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β -lactams)是某些真菌 (如产黄青霉 )分泌的用来抵御细菌感染的次生代谢产物 ,它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细胞壁合成和修复的有关酶类 ,来杀灭正在生长分裂的细菌细胞[1] 。自从Fleming192 9年发现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以来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仍被广泛使用。但是 ,随着抗生素的大规模应用 ,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问题已凸现出来。近年来葡萄球菌的抗性机制研究 ,已有大量报导[2~ 3] 。为进一步了解葡萄球菌中调控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的信号传导机制与途径 ,本文就葡萄球菌中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系统的分…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60年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研制以来,一直广泛应用,目前占全球抗生素消耗的50%[1].尤其近些年来对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有抵抗性的新型该类药物也被研制应用,然而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随即相继出现,其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成为对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ESBLs是质粒介导的A类酶,按Bush分类法归于2be酶[2],能有效水解青霉素、窄谱头孢菌素及一些广谱头孢菌素、单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青霉矾、他佐菌素)通常可以抑制产ESBLs菌株的生长[3].  相似文献   

3.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5 000万人携带耐药菌[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万古霉素是唯一治疗这种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近年来也逐渐增加.质粒介导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临床分离率在上升,且对所有的头孢菌素均耐药[2],使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手段[3].为了解吉林省长春市常见致病菌耐药性,我们于2004~2007年对长春市社区常见致病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勇 《泰山卫生》2004,28(4):9-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抗生素,其优点是繁殖期杀菌剂,抗菌谱广,血药浓度高,毒副作用低。缺点为长期应用于临床,多数细菌已对之耐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了β-内酰胺酶水解约物的β-内酰胺环而使之失活。为克服这一耐药性,除研制具有耐酶性能的新抗生素外,还要不断寻找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尤其前两者常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就是一种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但  相似文献   

5.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β-Ls)是大多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本文通过对168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β-Ls情况及耐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更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抗生素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分支。目前,临床上用的最多最广泛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原因是这类药物毒性小,副作用少,静脉点滴后可短期内使血药浓度升高。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均有β-内酰胺环,其作用特点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一、β-内酰胺类化学结构与性质: 1.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分子中的游离羧基具有相当强的酸性,能与无机碱或某些有机碱形成盐,例如临床应用的青霉素钠(锂)盐等。 2.旋光性:青霉素分子中含有三个手性碳原子,头孢菌素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故都有旋光性。  相似文献   

7.
迄今人们一直认为,β-内酰胺酶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导致细菌耐药。于是耐β-内酰胺酶的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便应运而生。但是最近关于细菌对这类抗生素如头孢羟唑(Cefamandole)、头孢甲氧霉素(Cefoxitin)、头孢氨噻肟(Cefotaxime)、羟羧氧头孢菌素(Moxalactam)、头孢噻甲  相似文献   

8.
沈金龙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11):123-126
青霉素类(penicillins)抗生素和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均含有β-内酰胺环,故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antibiotics).  相似文献   

9.
自1961 年在英国由Jevons 首次发现了第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后,MRSA已成为全球医院获得性感染(mospital-acquiredMRSA,HA-MRSA)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MRSA 由于携带了mecA 耐药基因,不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而且对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是现有抗生素难以控制的医院感染菌[2].其致病性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MSSA)相似,所致感染主要为化脓性感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有肺炎、肺脓肿、脓胸、败血症、伤口感染、骨髓炎和肠炎等,但MRSA 对目前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耐药,且其感染多发生于免疫缺陷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手术后患者及老年患者,极易导致感染的流行或暴发,治疗困难,死亡率可高达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下呼吸道合格晨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ESBLs,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并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8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1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80株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杆菌中检出单产ESBLs70株(38.9%),单产AmpC酶22株(12.2%),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即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s)12株(6.7%).除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单产AmpC酶、ESBLs及SSBLs对其他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ESBLs和AmpC酶,临床经验用药可选择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头霉素类抗生素,对重症感染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源性精胺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抗菌效果.方法 收集5株临床MRSA菌株,通过分析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和耐药基因预测,并通过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精胺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用/联用时的抗菌效果.结果 精胺对MRSA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5株菌株有效最小抑菌浓度值均为2 mmol/L.精胺与苯唑西林、头孢西丁联合应用时,5株菌株MIC值均出现大幅度下降,显著提高2种药物抗菌效果.结论 精胺可显著削弱MRSA对传统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抵抗能力,其合理使用有望提高传统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MRSA是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该菌主要由mecA编码产生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2a)降低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对所有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表现为耐药,通常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等抗生素也显示耐药,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快速、准确地检测MRSA是控制其感染和限制其流行的重要步骤[1].基因检测法如核酸杂交法和PCR法由于直接检测耐药基因,被认为是检测MRSA的"金标准"[2].但基因检测法由于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不易在常规实验室应用.我们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法快速检测PBP2a从而判断MRSA,并与PCR扩增mecA基因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价乳胶凝集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的应用,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中比例不断增加,为了控制MRSA感染,我们对2002年1-10月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作同源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本地区产β-内酰胺酶(Blac)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 方法采用酸试剂纸片法检测产Blac的葡萄球菌;采用ESBLs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 结果 326株葡萄球菌检出Blac阳性菌237株,检出率为72%;787株革兰阴性杆菌检出ESBLs阳性菌111株,检出率为14.1%;它们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呈现极高的耐药性. 结论产Blac的葡萄菌及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均具有极高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检测葡萄球菌产Blac酶、革兰阴性杆菌产的状况,并探讨它们的耐药谱,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刘玉玲 《职业与健康》2007,23(4):295-297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研发和大量应用,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9世纪40年代人类开发了第1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细菌产生了一种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它可以水解β-内酰胺环,使青霉素失效。此后,头孢菌素用于对付这类细菌,细菌又产生了头孢菌素酶。80年代后,对酶稳定的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特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等开始应用于临床,细菌又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自1983年德国首次报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以来,ESBLs在全球迅速蔓延,由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因难。  相似文献   

16.
肺炎包括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与医院外获得的肺炎(CAP)的菌类不完全相同。对于HAP在治疗用药时,需要考虑使用能对抗一些较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抗生素,特别是遇到MPSA、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耐药严重的阴沟肠杆菌和沙雷氏菌等,应适时使用新一代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制剂;对于CAP由于多重耐药菌株较少见,应用老一些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往往奏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pbp2B基因突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倍微量稀释法检测23株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扩增pbp2B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根据药敏试验及测序结果,分析pbp2B基因片段突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结果:43.5%(10/23)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其余56.5%(13/23)菌株耐药,其中有两株高度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菌株pbp2B基因片段仅有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且不位于162~206和215~265区域。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低、中水平耐药菌株仅在pbp2B基因片段162~206区域出现氨基酸突变,162~206和215~265区域均有氨基酸突变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结论:本地区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药率。肺炎链球菌pbp2B基因片段162~206区域突变仅引起低、中水平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高度耐药性则与215~265区域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江真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370-2372
目的 研究PCT是否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成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敏感的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9月在某院急诊科经验性地单独接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的成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肺炎严重程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RP、PCT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8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41例(85.2%)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敏感.单因素分析研究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PCT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敏感可能的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CT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敏感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PCT是成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敏感的生物学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肺炎克雷伯菌及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15株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8大类共2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2009年自30份婴幼儿奶粉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5株肠杆菌科细菌,经生化鉴定,其中肺炎克雷伯菌8株(53.3%),阪崎肠杆菌7株(46.7%)。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均敏感。分别有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阪崎肠杆菌几乎对所有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结论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阪崎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其多重耐药性不断的出现对婴幼儿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为人类抵御细菌感染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抗牛素的广泛、大量使用,细菌耐约性问题,尤其是由趟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介导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引起病人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和死亡率上升。因此如何快速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有助于相应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