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依据细胞大小、形态和密度的不同,把中央杏仁核分为5个亚区:即内侧亚区(CM)、腹侧亚区(CV)、中间亚区(CI)、外侧亚区(CL)和外侧囊亚区(CLC)。CL体积最大(0.103mm3),细胞总数最多(8711个),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密度最高(8.64x104个/mm3);CI体积最小(0.016mm3)、细胞总数最少(1075个),但细胞最大;CLC细胞密度最低(4.54×104个/mm3),细胞也最小;CM和CV的各项参数介于上述最高和最低参数之间。将HRP注入一侧迷走背核复合体的上部后,在同侧中央杏仁核各亚区内标记细胞的平均数及与其神经元总数的百分比为:CM:3721个,70%;CV:1412个,35%;CI:83个,8%;CL:391个,5%。HRP注射入闩下部后,数据为:CM:1822个,34%;CV:606个,15%;CI:68个,6%;CL:295个,3%。本研究表明:向迷走背核复合体直接投射的神经元是中央杏仁核内较小的细胞。投射的主要亚区为CM和CV,两亚区向闩上部的纤维投射明显多于向闩下部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用 HRP 逆行追踪和 PAP 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法研究了大鼠室旁核向迷走神经复合体和脊髓的投射及其化学性质。脊髓一侧注射 HRP 后,室旁核 HRP 标记细胞集中于小细胞尾侧区,以其内侧部,外侧部和背部最多。在脊髓各组中比较,胸段组出现的 HRP 标记细胞最多,腰段组次之,骶段组最少。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 HRP 后,HRP 标记细胞的分布与脊髓注射后的分布相似,但标记细胞较稀疏。结果表明,室旁核(主要是小细胞尾侧区)发出下行纤维投射至迷走神经复合体和脊髓。室旁核 HRP 标记细胞中,有一些细胞呈后叶加压素免疫反应阳性。脊髓组双标细胞多位于 HRP 标记细胞的主要分布区,即内侧部、外侧部和背部。迷走神经复合体组双标细胞的分布与脊髓组的分布基本相同,仅双标细胞较稀少,约占脊髓组 HRP 标记细胞的19.2%,占迷走神经复合体组 HRP 标记细胞的20.3%。从而为室旁核后叶加压素神经元投射到迷走神经复合体和脊髓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6.
将大鼠胸髓在T_(10)—T_(11)间的左侧半横切断,然后将WGA—HRP注入腰髓膨大部,观察标记终末(Labeledterminals,LT)在小脑皮质的分布。结果表明:当WGA—HRP注入腰髓膨大左侧时,LT主要分布在前叶(约占全部LT的75%),其中Ⅲ和Ⅳ小叶最多(38%和26%),后叶较少(25%)。LT集中分布在小叶尖端,中间部较少,基部更少。注入同侧的小脑皮质LT较多(82%),对侧较少(18%)。在Ⅲ和Ⅳ小叶的横切面上LT可以划分为距中线1.0~1.5mm,1.5~2.0mm,2.0~2.5mm3个集中分布区。当WGA—HRP注入腰髓膨大右侧时,LT主要分布在前叶(78%),其中Ⅲ和Ⅳ小叶最多(27%和24%),后叶较少(22%)。LT主要分布在小叶的中间部,小叶尖端较少,基部更少。注入部同侧小脑皮质LT较多(90%),对侧较少(10%)。在Ⅲ和Ⅳ小叶的横切面上它们可以区分为距中线0.5~1.0mm,1.0~1.5mm,1.5~2.0mm3个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内侧杏仁核分为5个亚区:即前背亚区、前腹亚区、中背亚区、后背亚区和后腹亚区。细胞构筑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雄性大鼠内侧杏仁核的吻尾长度(1.440mm)、体积(0.6485mm3)、细胞总数(50421个)均显著大于雌性(吻尾长度为1.320mm,体积为0.5326mm3,细胞总数为43922个)。并且证明内侧杏仁核的5个亚区中.雄性大鼠后背亚区的吻尾长度(0.510mm)、体积(0.1519mm3)、细胞总数(13331个)都显著地大于雌性(吻尾长度为0.375mm、体积为0.0774mm3、细胞总数为8655个),而其它亚区无上述性别差异。另外,雄性大鼠内侧杏仁核及其后背亚区和后腹亚区的细胞密度小于雌性。上述性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表明内侧杏仁核具有性双形性,且此性双形性主要表现在后背亚区。将HRP注入一侧内侧视前区,在同侧内侧杏仁核各亚区内标记细胞的平均数及其占内侧杏仁核内标记细胞总平均数的百分比为:后背亚区为107.4个,占58%;后瓜亚区为42.1个,占21.2%;前背亚区为16.毛个,占8.8%;前腹亚区为13.6个,占6.7%;中背亚区为9.6个,占5.3%。进一步提示后背亚区可能是内侧杏仁核与性功能有关的主要功能部位。  相似文献   

8.
在大白鼠束旁核(PF)和上丘(SC)深部(中、深层)微电泳导入HRP溶液,用逆行标记法证明脊髓灰质全长有脊髓—PF投射和脊髓—SC深部投射。两种投射的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Rexed第Ⅳ、Ⅴ及Ⅰ、Ⅱ层,前角偶有少量标记细胞。脊髓—PF为双侧投射,脊髓—SC深部主要为对侧投射。PF和SC之间有SC—PF单向投射,未见有PF—SC直接投射。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广泛分布,但对相关脑区(核团)内NOS阳性神经元的纤维投射方面的报道较少,且多采取霍乱毒素p亚单位作为逆行追踪剂结合神经型NOS(nNOS)双重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方法^[1]。本实验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黄递酶(NADPH-d)组  相似文献   

10.
用HRP注入孤束核逆行追踪和5-羟色胺(5-HT)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标记法,观察大鼠孤束核内的5-HT能纤维和终末的来源。结果在脑干内见到许多HRP单标、5-HT单标和HRP/5-HT双标细胞,其中HRP/5-HT双标细胞主要分布于脑桥被盖核(26.57%)、脑桥网状核(24.19%)、中缝大核(21.17%),其次为中缝隐核(12.74%)、中缝苍白核(7.78%),少数见于中缝背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脑桥核等处。而在结状神经节内仅见到HRP单标细胞,未见到5-HT单标和HRP/5-HT双标细胞。以上结果表明,大鼠孤束核的5-HT能纤维和终末主要来源于脑桥与延髓的5-HT神经元的投射。本研究提示脑桥与延髓内上述核团的5-HT神经元通过向孤束核的直接投射参与孤束核内脏功能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用雄性Sp:ague-Dawley大鼠14只,分两组。第一组6只,将荧光金(FG)注入杏仁复合体,检查终纹床核群范围内逆行标记细胞的分布。结果发现,只有在FG注射到中央杏仁核(Ce)的动物,卵圆核(Ov)内才出现较多的标记细胞。第二组8只,选FG注入Ce且Ov有较多标记细胞的切片,分别用抗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Anti—CRF)和抗神经降压素(Anti—NT)兔血清孵育,冉用FITC—IgG(羊抗兔)血清温育,结果发现,Ov内的FG标记细胞中,部分亦呈现CRF或NT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提示,Ov内有CRF和NT能神经元投射到Ce。  相似文献   

12.
应用HRP逆轴突追踪法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大鼠中缝核内5-HT能神经元向嗅结节的投射,并对中缝核标记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点进行了详细观察.当一侧嗅结节注射HRP后,在中缝背核(RD),中央上核(CS)规律地出现标记细胞,然后用Hank's方法稳定,继而用Sternberger的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光镜下在RD和CS中观察到HRP、5-HT,5-HT/HRP三种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3.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标记结合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大鼠的展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内GAB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以及其向动眼神经核的投射。结果表明:注射HRP于大鼠动眼神经核内直肌亚核后,在对侧展神经核区以及前庭神经核、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中发现HRP单标记细胞;在前庭神经核内,可见HRP单标记、GABA阳性和HRP/GABA双标记三类神经元,其中HRP/GABA双标记细胞占HRP标记细胞总数的47.1%。结果表明GABA在前庭神经核向动眼神经核的抑制性投射中起一定作用,而在展神经核向动眼神经核投射的核间通路中,可能不是起主要作用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4.
马晓凯  王滨  范凯  付元山 《解剖学报》2007,38(2):139-143
目的 探讨大鼠丘脑前核-海马下托复合体神经元环路的突触结构及谷氨酸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HRP束路追踪结合包埋后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结果 在丘脑前核内,可见HRP顺行标记的海马下托复合体传入轴突终末,终末多为卵圆形,内含圆形透亮突触小泡和数个线粒体.其做为突触前成分与HRP标记的树突或非HRP标记的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在谷氨酸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胶体金颗粒标记胞体、树突、轴突终末等.HRP标记的轴突终末和一些非HRP标记的与突触后成分形成非对称性突触的轴突终末(Gray Ⅰ型)内,胶体金颗粒密度明显大于背景(胞体、树突、Gray Ⅱ型轴突终末等)的胶体金颗粒密度.其平均胶体金颗粒密度为突触后树突的3倍多,为对称性轴突终末(Gray Ⅱ型)的6倍多.在两张邻近的连续切片,γ-氨基丁酸(GABA)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GABA胶体金颗粒浓重标记Gray Ⅱ型轴突终末,背景标记极少;而非对称性轴突终末(Gray Ⅰ型)胶体金颗粒标记极弱.谷氨酸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Gray Ⅱ型轴突终末胶体金颗粒标记极弱.GABA阳性轴突终末与HRP标记的树突形成对称性突触,在同一树突上可见GABA能轴突终末形成的对称性突触和其他轴突终末形成的非对称性突触.结论 丘脑前核内来自海马下托复合体投射神经元的轴突终末是谷氨酸能的;来自海马下托复合体皮质投射神经元轴突终末,在丘脑前核与投射至海马下托皮质的神经元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建立HRP逆行追踪结合抗FOS和抗酪氢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技术,在延髓见到以下七种标记细胞:FOS,HRP,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FOS/HRP/TH三标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延髓中、尾段由孤束核、腹外侧区以及在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共同组成的弧形带状区──“延髓内脏带”。本文结果表明大鼠“延髓内脏带”向杏仁核直接投射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中约有48%对内脏伤害性刺激起反应,提示“延髓内脏带”及其向杏仁核的儿茶酚胺能投射通路参与机体应激反应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金花淑  黄威权  张金山 《解剖学报》1998,29(1):94-97,I017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邻片双标记技术研究了大鼠颌下腺内GnRH及GnRH受体的分布;并对不同的发育阶段大鼠颌下腺内GnRH及其受体进行了原位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雄性成年大鼠颌下腺浆液性腺泡的腺上皮细胞及各级导管上皮细胞既呈GnRH又呈GnRH受体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7.
朱世柱  朱艺  姚江江  孟扬  王纪 《解剖学报》2000,31(3):280-282,I010
目的 研究纤维粘连蛋白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内的表达 ,探讨其分布与功能间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纤维粘连蛋白免疫反应 (- IR)普遍存在于牙髓、前期牙本质和成熟牙本质的牙本质小管与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以成牙本质细胞层 ,牙髓血管与神经周围最为丰富。冠髓和冠部牙本质纤维粘连蛋白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 :0 .49± 0 .33,0 .5 0± 0 .2 9;线密度分别为 :38.44± 2 0 .7,19.34± 18.72 ;体密度分别为 :2 4.5 6± 10 .8,44 .5 2± 2 8.5。 结论 纤维粘连蛋白 - IR不仅见于牙髓与前期牙本质 ,而且也见于成熟牙本质的牙本质小管与成牙质细胞突起 ,它对维持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各结构的正常位置 ,形态和防止炎症扩散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丘脑底核中谷氨酸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病时的变化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计量学技术对用 6-OHDA脑内注射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丘脑底核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计数。结果发现 ,6-OHDA损毁侧丘脑底核中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显著高于非损毁侧 (P<0 .0 1)。本研究结果提示 ,帕金森病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可能导致丘脑底核过度兴奋 ,这很可能是产生帕金森病症状及其病情渐进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全身麻醉下将荧光金水溶液注入一侧终纹床核群卵圆核区域,在同侧中央杏仁核看到大量逆行标记细胞。将此切片分别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神经降压素、甲-脑啡肽和胆囊收缩素抗血清孵育,再用FITC结合的羊抗兔IgG温育,结果在中央杏仁核范围内,看到数量不等的荧光金逆行标记细胞,分别被上述4种神经肽免疫血清标记。本组实验结果表明,中央杏仁核有上述4种肽能神经元投射到终纹床核群的卵圆核区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干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9t C)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的活性变化。方法采用COX的组织化学染色与pre-B9t C的标记物神经激肽1受体(NK1R)纳米金-银加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双标法,进行pre-B9t C特定神经核团尤其是不同亚细胞结构的COX活性检测,并进行COX活性的半定量分析。结果光镜下NK1R免疫反应性(NK1R-ir)产物主要分布于pre-B9t C神经细胞膜,清晰勾勒神经元轮廓,COX组织化学染色呈棕色,弥漫表达于NK1R-ir神经元胞质及突起内。电镜下NK1R-ir金颗粒主要分布于pre-B9t C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膜内表面,胞质内也可见金颗粒标记。pre-B9t C神经元不同亚细胞结构(胞体、轴突终末、树突)线粒体的形状和分布均有不同,在胞体和轴突终末线粒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在树突则以长杆状线粒体多见,胞体线粒体多为管泡状嵴,而板层嵴线粒体以轴突终末和树突多见。轴突终末内线粒体多聚集分布,树突内线粒体多近胞膜散在分布,但在突触部位,线粒体分布密集,且局部膨大接近突触后膜,这与突触的信息传递功能需要大量ATP产生密切相关。COX活性反应产物分布于线粒体嵴上,线粒体嵴电子密度不同表明COX活性不同。轴突终末和树突线粒体COX活性明显高于胞体。结论 pre-B9t C神经元不同亚细胞结构能量代谢不同,其中轴突终末和树突线粒体COX活性明显高于胞体,尤其突触部位线粒体分布密集,且表达高COX活性。将COX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电镜技术相结合,为检测区域性COX活性,尤其是区域内不同亚细胞结构的COX活性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