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②方法 对我院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1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前、术后1年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评估矫正角度丢失情况.③结果 146例患者中,11例失访,1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植入螺钉位置不当1例,螺钉折断或松动3例,脑脊液漏1例,腰背部疼痛3例,椎体矫正高度严重丢失7例.④结论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是植入螺钉位置不当、螺钉折断或松动、脑脊液漏、椎体矫正高度丢失等.经椎弓根固定安全路径狭小,术前经过认真阅读分析影像资料,术中透视确认,可以避免二次置钉,并有效地减少内固定失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对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椎体植骨,对侧椎弓根及上下椎体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观察椎体高度及矫正Cobb角有无丢失,以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术前、术后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矫正Cobb角丢失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均采用后路Dick钉或AF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占91.9%,有断钉、松动及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均采用后路Dick钉或AF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占91.9%,有断钉、松动及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秦建中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08-1009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经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06例,其中SF内固定18例,AF内固定31例,GSS-Ⅱ内固定32例,RSS-Ⅱ内固定25例。结果 10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治疗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1个月。发生复位不良2例,螺丝松动3例,取除内固定后椎体高度部分丢失2例;其余99例均复位固定良好,总优良率93.4%。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GSSⅡ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并发症。方法:用GSSⅡ内固定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爆裂骨折、骨折脱位46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2.5°矫正到术后5.2°;伤椎椎体高度比:术前平均为41.3%,术后为95.4%;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脊髓损伤病人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2例出现并发症,1例螺钉断裂,1例伤口感染。结论:采用GSSⅡ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病椎高度,脊柱的生理弧度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33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伤椎及邻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其中15例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18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分别随访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5一36个月,平均10个月,伤椎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有助于伤椎恢复伤前高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减少卧床过久及加重骨质疏松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椎弓根轴形内固定,观察组采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术后观察并随访2组的近期疗效(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椎管占位及椎间盘退变)和远期疗效(矫正丢失情况、脊髓损伤恢复、腰部疼痛情况、侧块和螺钉断裂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和椎管占位均获得矫正(P<0.01),但术后观察组的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1),椎管占位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伤椎椎间盘上下间隙的退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伤椎前缘和Cobb’s角的矫正丢失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脊髓损伤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腰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2例发生侧块和螺钉断裂,4例螺帽松动,而观察组未发生断钉、断棒情况,仅1例发生椎弓根钉松动。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较好,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高锋  王辉  赵超  刘葛城  叶章成 《四川医学》2006,27(9):949-950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采用后路Dick钉、AF钉、GSS系统,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病椎高度明显恢复,骨折愈合良好,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角度平均丢失5°,未见过度撑开、螺钉松动及断裂,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治疗手段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26例胸腰椎骨折,按Denis分型属爆裂性骨折,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行自体骨颗粒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伤椎高度恢复良好且随访期间无伤椎高度丢失,术后及随访期间Cobb’s角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植骨区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式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效果良好,可预防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引起的伤椎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治疗胸腰椎椎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9月,对1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行胸腰椎前路椎体切除、复合人工椎体植入、前路钉板内固定术。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32~68岁,平均50岁。T112例;T122例;L15例;L25例。病理学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血管瘤5例,骨巨细胞瘤2例,转移瘤3例。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复合人工椎体植骨融合率85.7%,无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所有病例存活至今。结论彻底切除胸腰椎肿瘤,通过椎体间人工椎植入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满意。复合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融合率高,牢固可靠,是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长春市郊区出土的干燥成人腰椎共100例(男70、女30),计500个腰椎进行了测量研究。主要测量了腰椎体上、中、下横径;腰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孔横径、矢状径;椎骨下切迹前、后径等。同时将本文数据与国外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腰骶椎创伤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案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65例重度腰骶椎创伤性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特点、手术治疗方案及术后恢复的效果。其中,46例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15例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及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患者单纯行前路减压、固定和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前后脱位均得以纠正,1例侧方脱位未完全纠正。65例骨折椎体高度和形态恢复良好,椎体高度平均恢复19mm(15~25mm),Cobb角均纠正,除7例脊髓圆锥完全性损伤者外,其余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于严重的腰骶椎创伤性脱位患者应根据椎体骨折和后部附件损伤的程度以及椎管受压迫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用自行设计的经后路椎体横断截骨矫正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后路正中切口 ,咬除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横突 ,切除一侧椎弓根。凿除骨折椎后凸部分椎体 ,直视下从椎体腰部横行切断 ,用RF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 ,临床应用 2 0例。结果 :术后椎体畸形完全矫正 ,脊神经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该手术难度不大 ,损伤小 ,椎体、脊柱畸形矫正满意 ,脊柱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不受到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65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病人分为3组,其中19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A组),32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B组),14例采用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C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及矢状面Cobb角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术后1 a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和C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 a伤椎前缘压缩比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与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和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的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关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且现有的调查存在数据较少、资料欠完善等不足。因此急需大数据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调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6-12-31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住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 08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339例)、60~69岁组(1 850例)、70~79岁组(1 421例)、80~89岁组(441例)、≥90岁组(3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3 911例)和保守治疗组(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治疗情况等资料,测定骨密度T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 男性以70~79岁高发,女性以60~69岁高发,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60岁组男女比例最大;平均骨密度T值为(-3.2±1.2)SD,骨密度<-3.5 SD者945例(23.14%)。3 751例患者伴至少1种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心血管疾病3 278例(80.28%)、糖尿病645例(15.80%)、脑卒中后遗症529例(12.96%)。高能量损伤245例(6.00%),低能量损伤3 838例(94.00%),低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共4 953个椎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节段大致呈单峰分布,L1所占比例最高为29.09%(1 441/4 953);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7.06%(3 817/4 953);腰椎骨折所占比例为53.46%(2 648/4 953),高于胸椎骨折的46.54%(2 305/4 953)。手术患者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共7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微创手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T值大于保守治疗组,VAS、ODI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卧床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原因主要为低能量损伤,骨折部位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且腰椎多于胸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 ]利用AF椎弓根钉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结果 ]受损椎体中柱高度恢复最大者为 98% ,最小者为 93% .椎管正中前后径恢复最大者为83% ,最小者为 70 % .[结论 ]与RF椎弓根钉相比较 ,AF椎弓根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有效、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联合和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47例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5例接受前后路联合前路伤椎次全切、后路复位内周钉融合术,B组22例接受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减压和固定手术.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随后每年1次随访(36 ~ 68个月).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肺功能;分别记录每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评估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最终获得坚固融合,神经症状改善显著.B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l周肺功能明显优于A组,分别为(677.4±178.2)ml比(902.4±156.9) ml;(155.1 ±29.7)min比(194.2±35.7) min;肺功能分别为(2.8±0.4)分比(2.3±0.5)分和(2.7±0.3)分比(2.2±0.3)分及(84.2±9.8)分比(74.8±10.5)分,P<0.05.ASIA运动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两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组平均改善约1.4级,B组约1.41级;末次随访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联合人路、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以及内固定均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但后路手术具备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肺功能影响不大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采取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不同原因所致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共10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伴骨折所致后凸2例,均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8例,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6个月,矫正角30°~42°,平均35°.所有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病例截骨融合率100%,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在2年后不全恢复.结论 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是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矫正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方法 采用脊柱活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脊柱在直立位、前屈位和后伸位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椎弓根以及椎体后上方与椎弓根相邻部分为应力集中区域。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与脊柱的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