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56例川崎病惠几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典型川崎病可按诊断标准,不典型的川崎病可依据其他特殊表现进行相应的诊断;全部患儿均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其中加用丙种球蛋白40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14例;治愈40例,好转14例.转院2例.无1例死亡。随访36例,随访时间1—5年,28例患儿〈1年恢复正常,2例好转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儿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也可以根据其他表现作出判断;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显著疗效,能有效的防治冠状动脉损害,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楼方  肖强 《四川医学》2013,34(5):629-63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儿科2004年8月~2012年8月诊治的73例KD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73例KD中典型62例,不典型11例,男38例,女35例,男女比例约为1.09∶1。年龄6个月~11岁,<1岁16例,1~3岁35例,3~5岁13例,>5岁9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10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1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17例。结论<1岁、WBC升高、ESR升高、ALB降低、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KD发病10d内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Tomisaku kawasaki首次报道.KD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可发生于全世界各个种族的儿童,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最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KD的病因仍不明确,诊断缺乏特异性.目前,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并发症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120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儿科2000年8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120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20例KD中典型99例,不典型21例,男83例,女37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7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2例,其中冠脉扩张23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9例.结论 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KD发病10d内用丙种球蛋白效果好,2g/kg单次注射明显优于0.4g·kg-1·d-1连用5d的疗法,WBC升高,ALB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诊治的160例KD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60例KD中典型126例,不典型34例,男1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1岁41例,1~3岁68例,3~5岁21例,>5岁30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6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44例,其中冠脉扩张26例,冠脉瘤13例,巨大冠脉瘤5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40例,5例巨大冠脉瘤患者,1例完全恢复,其余4例未恢复。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发病10 d内用丙球效果好,2g/kg单次注射,明显优于每日0.4 g/kg连用5 d的疗法,WBC升高,ALB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完全川崎病(IKD)和典型川崎病(CK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住院的121例川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KD 90例和IKD 31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KD组比较,IKD组患者发热时间显著延长(t=3.824,P<0.01),双球结膜充血、多形性皮疹及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降低(x~2=14.385、10.841、17.026,P<0.01);2组患者口腔黏膜改变、四肢末梢变化的发生率、WBC、NE%、PLT、CRP、ESR、Hb、Alb、ALT及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冠状动脉损害(CAL)及丙种球蛋白(1VIG)无反应的发生率均较CKD组升高(P<0.01),2组患者冠状动脉瘤及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KD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与CKD患者无明显差异,CAL及IVIG无反应的发生率较CKD高,临床医生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影像学检查,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自1967年由Tomleeku Kawasaki首次报道以来,全球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在我国,目前KD的发病率还不清楚,上海和北京地区的发病率分别为16.8—36.8/10万和26—31/10万。川崎病为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并需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随着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典型的或不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的病例越来越多。1999年1月-2006年6月。  相似文献   

8.
张自宜 《中外医疗》2012,31(12):7-8
目的 探讨KD的临床特征、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109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09例KD中典型78例,不典型31例.平均发病年龄3.3岁.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6岁以下是KD好发年龄段并以男孩居多,不典型KD高,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于不典型病例;典型与不典型KD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小儿多发的急性、自限性、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性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4例川崎病患儿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单剂1g/kg优于400mg/(kg·d)和单剂2g/kg。结论单次应用1g/kg IVIG治疗KD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毕士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712-3713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自我国1976年首次报告以来病例逐年增多,从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我院共收治川崎病36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36例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5个月至9岁,<3岁29例(80%)。临床表现:36例均有发热,21例结膜充血,19例口唇发红及干裂,并杨梅舌,12例有颈部淋巴结肿大,28例出现皮疹,16例发生手足硬性水肿,13例肛周潮红脱皮,27例(87%)卡介苗接种瘢痕出现反应,且均在起病3 d内出现(5例未接种卡介苗,无瘢痕)。6例有咳嗽,19例有腹泻,6例有关节肿痛,全部恢复期出现趾指末…  相似文献   

13.
胡旭东  龚峰 《四川医学》2007,28(6):678-679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36例患儿中1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1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持续发热>5d,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或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川崎病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不完全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3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儿除发热外均有2~3项主要指标。其发生率依次为:唇红、皲裂、杨梅舌(占69.4%),球结膜充血(占63.9%),肛周脱皮、指趾端脱皮(占55.6%),皮疹(占44.4%),颈部淋巴结肿大(占38.9%)。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发病时大多缺少主要症状易被忽视造成误诊,当出现唇红干裂、结膜充血,尤其伴有肛周脱皮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应做出诊断尽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梁颖  郑广力 《吉林医学》2006,27(9):1072-1073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及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法,为尽早正确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40例川崎病住院患儿,分析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以及合并冠状动脉瘤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中男25例,女15例,男女比例1.7:1,平均发病年龄2.8岁。临床表现:40例均有发热,平均热程7~14d,口腔黏膜改变37例(92.5%),淋巴结肿大35例(87.5%),球结膜充血34例(85%),指(趾)端蜕皮32例(80%),皮疹31例(77.5%)。心血管改变情况:冠状动脉受累12例(30%),其中扩张9例,冠状动脉瘤3例。结论: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出现较早,一经确诊,应尽早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防治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且经治疗后,大部分冠状动脉受累者可痊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完全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诊断为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完全型KD患者32例,占29%。与KD相比较,不完全型KD患者年龄更小,诊断延迟,主要临床表现较少,冠脉扩张发生率高(P<0.05)。结论:不完全型KD和典型KD有相似的临床特征,易贻误治疗,加大了冠脉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症,可能是由一种或多种感染诱发的中等动脉急性炎症性血管炎,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于6个月~5岁儿童[1]。KD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症状表现有重叠,如血沉增快、白细胞数目增加等,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故在实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误诊或漏诊而导致贻误治疗。因为KD的发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受损,甚至导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6例KD患儿的相关资料。结果 106例KD中典型85例,不完全KD 2l例,男69例,女37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7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2例,其中冠脉扩张23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9例。结论不完全KD冠脉损害率高,要增强了解不完全KD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导致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因素,针对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后症状仍未减轻的患儿,要及时进行早期检查心脏B超,防止漏诊或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疗,改善预后。方法:分析从2009年1月-2012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不完全型川崎病及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在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5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与5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性别与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发生率如结膜充血、多形性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脱皮、唇干裂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0.01)。两组患儿疾病诊断时距起病的时间分别为(7.8±2.0)和(7.3±2.2)d(P=0.188)。实验室检查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扩张比例在不完全型川崎病组为34.5%,在典型川崎病组为22.0%(P=0.153)。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别(P=0.449)。结论: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主要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在冠脉损害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方面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罗红 《吉林医学》2010,(30):5367-5368
目的:进一步认识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40例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38例发热>5d,1例发热<5d,1例热退正常24h后又发热。1例淋巴结表现为红肿热痛并进行性加重。在川崎病其他5项临床诊断特征中,具有3项者14例(30.5%),具有2项者17例(42.5%),具有1项表现者9例(25%)。初次诊断误诊11例(27.5%)。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完全川崎病早期更易误诊或漏诊,应放宽思路、及时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防止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