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活性、抗凝活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采集静脉血,用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α,AT-Ⅲ:α),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对比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缺血性卒中后急性期Fib(4.3±1.6g/L)高于对照组(2.9±1.4g/L),有统计学差异(P<0.01),全血和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T-Ⅲ:α在急性期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Fib升高,血液黏度增加,凝血活性增强及抗凝血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INR、APTT、FIB、OHP、OCP及OFP变化,探讨其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异常的实验诊断意义。方法检测4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T、INR、APTT、FIB、OHP、OCP及OFP,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应用ROC曲线比较OCP、OHP、OFP与FIB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PT、INR、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FIB、OCP与OHP均高于对照组,O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OHP最高(0.985,p<0.01),其次为OCP(0.973,p<0.01)及OFP(0.930,p<0.01),最后为FIB(0.776,p<0.01)。结论 OHP、OCP及OFP可反映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能力增强及纤溶能力降低,其敏感性优于PT、INR、APTT、FIB。  相似文献   

3.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凝血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色法、比浊法检测 116例老年ACI患者的血清雌二醇 (E2 )、睾酮 (Te)、E2 /Te、抗凝血酶 Ⅲ (AT Ⅲ )及纤维蛋白原 (FIB)的含量变化 ,并与 78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ACI组男性患者血清E2 、E2 /Te、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而Te、AT Ⅲ含量较对照组降低 (均P <0 .0 5 ) ;ACI组女性患者血清E2 、Te、AT Ⅲ含量较对照组低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其中以E2 降低更为明显 ,而E2 /Te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不同性别ACI患者存在不同性激素失衡 ,是ACI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测定了56例HCH 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血中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状态的9项相关指标。结果表明,HCH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抗凝血酶消耗性降低,纤溶活性代偿性轻度升高。据此认为抗纤溶药不宜用于治疗HCH。  相似文献   

6.
男性脑梗塞患者性激素和凝血与纤溶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37例男性脑梗塞患者血清睾酮(T),雌二醇(E2),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男性脑梗塞患者E2,E2/T比值,ⅧR:A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1);而T和AT-Ⅲ含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揭示高雌激素血症不仅是男性脑梗塞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且也导致了凝血机制的失调。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纤溶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纤溶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检测65例ICH患者(ICH组)发病<24 h、第3 d及第7 d时外周血小板(PLT)数量、体积(MP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并与53名正常对照者(NC组)比较.结果 与NC组比较,ICH组发病<24 h及第3 d 时PLT数量明显减少,血浆D-D 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第7 d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发病后各时间点MPV明显增大(均P<0.01);发病第3 d、第7 d时血浆Fib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ICH患者急性期存在纤溶活性增高及凝血功能下降的倾向,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蛇毒提纯的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蛋白制剂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陆续用于治疗周围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及其导致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周围血管重建术、股骨颈骨折术后、弥漫性增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0例健康成人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 F:A g)、P-选择素(GM P-140)、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 I-1)的活性,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血浆中vW F:A g、GM P-140、Fg的含量、PA I-1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AT、PS、PC、t-PA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部分重要凝血和抗凝因子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凝固法测定急性脑梗死组、非脑血管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因子Ⅶ和Ⅷ活性、蛋白C活性,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并在三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因子Ⅶ活性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组和正常对照组,脑梗死组凝血因子Ⅷ活性高于其他两组,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脑梗死组的蛋白C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上述所有指标在非脑血管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凝血因子Ⅶ和Ⅷ活性升高以及蛋白C活性下降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性,提示纤维蛋白原等因素可能是脑梗死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是发病率较高、对中老年健康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在其发病过程中存在着高凝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肯定危险因素之一,为探讨高血压患者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测定高血压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和血浆 D-二聚体(D-Dimer)含量,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1.1高血压组60例,男性 38例,女性 22例,年龄 38-81 岁,系我院住院病人,依据目前多采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1]作出高血压病诊断,高血压病史3-40年…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5月3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及实验室检验资料。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出院时进行脑卒中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s scale,MRs)(0分≤MRs≤2分为结局良好组,3分≤MRs≤6分为结局不良组),并对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用四分位数法将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4组,分别为≤2.4g·L-1、2.4~2.72g·L-1、2.72~3.18g·L-1及>3.18g·L-1组。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对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四分位数分组后,第1~4组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4.25%、29.67%、33.00%及37.22%,各组之间的结局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后,以纤维蛋白原水平第1分位数组(≤2.4g·L-1组)为参比组,第3、4分位数组相对于参比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518(1.150~2.004)和1.896(1.442~2.494),均P<0.05。多因素调整后,以纤维蛋白原水平第1分位数组(≤2.4g·L-1组)为参比组,第3、4分位数组相对于参比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459(1.099~1.937)和1.683(1.271~2.230),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独立的与发生结局不良相关联,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不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血管病抗凝血酶Ⅲ及纤溶酶原初步测定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对75例急性脑血管病人,病后1周内血抗凝血酶Ⅲ及纤溶酶原进行了测定。结果:抗凝血酶Ⅲ值,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偏低,但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纤溶酶原值,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下,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固纤溶酶原可以考虑做为缺血性脑血管一项非特性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后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病后4-5天、病后2周血浆纤维蛋白(Fg)、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后2周内Fg持续升高;AT-Ⅲ在发病时及病后4-5天明显降低;D-dimer在病时及病后4-5天明显升高;AT-Ⅲ与D-dimer在发病后2周末均恢复至正常。结论 较高水平的Fg促使脑梗死发生;急性脑梗死后有凝血及继发纤溶活性的增强,抗凝血活性降低,但病后2周末多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GMP - 140与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关系。方法 :采用双克隆抗体二位点酶联免疫测定法对急性脑卒中老年患者 73例进行血浆GMP - 140含量测定。结果 :老年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组血浆GMP - 140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脑梗死组高于脑出血组。结论 :血浆GMP - 140含量在老年急性梗塞和出血两组不同性质的脑卒中病人中与健康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外伤后患者的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一时期健康体检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及GCS和GOS和不同GCS及GOS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指标。结果观察组PT、FIB、FDP和D-二聚体差异显著(P0.05),APTT和TT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GCS和GOS评分患者的PT、FIB、FDP和D-二聚体显著差异(P0.05),APTT和TT无差异(P0.05)。结论患者的PT时间延长,FIB、FDP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T、FIB、FDP和D-二聚体可反映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采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其中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检测对血栓性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纤溶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121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 例) 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71 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200IU 1次/d) 静滴,于治疗前及治疗10 d 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常规治疗与纤溶酶治疗均对神经功能缺失有一定改善,治疗组有效率87.32%,对照组72.0%,2 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与纤溶酶组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纤溶酶组更加显著.结论 纤溶酶有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同时又对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分别为(2.49±1.21)mg/L和(3.76±0.59)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6±0.17)mg/L和(2.17±0.52)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呈高凝状态,纤溶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