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玉田县医院168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2年内服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服药依从性佳者占24.05%,服药依从性差者占68.75%;在单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药物相关知识、自我保健意识、经济原因、用药监督、病程均影响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偏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又称作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诱发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现临床上将药物作为脑梗死治疗的主要手段,且以他汀类的疗效较为确切。本文现针对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旨在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与用药风险的影响。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与神经功能;比较两组用药期间不良事件风险。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与对照组的5.8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联用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症状消退,调控其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联合用药诱发的不良事件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用药依从情况,探讨其用药合理性,并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38例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用药情况采用问卷方式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用药治疗情况,分析影响用药依从性原因,并给予干预措施。结果本组研究对象治愈及好转292例,占86.4%,好转并出院30例,占8.9%,对照组4例要求出院,死亡4例(2.4%),2例死于合并肺部感染,1例死于合并支气管炎,1例死于并发脑疝。干预组和对照组Baahel指数和ruff-Meyer积分实验结束后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II缶床上需要不断改善医疗各个环节.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工期的用药依从性,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影响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的有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心血管疾病患者88名,分成A、B两组,A组55名依从性较好的患者为治疗组,B组33名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A、B组患者治疗和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经分析,A组患者年龄相比于B组较小,对药物使用知识掌握较多,与医生护士关系较佳,自费支付医药费比例较低,对依从性影响较大。结论对影响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较大的因素加以改善,能够较好增强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李小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22-12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正确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采用他汀类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依从性良好者62例(41.33%),依从性不佳者88例(58.67%),高龄、服药知识掌握差、自费医疗、医患关系是影响服药依从性的重要相关因素(P<0.05)。结论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依从性较差,其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管理和安全性监测、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降低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作用特点及用药须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茂本 《中国基层医药》2002,9(12):1127-1127
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 CoA还原酶 )的抑制剂 ,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及其它一些作用 ,尤其是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显著 ,而不良反应少见 ,并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他汀类药物作用特点、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 ,提出了一些合理用药建议。1 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该类药物能抑制肝脏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 CoA还原酶 ) ,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 ,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的表达 ,因而使细胞LDL受体数目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相关因素,研究药师用药教育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鼓楼医院2016年1-6月住院的128名因脑梗死复发住院的患者,对患者入院前用药类别和用药方法进行调查。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后第3天和出院后1个月,对患者依从性进行随访。结果 入院前仅有36.7%的患者坚持每日服药,并对用药方法掌握明显不足。较低的依从性与患者上次住院期间未接受用药教育有关。药师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后,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升。结论 药师作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一环,进行用药教育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脑梗死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探讨解决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368例,1年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组和依从性差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68例患者中依从性好者1067例(78.00%),依从性差者301例(22.00%)。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医患关系、发病次数、对冠心病及他汀类药物知识的了解、医生随诊、独居、固定陪护人员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对策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复发脑梗死和53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复发组心肌受损率显著增高(p<0.01);女性、房颤、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和中风家族史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0.01);复发组血TC、TG、BS、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血浆粘度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0.01),HDL-C则明显低于初发组(P<0.05);复发组死亡率与初发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复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早期要注意预防心肌损伤.复发性脑梗死的可控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血纤维蛋白原、TC水平、血浆粘度和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升高及HDL-C降低;而高血压病是复发与初发脑梗死患者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复发性脑梗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复发性脑梗死 (RCI)的关系 ,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开辟新的预防和治疗途径。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分为首发性脑梗死组 (FCI组 )43例 ,复发性脑梗死组(RCI组 )37例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 ,并与40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研究。结果 :⑴空腹血浆tHcy 水平RCI组为 (23.96±6.07) μmol/L ,FCI组为 (21.61±4.72) μmol/L ,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⑵FCI组中HHcy14例 ,发生率32.56 % ;RCI组中HHcy17例 ,发生率45.95% ,正常对照组HHcy40例 ,发生率5 %。RCI组HHcy 的检出率显著高于FCI组 ,且2者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⑶空腹血浆tHcy水平与RCI具有显著相关性 ,而与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及饮酒等RCI可能的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提示HHcy 可能是RCI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HHcy与RCI关系密切 ,可能为其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再发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50 mg,po,qn;观察组同时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50 mg,po,qn,阿托伐他汀片10~20 mg,po,q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病死率、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结果: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3%和5.0%(P>0.05);但观察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0%vs 36.7%,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显著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减少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应给予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郭忠  赵晋 《中国药房》2008,19(11):817-819
目的:为临床研究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某院2003~2006年初次发生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统计、分析其用药情况。结果:该院应用频率较高的有脱水药、利尿药、抗血小板聚集药、改善脑血循环药及支持治疗药;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应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抗感染药、降压药、心脏病用药。结论:该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用药种类较多,临床对药物的选择及合理性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有无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组FPG、FINS、HOMA-IR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中存在IR。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方法:选择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各10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观察评价2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d血清hs-CRP浓度和治疗前、治疗后7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依达拉奉组hs-CRP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14d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hs-CRP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急性脑梗塞(ACI)和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C反应蛋白(CRP)等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血管彩色多谱勒检查的方法,研究86例ACI患者和88例非脑梗塞(NS)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与颈动脉B超结果之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可能机制,所有病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有无重新分组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比较重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年龄和CRP可能是CAA形成的最主要危险因子(P<0.001;P=0.04),而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与CAA的关系并不密切。作为CAA重要指标的内-中膜厚度(IMT)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厚。结论CAA的发生机制可能有别于全身其他部位的AS。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人用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呈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动态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的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观察其预后。方法对体检中发现存在SCI人群与对照组比较,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将SCI人群分成两组并与对照组随访3年观察其预后。结果 SCI人群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均高于对照组。接受正规Ⅱ级预防组、非预防组、对照组3年死亡率无差异,发生症状性脑梗死和新发SCI有显著差异。结论影像发现存在SCI,均应查找其危险因素,并接受正规Ⅱ级预防,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