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一般动词动作主体与动作对象都比较明确,比如“张三打李四一巴掌”,“李四给张三10元钱”、“张三喝李四一顿酒”,这些话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借”这个词很怪,单说“张三借李四10元钱”,听的人不知道是张三欠李四,还是李四欠张三,弄不明白。非得说“张三借给李四10元钱”,“李四从张三那儿借了10元钱”才能明白。其实,除了吕叔湘先生说的“借”之外,现代汉语中还有几个这类词,比如“租”“赊”。“张三租李四房  相似文献   

2.
2月8日,第5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又称“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英国《名利场》杂志的摄影师蒂姆·赫瑟林顿拍摄的这张照片获得2007年年度照片奖。图片说明词是:“2007年9月16日,一名美军士兵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掩体里休息。”  相似文献   

3.
所谓短册,是指过去日本人用来写和歌或俳句等的一种窄长条厚纸。两年前,我在日本进修时,常听说“短册”这个词,但开始时我不知道短册在出版界为何物。有一天,我与讲谈社的一位部长一起到池袋的一家书店参观,发现陈列在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里都夹有一张细长的厚纸。当我询问那位部长为何所有书里都要夹上一张这样的纸条时,他告诉我说,“这就是短册”。接着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短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5.
英语里的“天堂”一词,来自古希腊的pay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古波斯文pairidaeza,意思就是“豪华的花园”。  相似文献   

6.
逛街的一项“益处”就是可以看到一些自以为前卫叛逆与众不同走在潮流前列而自称“新新人类”的人,逛咖啡屋鲜花店歌舞厅之类浪漫里藏刀的地方更甚──就我而言。 我不知“新新人类”原意为何,大约同“作秀”一样是源于香港的舶来词,在逐渐流传中变了味儿,似乎言行怪一些样子坏一些就成了“新新人类”。 一对头发枯黄服饰怪异的“新新人类”从咖啡屋走出,我早已见怪不怪。头发是不能落伍的,于是“新新人类”们纷纷易黑为黄或棕。枯黄的头发配上一张因各种原因而苍白的脸,乍一看,还以为是哪里来的难民把头发里的营养和水分拧拧吃喝了…  相似文献   

7.
第七类是词义不明,不知所云。现在有人使用起了“流金岁月”一词,不知是何寓意。“流金”二字一般用在“流金铄石”一词里,“流、铄”都用作动词,甚言天气炎势,金石也为之熔销也。然而“流金岁月”又作何解?  相似文献   

8.
“决定性瞬间”一词,是来自十七世纪法国神学上的一则条文。原文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看一个决定性的瞬间”。1951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特·布列松,在出版他的摄影专著《抓取的形象》一书的前言里,引用了法国德·瑞茨红衣主教的这句话。美国出版家狄克·西蒙,在出版布列松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他挑选了“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并以它作为书的标题。现在,在新闻摄影中,“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已经成为大家极为熟悉的,甚至被用滥了的词了。在卡特·布列松的序言里,他并没有给这个词下确切的定义,他  相似文献   

9.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书《中经》系完全依据秘书“中阁”之藏书而撰,故自郑默《中经》后,“中经”亦成为秘书“中阁”之代称。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舆论”的概念出现频率很高,达300多次。他们著作中“舆论”、“社会舆论”、“公众舆沦”的译文,除少量原著中没有对应词、是译者加进去的外,其对应词均是offentliche Meimung(德)或publicopinion(英),直译“公众的意见”与中文“舆论”对应。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的译法是同义反复,前者将offentlich(公开的、公众的)译为“社会的”,亦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用词习惯。他们著作里的“社会的”一词,是gesellschaftlich,如“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社会的”即  相似文献   

12.
章戈浩 《新闻前哨》2010,(11):10-10
文化研究里的两个热门词 Digital是媒体研究里的热门词.diaspora是文化研究里的流行语.两者叠加,自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里的重量级流行语了。Diaspora听起来吓人,其实是“移民”一词的专业术语升级版,翻译得文雅一点。就是离开了家(国)又想着家(国)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13.
世纪末的“误读”世纪末的时候,最大的阅读热点是什么?也许就是世纪末本身了。因此,它也就成了世纪末最大的一个出版热点。在稍微大一些的书店里,你只要在电脑查询中键入“世纪末”一词,电脑便会告诉你,这里有三四十种书名中有“世纪末”一词的书供你在世纪末的时候阅读。不光“世纪末”,要是查询“本世纪”、“二十世纪”、“展望”、“回顾”一类的词,一样会吓你一跳。年初的时候,上海远东出版社出了一套两本的《1999的告白》,这也是为世纪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15.
每 天读报 ,常常看到有些新闻把“差强人意”和“不如人意”两个词用错 ,特别是在在体育新闻中 ,错误概率更高。其实 ,这两个词差别明显 ,不能混淆。“不如人意”属于贬义词 ,含意是“比人们的预期(希望)差得多” ,是一种批评 ,虽然批评时转了一个弯 ,但仍然是婉转而客气的批评。而“差强人意”呢 ,虽然不是褒义词 ,但也不属贬义词 ,虽然不是全部肯定 ,但也不属全盘否定 ,它有“做得还可以”、“没有给人太多太大的失望”等意思。只要弄清两个词的差别 ,就不会在该用“不如人意”的地方用上“差强人意”。不久前 ,上海一张大报在报道第1…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都属于实词的结构助词。在语言文字中它们经常附着在词和词组后面,帮助所附着的词和词组同别的词结合在一起。在口语里“的、地、得”都读轻声。如“祖国伟大的母亲”、“我轻轻地呼喊”、“这首诗写得好”。在句子中,“的”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在一般情况下,它后面的词大都是名词。例如:参观团来到了我们的学校。  相似文献   

17.
岳萍 《新闻导刊》2006,(1):50-50
2006年1月11日.我市两家主流媒体在版面上分别两次使用“三甲”这个词。其中一家媒体的头版导读式标题有“新百家姓出炉李王张仍列三甲”.这条新闻排在第23版。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张、王、李继续位列姓氏三甲”:另一家媒体的头版新闻“请看贵姓排在第几位”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李、王、张位列姓氏前三甲”.  相似文献   

18.
“中”这个词在河南方言里是个核心词,它的使用频率极高,河南人时时刻刻都在用它,犹如“贼”是东北话的标志一样,它显然成为了河南方言的标志。与普通话里的“中”相比,河南方言里“中”意义比较复杂,而且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也非常特殊。本文旨在对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用法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在整理一生中的百多张奖状和荣誉证书时,发现了43年前的一张“聘请书”。由它引出的台胞归乡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京城一张大报上有则消息,标题叫《湖北两厅级干部因受贿党票没了》。我说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正儿八经的报纸上见到“党票”一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