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词谓语句,从表面上看,形式相同,但实际上并不相同,因此,学生难以分辨。倒如:①我请他办这件事。②我希望他办这件事。例①是兼语句,例②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词谓语句。如何区分它们呢?方法如下:1.从两句的第一个动词不同上分辨。例①的第一个动词“请”表示“使令”,要求的、支配的  相似文献   

2.
《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参考书译成:“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那里是别人的过失呢?”“非……,则……”是古汉语中一个固定句式,表示在可能的选择中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表示两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如:1.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固为名也。  相似文献   

3.
“只要……就”与“只有……才”都表条件关系,使用频率极高,但稍不注意,也会出错。如:①只要年满十八岁就有选举权。②只有骄傲自满,才会使人落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主要是使用者未搞清两组关联词的区别:“只要……就”一般表示的是充分条件。所谓充分条件,即“有甲必有乙”,  相似文献   

4.
“只要……就……”与“只有……才……”是常见的表示条件关系的两组关联词语,每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前、后分句之间都存在着条件与结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如何区别呢? 先看两个例子。①只要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被固定下来。②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有选举权。例①这组关联词语,表示前  相似文献   

5.
1 “有……者”,是古代汉语里一种表示人或事物之存在的习惯句式,多被用来提出一个前文不曾提及或突然出现的陈述对象。如:(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孟子·公孙丑上)这种句式,虽已为前辈学者和时贤所论及,但某些有关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比如,例(2)“有”前的“宋人”是什么成分?从马建忠到吕叔湘、王力、杨伯峻,各家说法不一。①近几年来,既有状语说,②又有主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之”字的多种用法樊拴稳一、常作代词,表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在句子中作宾语,而不作主语。如:①虎见之。②操蛇之神闻之。例①的“之”代“驴”,作“见”的宾语。例②的“之”代“愚之移山这件事”,作“闻”的宾语。以上句中的“...  相似文献   

7.
“只要……就”和“只有……才”是两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却不尽相同。一、表示的条件意义不同“只要……就”表示足够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充分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啊!”(孙梨《荷花淀》)但不着慌,人也未必会放枪;枪法准也有可能不会放枪。所以“只要……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必要条件),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  相似文献   

8.
“只有……才……”表示唯一条件,这种提法不完全对。“只有……才……”一般表示唯一条件(相当于逻辑书上所说的充要条件),有时则只表示某一特定的必要条件(相当于逻辑书上所说的必要条件)。例如: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②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智囊全集》)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二、用“孰若”、“莫如”“、不若”表比较。如: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孰若”可译作“哪如”。全句意思是: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啊!③莫如以…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不是……而是”类句式结构柳传瑾在复句中,判断词“是”与其他连词、副词配合,可作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如:①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干年的生命。②他是不知道,不是知道了不说。③他是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说?...  相似文献   

11.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例: ①生男女,必货视之。(《童区寄传》) ②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例①中的“货”,古代指金玉布帛之总称,名词,用作“视”的状语,表示将宾语“之”视为“货”,译成“象对待财物那样地”;例②中的“兄”,名词,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将宾语“之”视为“兄”,  相似文献   

12.
《书的故事》是根据阿累的《一面》改写而成的。将两文比较着读,则会发现改写后的语言更为凝炼、隽永、精妙,充分展示了改写的艺术。那么改写者在哪些方面作了努力呢?本文以人物语言的改写为“管”来窥“全豹”。以繁胜简常听人说作文要“删繁就简”,殊不知“繁”也自有它的妙处,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书的故事》改写者可谓深知其中三味。如“卖票工人……自言自语地说:‘一块四,贵了一点儿’”。句中的人物语言《一面》原只两个字:“贵了”。比照看来,改写后的文字变多了,况且“一块四”仅是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在教学六年制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2》第三题时,发现教本上的例句“奶奶一边喂鸡.,边缝补衣服”和“一边……一边……”的含义不相符,因它表示在同一时间里做两件不同的事,即同时进行。而喂鸡需要用手,缝衣服更需要手。就实际而言这两样不大可能一起完成。请指教。  相似文献   

14.
「只有……才……」与「只要……就……」的区别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只要……就……”与“只有……才……”一般都是用来表示条件关系的,它们分别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项。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往往列出关联词语“只要……就……”、“只有……才…...  相似文献   

15.
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经常听到或见到“非……不可”与“如何不如何两可”的句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式,所以用起来也就容易出毛病。先说“非……不可”。“非……不可”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思想,比用直接肯定的句式更加坚决有力。因此,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一文中,在谈到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时说:“要彻底地解决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那么……”这种复句并不表示假设关系。尽管它与假设关系的“如果……那么……”似有相同之处,但就其特点和作用来说,则有根本的区别,它在逻辑上不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从事理上说,前后两个分句也没有因果推论关系。可是。由于“如果……那么……”和”如果说……那么……”在语言形式和实际运用的环境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极易被混清。下面就“如果说……那么……”这种复句的特点和作用作几点分析。(为方便说明,我们且将“如果说……”记作“分句①”,“那么……”记作“分句②”。)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三传有13例“所……者”结构用于假设,其中12例出现在誓词假设句当中,只有一例用于一般假设句。这种“所……者”结构不可看作“所”字结构,而应看作“者”字结构。1、从“所……者”内部的结合关系看,可看成“者”字结构。(1)所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左·定·六年》(2)所乐乎为君者,欲立之则立之。《左·哀·六年》以上几例“所……者”指代的都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都可用“所……者”内部动词表示的动作的主动者“……的人”按下“者”  相似文献   

18.
“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动(形)+死+……”这一结构形式中,“死”可以表示三种意思:①表示死亡。②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③表示达到极点。这三种不同意义的“死”以同样的形式构成了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面对同样的结构形式如何判定“死”的意义及其充当的补语的类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语义、句式变化和时态变化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死”的词性。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20.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学习记叙的要素,重点进行听说训练。例文:《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听朗读录音(或由教师朗读)。1.第一遍要求学生回答: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关于“事”,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归纳: ①围绕“衬衫”(题目)说一句话:一件衬衫的故事。②围绕主要人物间的关系说一句话:总理关心一个普通工人(“我”)的事。2.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①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件衬衫的“珍贵”?——“……凝聚……”(查释“凝聚”) ②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故事的发展经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