价256层CT做前瞻性冠脉CTA时,FOV对单次扫描Z轴覆盖区域、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共100例患者纳入研究。50例使用大FOV(>250mm)扫描(大FOV组);50例使用小FOV(≤250mm)扫描(小FOV组)。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9个节段进行评价,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4分为可评价节段。比较两种方法组可评价节段的百分比、患者的有效剂量。结果小FOV组比大FOV组增加了19.3%的单次扫描的Z轴覆盖宽度(58.6mmvs.49.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52,P<0.01)。大FO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91.6%(412/450)和97.3%(438/450),小FO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89.1%(401/450)和97.8%(440/450);2组优秀率及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1和1.97,P>0.05)。大FOV组平均DLP为(281±59)mGycm,小FOV组平均DLP(231±41)mGyc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FOV冠脉CTA可以增加单次扫描Z轴的覆盖区域,在两次扫描内即可完成整个冠脉的检查,保证了图像质量,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