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发疾病、易感染因素、真菌感染类型以及疗效。方法:分析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原发疾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比例明显的比未长期使用的患者比例要高(P〈0.05),患者的真菌感染类型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进行积极抗真菌治疗后,治疗效果中显效患者45例,占64.29%,有效患者15例,占21.42%,无效患者10例,占14.29%。结论:要提高呼吸内科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警惕性,减少危险因素,抗真菌治疗要坚持早期、足量、全程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9年3月期间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共分离出132株真菌,深部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居首住,占68.18%,二种以上真菌混合感染者为10.71%。深部真菌感染的疾病主要有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胆胰恶性肿瘤。长期的广谱抗生素及皮质类回醇激素的使用等是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是外科病房常见的并发症,需及时合理手术、合理使用抗生素,警惕深部真菌感染,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真茵感染的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照组31例单纯使用西医治疗,均于治疗10天后判定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维吾尔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方法:对127例乳腺增生病患者,根据异常合立体,体内外使用维吾尔医进行治疗;结果:127例患者中,治愈103例,占81.1%,有效14例,占11%,无效10例,占7.87%,总有效率92.1%;结论:治疗乳腺增生病,首先服用蒙孜吉,木斯合力,同时外用消炎、消肿、缓解增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乳腺血液、保护支配器官作用药物进行治疗,提高疗效,预防发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其与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331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中312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右优势型303例(91.6%);≥50%的病变血管304支,≥75%的病变占73.0%(219/304)。以LAD最多(40.8%,124/304);单支病变66例(44.0%),多支病变84例(56.0%)。A型病变81支(26.6%),B型病变127支(41.8%),C型病变96支(31.6%);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不典型心绞痛CAG阳性率分别为83.8%、90.9%、59.5%,5.5%。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重要方法,是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对不典型胸痛及心律失常诊断冠心病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呼吸系统疾病中中医辨证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英荣 《世界中医药》2008,3(4):207-208
目的:探讨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特点,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中医辨证理论,将275例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分为4型,即外寒内饮型70例、肺热壅盛型67例、痰湿内盛型73例、脾肾阳虚型65例。并对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利用美国Micro 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分析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真菌感染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在275例呼吸系统疾病中真菌感染率为25.5%。在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中,真菌感染率外寒内饮型为1.4%、肺热壅盛型为19.4%、痰湿内盛型为63.0%、脾肾阳虚型为15.3%。结论: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真菌感染密切相关,痰湿内盛型真菌感染率最高,外寒内饮型感染率最低,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病原学分布、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8年6月10年间我院呼吸科病房诊断的10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4.4%(103/109)的病例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为多见,合并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合并糖尿病是该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痰培养、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以65%白色假丝酵母菌病原菌为主。结论:白色假丝酵母病原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前真菌感染发病率日渐增多。而二重真菌感染在重症患者治疗中已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笔者就我院自1995年1月~1999年3月收治的36例深部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年龄45~90岁,平均74岁,<60岁4例(11.1%),>60岁32例(88.9%);其中院内感染6例(诊断标准:入院48小时后在原有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为院内感染)[1],平均年龄为79.1岁;院外感染30例,平均年龄72.8岁。36例均为肺部真菌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中医辨证理论,将275例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分为4型,即外寒内饮型70例、肺热壅盛型67例、痰湿内盛型73例、脾肾阳虚型65例。并对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利用美国Micro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分析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真菌感染的特点和规律性。结果:在275例呼吸系统疾病中真菌感染率为25.5%(70/275)。在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中,真菌感染率外寒内饮型为1.4%(1/70)、肺热壅盛型为19.4%(13/67)、痰湿内盛型为63.0%(46/73)、脾肾阳虚型为15.3%(10/65)。结论: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真菌感染密切相关,真菌感染率痰湿内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外寒内饮型,4种分型均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予以眩晕患者静注小剂量安定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小结127例眩晕患者,在院前予以静注小剂量安定,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静注小剂量安定后,127例眩晕患者中有33.9%症状完全缓解,55.9%症状明显缓解,10.2%症状缓解不明显;静注小剂量安定后,0.0%患者出现呼吸循环抑制,56.7%出现嗜睡,11.8%出现呃逆。结论:只要避免对已有呼吸循环功能抑制表现者使用安定,并严格控制静注安定的速度和剂量,在院前急救中予以眩晕患者静注小剂量安定,疗效显著,安全性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结核蛋白芯片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结核蛋白芯片、PPD试验、痰浓缩集抗酸茵和结核杆菌快速培养检测480例结核患者和410例非结核患者,观察各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结核蛋白芯片诊断结核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0%和88.0%,明显高于PPD试验42.0%特异性84.9%,痰浓缩集抗酸茵敏感性21.0%、特异性99.5%,结核杆菌快速培养敏感性35.0%、特异性98.5%。结论:结核蛋白芯片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4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78例,发生率为32.5%,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最高,占67.3%。感染多发生于重症、卧床患者,同长期使用糖皮质固醇激素、联用多种抗生素、免疫低下、营养状态差及侵入性操作用关。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多见为80.65%,其中大肠杆菌(24.32%)和绿脓杆菌(20.08%)最多。结论:多种诱因可导致院内感染发生,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  相似文献   

13.
96例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防治措施,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院2005—2006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96例,发病人数居医院内同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率最高。96%的病例患有基础疾病,以老年患者且住院时间较长者发生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居多,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结论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生是多种疾病继发感染的结果,亦与患者年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和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加强对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认识,积极控制易感因素,是降低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预防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氟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疗效。方法:收集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0年使用氟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8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根据《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确诊病例4例,临床诊断12例,拟诊病例2例。结果:18例患者中共培养出真菌16株,包括白色念珠菌10株,曲霉菌3株,未分类真菌3株。在接受治疗的18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4例,进步2例,无效(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77.8%,死亡的2例为晚期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2例患者有轻微恶心呕吐,未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结论:氟康唑注射液是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有效的药物,临床上可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127例患者的高低频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127例患者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1例,超声检出36例,占87.8%;化脓性阑尾炎53例,超声检出50例,占94.3%;坏疽性阑尾炎24例,超声检出21例,占87.5%;阑尾周围脓肿9例,超声检出8例,占88.9%。结论: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能提高急性阑尾的诊断准确率,并初步对阑尾炎进行分型,为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电子病历数据分析茵栀黄颗粒治疗肝炎患者的人群特点及用药特征。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基于国内16家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构建的医疗数据集成仓库,从中抽取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中至少使用1次茵栀黄颗粒治疗肝炎患者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 383例肝炎患者,男女比例约3:1,年龄45~65岁。在诊断信息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675例,61.69%)及湿热内蕴证候(67例,53.17%)患者最多。给药途径为口服,单日剂量12~18 g,疗程为3 d较多。合并西药主要为甘草酸、胸腺肽、泮托拉唑联合使用,合并中药主要为苦黄注射液,感冒清热颗粒、柴胡注射液。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茵栀黄颗粒+苦黄注射液+甘草酸+胸腺肽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茵栀黄颗粒+苦黄注射液+甘草酸+亮菌甲素用于肝内胆汁淤积肝炎;清热剂多与肝、胆疾病治疗药,系统抗菌药,免疫促进药,与胃酸分泌药,系统抗病毒药等合并使用。结论:真实世界中茵栀黄颗粒常用于中老年人群的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临床可与清热剂的中药和肝胆病药物、抗菌药、免疫促进药等西药联合使用,对改善病毒肝炎等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及预防病并发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7月收治的69例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单独西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有效率为70.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疗效满意,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光照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光照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光照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0%,优于对照组的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光照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毒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肿瘤科化疗患者真菌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干预管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化疗科患者中真菌感染者68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因素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管内置管等广泛使用有关。感染的菌种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主要感染部位为口腔、肺部、泌尿系、肠道等。结论:多次放化疗和多种抗生素应用是诱导肿瘤科患者真菌感染重要因素,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的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增加营养,适当给予免疫增强剂,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肺癌晚期患者合并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收集92例肺癌晚期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氟康唑治疗肺癌晚期合并呼吸道深部真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针对肺癌患者的深部真菌感染,应尽快确诊并尽早的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