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薏米中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薏米中脂肪酸进行了提取并进行了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分析,共分离鉴定出12种脂肪酸,共占薏米中脂肪酸总量的95.66%。其中主要成分为:十六酸(棕榈酸)13.05%,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35.75%,9-十八碳烯酸(油酸)39.85%。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酸浆籽油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方法对黑龙江省产酸浆籽进行萃取,以19.67%得油率获得了油脂,用气质联机(GC/MS)对油脂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和确定出4种成分,分别为亚油酸73.91%,油酸11.21%,十六烷酸11.58%,十八烷酸3.30%。由HPLC分析结果显示:酸浆籽油脂中的Ot—VE的含量为16.04mg/100g。  相似文献   

3.
豆豉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豆豉的营养价值并探讨其药用价值提供实验数据,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广东阳江豆豉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16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8.273%,饱和脂肪酸占6.496%,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为55.941%。  相似文献   

4.
GC-MS联用分析金柚外黄皮和内白皮中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金柚外黄皮和内白皮中挥发性成分,经GC-MS联用分析,分别鉴定出72种和16种化合物。金柚外黄皮中挥发性成分以柠烯碳氢化合物为主体成分,其中柠檬烯含量占粗精油的84.07%,金柚内白皮则以十八碳二烯酸、棕榈酸和七聚氧化乙烯为主体成分。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地区牛乳脂肪中脂肪酸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石家庄地区的牛乳样品,采用OP乳化剂提取出样品中的脂肪,对其进行甲酯化,用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中的脂肪酸成分;采用面积归一法确定了主要的脂肪酸组成为月桂酸1.415%,豆蔻酸6.735%.十五烷酸0.646%,棕榈酸27.71%,棕榈油酸0.874%,十七烷酸0.46%,硬脂酸17.91%,油酸34.29%.亚油酸4.608%.亚麻酸1.013%,花生酸0.102%(均为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6.
芒果中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芒果果实中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芒果挥发性香味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确认了其中的68种成分,占总质量分数的96.51%,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成分为:异松油烯(44.86%),3-蒈烯(7.06%),棕榈酸(6.04%),亚麻酸(3.44%),4-蒈烯(3.14%),柠檬烯(2.44%),α-水芹烯(2.95%)等。  相似文献   

7.
亚麻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用无水乙醚提取亚麻籽油,经皂化、甲酯化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鉴定了13种脂肪酸:含有4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2.71%,其中以十六烷酸(7.31%)、十八烷酸(5.04%)为主;含有9种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7.1%,其中以亚麻酸(49.05%)、油酸(22.34%)、亚油酸(13.73%)为主。可见作为一种富含w-3和w-6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亚麻籽油具有营养保健和药疗功效。  相似文献   

8.
干红山楂果酒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峻松  张文叶  毛多斌 《酿酒》2003,30(5):44-46
以山楂果为原料,经浸泡与发酵相结合制得干红山楂果酒,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经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对干红山楂果酒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51种香味成分,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成分为:β-苯乙醇(29.61%)、顺-3-己烯醇(9.33%)、异戊醇(6.09%)、3-戊烯-2-酮(4.18%)、丁二酸二乙酯(3.26%)、十六酸乙酯(2.79%)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青梅发酵酒和浸泡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青梅发酵酒中的64个香气成分,除苯甲醇(8.119%)外,其他主要成分均由酵母发酵产生。青梅酒中还有4-羟基苯乙醇、4-羟基丁酸乙酯。从青梅浸泡酒中鉴定出4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以棕榈酸乙酯(14.493%)、亚油酸乙酯(11.652%)、油酸乙酯(9.244%)等高级脂肪酸酯、笨甲醛(10.870%)等成分为主。青梅的典型香气成分苯甲醛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用索氏提取法以石油醚为溶剂,从广西金秀县产的大红八角和干枝八角籽中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手段对这两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大红八角籽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2个色谱峰鉴定了18种,占被测总含量的99、16%,其主要成分为大茴香脑(64.74%)、n-棕榈酸(14.18%)、大茴香醛(6、69%)等;而从干枝八角籽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5个色谱峰共鉴定了11种,占被测总含量的97、62%,其主要成分为n-棕榈酸(48.70%)、大茴香脑(30.65%)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压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黄曲霉毒素B_1(AFB_1),探究花生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酸、白藜芦醇、V_E等组分对常压等离子体降解AFB_1的影响。结果表明:纯乙腈体系中的AFB_1在170 V等离子处理100 s时的降解率为62.5%,分别加入6%的水分、25%的花生蛋白、4 mg/100 g的白藜芦醇、40 mg/100 g的V E、脂肪酸(含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以及多组分混合物后,AFB_1的降解率分别为72.25%、51.6%、60.12%、52.63%、58.3%和51.08%。与纯乙腈体系相比,添加水分后,AFB_1的降解率升高9.75%,而添加其它组分后,AFB_1的降解率都有所降低。因此,利用常压等离子技术降解AFB_1时,花生组分对降解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一株自行分离的米曲霉PRB-1菌株(AP)进行制曲和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结果表明:AP成曲的酸性和中性蛋白酶活力达到398.53 U/g干基和1539.98 U/g干基,较米曲霉3.042(AO)分别提高71.79%和59.93%。AP成曲淀粉酶活力比AO略低。AP成曲含有5个中性蛋白酶组分,2个酸性蛋白酶组分和4个淀粉酶组分。其中,蛋白酶Rf6号和淀粉酶Rf3号活力最大。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AP和AO酱醪总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p H值由中性持续下降至偏酸性。氨基态氮含量持续增加,还原糖含量均呈现先显著上升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发酵55d AP头油的氨基态氮含量为0.86 g/100 m L,原料利用率为81.97%,氨基酸生成率为61.37%,较AO均有较高的优势。AP头油的还原糖含量为4.82 g/100 m L,低于AO。成曲的中性蛋白酶活力和发酵酱油的氨基酸生成率呈正相关(p0.05),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白芥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王喆之 《食品科技》2006,31(8):254-256
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白芥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出16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芥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分别为49.32%、8.98%、13.55%和11.68%。  相似文献   

14.
荔枝种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王喆之 《食品科学》2007,28(4):267-270
本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荔枝种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出30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2-辛基-环丙烷辛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0.42%、11.77%、8.74%、4.94%和32.93%。荔枝核脂溶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黑豆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油醚抽提黑豆油,用氢氧化钾-甲醇法脂化后进行GC/MS分析,确认出14种脂肪酸,所鉴定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9.05%,其中脂肪酸主要成分相对含量:棕榈酸(16.40%),亚油酸(47.59%),油酸(14.19%),亚麻酸(6.36%),硬脂酸(10.10%)。  相似文献   

16.
赵桦  田光辉  宫海明 《食品科学》2009,30(10):162-165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和密楝果实的脂溶性成分,对其极性成分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吴茱萸果实脂肪油中鉴定出45 种脂肪酸,其中有14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十四碳二烯酸(13.626%),亚油酸(13.992%),α- 亚麻酸(10.153%),十四碳三烯酸(4.603%),反式- 油酸(2.207%);饱和脂肪酸31 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5.506%),壬二酸(5.363%),异- 十七酸(3.82%),硬脂酸(3.306%),阿魏酸(2.909%)等。从密楝果实脂肪油中鉴定出35 种脂肪酸,占其极性脂溶性成分的90%,其中有11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十四碳二烯酸(29.818%),亚油酸(9.25%),α- 亚麻酸(6.699%),反- 十六碳-9- 烯酸(2.736%),顺- 十六碳-9- 烯酸(2.717%)等;饱和脂肪酸24 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6.411%),阿魏酸(2.139%),硬脂酸(2.134%), m- 香豆酸(1.567%),香草酸(1.475%)等。结果表明,吴茱萸和密楝果实中含有多种重要的脂肪酸,在人体营养、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一定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机溶剂浸提(SE)、微波辅助旋转回流提取(ME)和超声波提取(UE)三种方法提取落葵籽油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表明,ME法和UE法的提取率十分接近,分别为15.06%、15.09%,均高于SE法的提取率9.20%;经GC-MS分离鉴定,SE法、ME法和UE法提取的落葵籽油分别有14、11、21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为11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占总含量85%以上,其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占总含量25%以上,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8%),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占总含量60%以上,主要成分为油酸(31%)和亚油酸(23%)。  相似文献   

18.
白成科  李鹏毛  王喆之 《食品科学》2007,28(11):493-496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山茱萸肉和种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茱萸肉中鉴定出31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0.91%,脂溶性成分以脂肪酸(61.46%)和烃类化合物(22.03%)为主,其中脂肪酸主要以油酸(18.73%)和亚油酸(27.23%)为主。从山茱萸种子中鉴定了30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8.61%,脂肪酸高达97.84%,其中以油酸(58.86%)、硬脂酸(21.00%)、棕榈酸(7.10%)和亚油酸(4.08%)为主,其余非脂肪酸成分含量不到1%。  相似文献   

19.
酸枣仁油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枣仁油用正己烷提取、经甲酯化法处理,GC-MS联用对其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经DB-1柱分离出23个峰,鉴定了其中20种化合物,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8.10%.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1.55%,主要是棕榈酸及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占66.56%,主要是油酸及亚油酸.  相似文献   

20.
SPME-GC 法分析南果梨不同部位及状态香气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博  辛广  董萍  冯帆  李铁纯 《食品科学》2011,32(24):277-280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果梨果皮与果肉、完整果外释与破碎后果汁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完整果实的外释香气成分种类比破碎后果汁中的香气成分种类丰富,从完整果实外释香气共鉴定出18种香气成分,主要为乙酸乙酯(1.49%)、丁酸乙酯(7.48%)、2-甲基丁酸乙酯(1.43%)、己酸甲酯(1.46%)、己酸乙酯(41.76%)、乙酸己酯(11.78%)、2-辛烯酸乙酯(1.07%)、辛酸乙酯(6.73%)、和α-法呢烯(21.6%)。南果梨果皮和果肉中有5种共同香气成分,但相对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果皮和果肉中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己酸乙酯,分别为46.89%、3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