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此类患者院内转运危险系数大。以往,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对危险因素估计不全,物资准备不足,转运交接实行口头交班,易发生意外和交接科室相互推诿责任。合理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应该针对性的对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计划,合理安排护送人员并实施,做好与相应科室的交接工作,环环相扣,各科合作,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因此,本文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转运制度及流程对197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各类不良事件82起,其中35起(42.68%)是患者本身相关的不良事件,47起(57.32%)是由于仪器设备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降低了患者转运途中风险的发生,确保了转运患者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专业知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是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孙琳  韩小琴  狄开荣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659
文章阐述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分析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病情、转运、人员、药物及设备、沟通等相关危险因素,提出制订转运及相关护理文书规范、加强转运的沟通与交接、完善转运前准备、加强转运中的监测与护理等安全措施,为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比较2组间院内转运时间、护理意外和病情恶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观察组为(31.9±5.3)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2±7.6) min.观察组护理意外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传统的转运方式转运危重患者316例(传统组),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进的转运方式转运危重患者402例(改良组),对两组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改良组发生意外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进的转运方式可以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用一般护士平车护送,取适当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管路通畅,注意监测;抽取2011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实验组,在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观察2组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院内转运时间,对照组为(38.6±6)min,实验组为(30.2±3.0)min。实验组转运效率快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有效降低转运时间,提高治疗质量,优化医患关系,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接受初步诊断和治疗后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128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输液、平车护送等常规院内转运护理,观察组给予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中病死率为1.56%,低于对照组4.69%(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意外发生率为4.69%,低于对照组12.50%(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14.06%(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79.69%(P<0.05)。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优化院内转运流程与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予以分析。方法 选取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盐田院区)开展院内优化转运流程前(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开展院内优化转运流程后(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病情恶化发生情况、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病情恶化发生率、APACHEⅡ评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4.41±9.27)min vs. (31.47±9.20)min、33.33% vs. 70.00%、(16.73±2.04)分 vs. (18.55±2.51)分、5.00% vs. 16.67%](均P<0.05)。结论 优化院内转运流程可显著缩短转运时间,有效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改善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心胸外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桂清  肖跃勤 《华西医学》2010,(12):2273-2274
目的总结并完善心胸外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将16名危重患者按院内转运流程安全转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结果实现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为患者病情的特别监护和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和时机。结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订和实施严谨、有序、高效的流程方案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刘纪宁  杨雍  吕汝琦 《华西医学》2014,(6):1032-1033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重要性及转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转运策略。 方法 总结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20 35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及院内转运的实践及资料,探讨转运中的医疗人员组成、急救设备、转运流程、转运风险的评估、应对方案。 结果 20 352例危重患者中,除136例因病情危重在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5 756例因抢救后病情相对平稳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留观室留观治疗或暂因患方及医院主客观原因不能转送专科住院治疗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监护室治疗,其余14 460例危重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全部实现院内安全转送。 结论 合理的救治医疗人员组成、积极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作好病情评估、把握好转运的时机是实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急诊科是医院内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也较易发生医疗纠纷和家属的不解,甚至是频繁发生医疗事故的高风险科室之一[1]。与此同时,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其本身存在并可能合并发生严重的生理紊乱,需要进行有创的监测和生命器官的支持,而转运途中由于条件限制,不利于积极治疗,且无法得到援助[2],常需要到其他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在转运途中可能因为患者的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限制和辅助科室的沟通不良等因素,致使患者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极高。据报道,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有比平常高出9.6%死亡率的危险[3]。 因此,成功的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与伤残率有极大的意义。有关学者也对于现在的转运模式、风险评估及相关对策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现在此将结合自身医院的有关情况,就以下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1日~4月30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8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5月1日~7月31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1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方法进行评估病情,并转运。观察组转运前在常规评估基础上增加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进行病情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及接受科室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8.64%降低到实施后的0.97%(P=0.030);患者家属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5.19%提高到实施后的94.17%(P=0.042),接受科室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25%提高到实施后的93.20%(P=0.008)。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客观、准确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病情,有效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以及科室间合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院内安全转运影响因素具体如下:①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多不稳定,在转运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正>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是指各种危重患者经过初步处理、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为了明确诊断,或得到在目前科室无法得到的专业治疗,在院内科室间转运的过程~([1]),也是抢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转运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转运安全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1相关概念1.1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院内转运(intrahospita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应用。方法2017年1~6月对急诊科18名护士实施降阶梯思维模式培训,分析培训前后急诊护士护理能力及院内转运危重患者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急诊护士理论考试评分、应急考试评分、危重病患转运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转运时间短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输液管脱落或堵塞、供氧中断、设备故障、患者血压波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阶梯思维模式能有效提高急诊护士护理技能及危重病患转运能力,从而降低危重病患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李俊花 《天津护理》2014,(3):238-239
<正>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复苏、早期处理后,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相关专科病房进一步检查或治疗~([1])。虽然转运的时间短,距离近,但转运途中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险~([2])。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有197例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1风险事件36例,通过对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并  相似文献   

18.
危重患者转运是因检查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相关的专科病房进一步检查或治疗[1]。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转运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仪器设备状况等种种因素均可增加患者的转运风险。而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转运会进一步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稳定,甚至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有效提高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已经引起急诊急救和重症医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能否对各类危重病人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直接影响其救治的成功率。日常医疗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类危重病的院内转运问题。国外自1990年始开始有人注重此问题。我院急危重救治中心由急诊科及危重病房(ICU)组成,于2000年开始由急诊科实施完成院内危重病人转运的专职工作,并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办法。现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做好患者转运前的评估,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加强相关科室的协调与急救技能训练,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和护送人员的责任心,以确保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