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生素D在体内主要与钙、磷代谢相关,作用于骨的生长发育和维护。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质疏松,易引起骨折;骨折后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参与骨折修复,促进骨折愈合。骨折修复过程中会引起体内维生素D发生变化,补充维生素D对促进骨折愈合是否有益,尚有争议。全球范围内维生素D缺乏较为普遍,维生素D缺乏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骨密度,直接减少骨折发生;增加肌肉力量,预防跌倒,间接减少骨折发生。本文就维生素D与骨折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项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的并发症,补充钙和维生素D已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但是有些多中心临床研究并未证实这一观点。因此,我们全面综述了临床进展,并分析了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合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补充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推荐和我国具体情况,提出:①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及锻炼对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确有预防作用;②我国居民的平均钙摄入量低(389mg/d),所有年龄组的人都应该补充钙和维生素D,特别是中老年人;③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础用药是补充钙和维生素D,但需要加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患者钙营养知识、态度现状。方法对68例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患者使用骨质疏松知识问卷中的钙营养知识部分及骨质疏松健康信念量表中的钙摄入益处和摄入障碍进行调查。结果 68例椎体骨折患者钙量表知识平均为(4.13±2.52)分,仅8.82%可以正确回答"成人每天的钙摄入量";健康信念量表中的钙摄入益处平均为(21.33±3.58)分,钙摄入障碍平均为(19.74±4.47)分。68例中66.18%少喝/不喝牛奶或酸奶,57.35%喜好素食,42.65%服用维生素D,66.18%通过药物补钙。结论老年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患者钙营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平衡补钙益处和补钙障碍的态度。富钙食物的摄入、合理补充钙剂等方面亦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钙营养,促进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症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由于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下降,反应性和平衡能力减退,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本文重点分析了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骨密度、肌力、跌倒风险及认知能力的关系。补充维生素D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从而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依降钙素联合钙剂、维生素D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现象的影响。方法观察40位年龄在55~70岁[(62.5±4.5)岁]之间患中度以上骨质疏松的绝经后老年女性(T-2.5),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后,植入8颗椎弓根螺钉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第1组患者术后给予口服钙尔奇D片2片/日(每片含碳酸钙1.5 g及维生素D3125iu)及肌注依降钙素20单位/周,第2组患者给予口服钙尔奇D片2片/日。随访12个月,通过数字化平片、320排螺旋CT及手术取出内固定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松动的发生率。结果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后表明,两组患者的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的概率是不同的,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接受依降钙素及补钙和维生素D治疗组的患者椎弓根螺钉发生松动的概率小于单纯接受补钙及维生素D治疗组。结论降钙素联合补钙和维生素D治疗可以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椎弓根螺钉松动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补钙和维生素D治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低骨密度和脆性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广泛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增加骨折的风险,并且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这类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最普遍的原因,但目前证据表明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相关影响因素。最近的文献已经证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与骨密度之间有相关性。许多研究也报道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维生素D水平低下或不足的高发生率。维生素D水平低下或不足能导致低骨密度,增加脆性骨折的发生。除此之外,炎症也能改变正常骨代谢,导致骨质和结构的改变。本文也讨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性增加为主要表现的骨骼疾病。其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钙和维生素D,骨转换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与解偶联剂四大类。钙和维生素D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药物。二膦酸盐可以用于各种骨质疏松的治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适用于无明显更年期症状、无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降钙素主要适用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伴疼痛明显者。雌激素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能有效降低非椎体骨折率。小剂量甲状旁腺激素可以有效促进骨骼重建,预防骨折发生。锶盐能保持骨形成的同时减少骨吸收,有效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率。  相似文献   

8.
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众多发病因素中,遗传是重要的因素。自1994年澳大利亚Morrison等首先提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后,近年来各国学者对骨质疏松候选基因进行了许多研究,证实了维生素D受体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等候选基因的多态性与骨密度、骨峰值量、骨折风险等相关,证明了基因多态性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病(CKD)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骨折风险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死亡率增加。规范管理CKD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带来的全身矿物质代谢异常是导致CKD患者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临床诊断和评估CKD患者的骨质疏松,建议根据KDIGO指南进行生化指标的评估,定期检测骨密度,使用风险预测工具如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和WHO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进行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预测。骨质疏松重在防范,治疗应个体化,除了基础治疗,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活性维生素D、双膦酸盐、降钙素等,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考虑其在CKD患者中的安全性问题,避免发生高钙血症、血管钙化等临床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骼在骨质疏松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病理性骨折,临床干预强调全程规范管理。管控要点包括:骨骼病变评估和与相关骨病的鉴别诊断;疼痛与急性骨丢失干预;骨折处理;骨折愈合促进;植入物松动预防;再骨折预防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关键点的管控。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并发骨折的治疗新概念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患,本文总结了治疗方面的近期进展和新概念。骨折后由于制动治疗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骨丢失愈发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愈合。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要阻断这一恶性循环,防止或减少骨丢失。尽早进行功能练习和负重活动,常规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两者是同等重要的。牢靠的内固定和假体置换应该是多数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在药物治疗方面,降钙素、激素替代疗法(利维爱等)、双磷酸盐(福善美等)、维生素D2、维生素D3及钙剂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产生广泛作用,维生素D缺乏症(Vitamin D deficiency)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进展、跌倒和骨折;同时,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不一致的维生素D标准和实践方案。鉴于此,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相关专业人员,制定了《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该《指南》分为《简化版》和《标准版》,主要证据来源于2013年英国骨质疏松学会指南、2011年美国健康研究院报告,以及国内文献。该指南适用于成年人骨骼疾病,或有骨病风险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症管理。需说明,该指南不针对儿童期、妊娠期、以及患有严重或终末期慢性肾脏病(4~5期)的人群。指南内容包括中国成年人群维生素D阈值设定、维生素D状况评价、25OHD测量值解释、维生素D缺乏症的详细治疗计划和预防战略等。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个全球性的骨骼健康问题,患病人群广泛且早期症状隐伏,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骨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大,疗效常不令人满意,因此,在积极手术治疗骨折的同时,一定要重视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使用抗骨吸收,以及补充活性维生素D3和钙剂,可以为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各种手术准备较好的骨质基础,同时促进骨愈合,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本文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宣武医院门诊处方韩制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发现钙制剂的用药趋势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指导患科学用药,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宣武医院门诊的部分处方进行分析。发现中老年女性及内科患是目前的主要补钙人群。健骨钙(碳酸钙),钙尔奇-D(碳酸钙/维生素D3)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补钙制剂。补钙制剂首选钙尔奇-D(碳酸钙/维生素D3),可见人们应从35-45岁选择碳酸钙制剂等,如:钙尔奇-D(碳酸钙/维生素D3),持续均衡补钙。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项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和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量丢失在变成一个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然而老年人骨量丢失这个情况很少被人们发觉,因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除了骨矿物含量密度(骨密度)的下降,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因素常与影响姿势稳定性的神经肌肉失调有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围绕充足的矿物营养,包括每日钙和维生素D的供应以及抗骨吸收药物的应用,两者都可以降低骨折发生风险。预防骨折还需要预防跌倒,并减少跌倒产生的冲击力。因此,药物和非药物干预同样重要。本综述也探讨了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的使用,它可以通过使用患者的特定数据来预测特定时间内骨折的风险。当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仍缺乏诊断和治疗,但年龄并不能成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骨折与脂类等营养代谢物质的相关性,并探讨维生素D、血脂等营养代谢物质用于预测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5年间就诊的骨质疏松老年女性及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94例,分为单纯骨质疏松组108例,髋部骨折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尿酸、25羟基维生素D及糖尿病患病率等资料,对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对筛选得出的危险因素进行独立及联合预测概率分析,绘制单独预测及联合预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利用MedCalc 18.5软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并进行两两面积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纳入的因素:股骨颈骨密度T值、股骨转子间骨密度T值、股骨大转子骨密度T值、25羟基维生素D、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等指标构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女性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是骨质疏松女性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保护因素,P值分别为0.001和0.003。以25羟基维生素D、血清总胆固醇分别及联合预测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准确性,计算AUC。25羟基维生素D、血清总胆固醇及联合预测的AUC为0.804、0.734、0.849,25羟基维生素D、血清总胆固醇截断点为23.955 ng/mL,血清总胆固醇截断点为4.950 mmol/L,联合预测截断点对应25羟基维生素D 26.00 ng/mL、血清总胆固醇4.49 mmol/L。组间比较显示,联合预测的AUC大于25羟基维生素D及血清总胆固醇单独预测(P0.05),25羟基维生素D及血清总胆固醇单独预测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预测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具有可行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英国Grant文章的结论和大量科学研究结果相反,可能与背景材料不同有关,我们不予支持。在西安第五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刘忠厚主编已明确指出:我国居民的平均钙摄入量低,仅为389mg,维生素D能帮助钙吸收利用,我国居民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钙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治疗和预防的基础用药。我们编辑部刊登周建烈博士一文,评论Grant的文章,以便对此展开讨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其骨折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骨质疏松及其骨折需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虽然不同研究显示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有所不同,但其骨折风险始终增加。在分子机制研究层面,T2DM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可能与胰岛素生长因子-1、硬骨素、葡萄糖毒性、降钙素、骨钙素、氧化应激等多种代谢因素改变有关,并且在动物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治疗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的药物使用可造成骨代谢改变。在T2DM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监测、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稳定,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预防跌倒以及加强锻练对降低骨折风险和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会导致死亡率、致残率、致畸率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因此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骨质疏松诊治过程的关键内容。骨质疏松性骨折除了与骨密度的下降有关,还与年龄、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父母骨折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不足等危险因素相关。跌倒是骨折发生的重要诱因,因此防跌倒是预防骨折的重要内容。骨密度、FRAX巳经被证实可用于预测骨折风险,而QUS、QCT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也可能用于骨折风险预测,但目前尚未得到肯定。本文试从DXA、FRAX、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定量超声、定量CT、跌倒等方面来阐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的研究进展,其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骨折的高危人群,通过相应干预措施降低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补充钙和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症一直是全球权威学术机构临床指南的基本策略。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对过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健康骨骼益处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而干扰了国际公认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策略,混淆了临床医师的视听。因此,笔者综述近几年来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波兰、日本、韩国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临床指南的观点,重点介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关注的骨重建的主要局部调节剂[受体激活剂核因子kb(RANK)及其配体RANKL和诱饵受体骨保护素(OPG);罗列各国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推荐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联合补充钙和维生素D有利于防治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分析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健康骨骼争议,一般健康人每天服用钙补充剂不应该超过1000 mg。特别是基于亚洲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膳食钙摄入量、血脂水平、身体体重指数(BMI)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参考中国、日本、韩国的补充钙和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指南,提出钙和维生素D补充的方法:每日一次服用碳酸钙和维生素D3补充剂的剂量以元素钙500~600 mg和维生素D3200 IU为宜,比较适合中国成年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症。如果需要补充更多剂量的钙和维生素D,必须分成多次服用。这些信息供我国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