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属性决定了仅仅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应尽早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般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既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又要强调民间的广泛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督方面,应确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以更好地规范和保障政府权力;在法律救济制度方面,应引入公益诉讼制度以有效地保障公民维护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法律属性界定,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困境。通过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来源及界定,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的目的,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法律属性的理论争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应认定为具有公益和私权的混合新型权利。我国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私法统一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绝迹,传承后继乏人.文章阐述了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现状以及抢救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类型化保护、人格化载体保护、物化栽体保护、产业化栽体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适度旅游开发保护等措施.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构建西部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应三思而后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甚为必要且相当重要,但是如何予以保护需要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应三思而后定,即问其现实必要性、思其理论可行性、虑其制度科学性,然后再审慎决策.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一直为各个国家和民族所传承和使用。在经济全球化全面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早已超出本国范围,但是被使用国的权利却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这样的立法现状非常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作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理应加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在将我国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角度入手,论述了在知识产权体系框架下对其进行规定的合理性,通过对我国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保护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复杂的脉络关系往往折射在独特的视觉文化之上。如何发挥与挖掘视觉体系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视觉体系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将视觉形象放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以视觉的观点来审视和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世界人民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认知,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社会时代背景及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普遍面临着环境变迁、生态迷失和传承缺乏的困境;进而从设计创新的视角提出通过物质化、现代化和系统化的途径和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合理的传承方式、生存环境和文化生态,从而使其适应当代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高轩  伍玉娣 《河北学刊》2012,32(5):152-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已形成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由于一直坚守文化生态环境的工具价值这一理念,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性,缺失原生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保护制度。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源流分析,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本质属性及其具体体现,进而提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制度已相当必要.文章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属于公共产品,代表公共利益入手,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的独特优势进行探讨,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葛星  李建 《东岳论丛》2007,28(4):186-188
为加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构建起包括拉网普查、教育传承、行政参与、专家咨询和功能转化在内的完整的保护结构体系,进行立体的、全面地、综合的抢救和保护。这不仅对于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阵地,是社会群众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平台.它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实施者,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渠道.结合公共文化体系这个社会平台的建设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可以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有创新力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现已取得共识,但是在当前的思维框架下,以法律的手段、特别是知识产权法的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调控,以何种方式保护、如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却成为摆在法学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其他学科门类研究形成的多种在先定义和研究对象的自身属性,使得研究对象名称和定义混乱。在法学研究者的面前,诸如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文物、传统文化表达,民间文艺表达,民俗文化等互相交叉衔接的概念是和法学的严谨治学精神相矛盾的。因此,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严谨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的外延,从法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比较,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出建议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由于保护手段的陈旧,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本文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了数字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应用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提出了椎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媒体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更为其赢得广泛的和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留存和扩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借助媒体力量,促成制度规范完善和公民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各类传媒要优势互补,实现传播的立体化.传播过程中应加入创新文化元素和时尚理念,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在立法规范上存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面上的不足,在保护实践上存在过度商业开发、传承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当首先明确非物质文化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进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并构建其相应的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维护。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理论研究薄弱;现代化保护模式欠缺;民众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行政性保护措施虽多,但整体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政法保护的立法缺乏规划性,传承人保护缺乏专门的行政法,行政确认机制缺乏整合性,社会监督体制不尽完善等方面,需要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规范体系,细化传承人保护规定,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确认机制,完善现有确认方式,建立有效的行政奖励和行政帮助制度,构建以程序公正为主旨、以公众参与为途径的社会监督制度等途径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