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门区横断面CT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正常肺门断层解剖及CT表现。方法:结合20例胸部边疆横断层标本,研究56例肺门区的CT表现。结果:右侧:右上肺静脉法支位于尖段支气管和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肺门外侧为右上肺静脉后支,后方为后段支气管和同名动脉分支。左侧: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或组成肺门外侧。以上观察与CT表现一致。85.7%(48例)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14.3%(8例)位于肺门外侧。85%(17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二者的夹角内,15%(3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CT上,92.9%(52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内,7.1%(4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结论:右肺门上、中区的形态与上肺静脉尖支和后支的位置和汇入上肺静脉方式有关。左肺门上区的形态与肺动脉和上肺静脉之间的关系有关;左肺门中区的形态则取决于左肺动脉舌支的发支情况。双肺门下区的形态取决于下叶肺动脉的分支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6例(12耳)新生儿耳部进行解剖,对茎乳孔的位置,鼓窦大小及位置,面神经垂直段进向及毗邻进行测量,并对其解剖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李希平  夏寅  韩德民 《解剖学报》2013,44(4):514-518
目的 制作颞骨火棉胶冠状位断层连续薄层切片,获取数字化图片库。方法 用2例尸头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后制作断层标本火棉胶包埋后,用大型轮式切片机沿冠状位切片,厚度100μm,每片均摄影并保存于计算机。选取代表性层面的胶片进行HE染色。将断层照片与HE染色照
片和CT片进行对照观察,对代表性层面结构特点进行描述。结果 共获取侧颅底数字化连续冠状位薄层断面标本数据集 2套。断层图像分辨率1920×2560像素,结构毗邻关系显示清晰。与HE照片和CT片进行对照观察,可以更清楚地定位断层结构。结论 火棉胶包埋技术是制作颞骨大切
片,获取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图片数据集的理想方法。冠状位对听小骨、Prussak‘s间隙、颈静脉窝、耳蜗与中颅窝的关系,颈内动脉升段及膝部、面神经垂直段、内听道与中颅窝的关系等显示较佳。  相似文献   

4.
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20个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上,对40侧颞骨岩部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间有恒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标志定位内剖结构,并提出了颞骨岩部水平段颈内动脉和耳蜗定位第三角,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以延长其可利用长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将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以延长面神经颅外段(总干)可利用长度,解决颌面部外科手术中面神经总干长度不足问题。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4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后颅外段延长的可利用长度。结果:①仅作乳突段向外耳道后壁及向颞骨浅面改道,可延长面神经总干长(7.1±0.3)mm。②鼓室段及乳突段联合向外耳道后壁及向颞骨浅面改道,可延长面神经总干长(13.4±0.6)mm,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面神经鼓室段及乳突段联合向外耳道后壁及颞骨浅面改道,能有效延长面神经总干长度,是解决颌面部外科手术中面神经长度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一个罕见的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 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一个听力障碍合并前庭导水管扩大的耳聋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 用Sanger测序法对侯选变异进行验证, 并对先证者父母和弟弟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2个与常染色体隐性耳聋4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的FOXI1基因c.748dupG(p.Asp250Glyfs*30Asn)(致病, PVS1+PM2+PP4, 尚未见报道)杂合变异和c.879C>A(p.Ser293Arg)(疑似致病, PM2+PM3+PP1+PP4, 首次报道)杂合变异, 先证者父母听力正常, 分别为FOXI1基因c.748dupG杂合变异和c.879C>A杂合变异携带者。先证者弟弟听力正常, 携带FOXI1基因c.748dupG杂合变异。结论该家系为一个罕见的FOXI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耳聋4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 FOXI1基因c.748dupG和c.879C>A为新发现的变异, 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 可以根据上述发现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海马结构及其毗邻区域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材料方法:利用34例成人头颅标本,平行于眦耳线制作为连续水平断片;应用断面解剖学方法对海马结构、杏仁体、颞枕叶进行观测。结果:海马结构、杏仁体的显示水平分别在眦耳线以上24~42mm与18~30mm水平之间,海马结构、杏仁体、颞枕叶之横径、矢径都不存在侧差与性差。结论: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非常重要,海马结构、杏仁体是否存在侧差与性差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为经颞骨前岩部(petrous bone,PB)的颅底手术入路中,判断耳蜗位置和岩尖切除范围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观测岩内面神经(facial nerve,FN)、耳蜗、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等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耳蜗位于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GG)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提出以棘孔和GG连线的中点、GG、内耳门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门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结论 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切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从前向后切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切除不要超过为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9.
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模拟临床经乳突入路的方法,分层解剖20个成人湿性头颅标本(40侧颞骨),显露并观测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面神经垂直段的长度为(17.39±1.78)mm、直径为(2.13±0.13)mm,面神经垂直段与水平段的夹角(向前)为(115.5±6.89)°,面神经垂直段近端至外半规管隆突距离为(2.86±0.31)mm,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发出点至茎乳孔距离为(5.99±0.74)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索神经的夹角(向上)为(38.6±1.99)°,锥隆起尖到面神经垂直段垂直距离为(2.05±0.65)mm,后半规管至面神经垂直段最短距离为(2.89±0.36)mm。有5%(2/40侧)的面神经垂直段的近端位于外半规管隆突外侧。结论:外半规管、鼓索神经、茎乳孔、锥隆起、后半规管是手术中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熟悉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与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利于面神经垂直段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影像诊断肝尾状叶病变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横断层标本和30例成人腹部CT图像,各选取肝尾状叶所在的4个连续横断面,观测尾状叶与脊柱的对应高度、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有关径值。结果:尾状叶在T10~L1脊柱高度均可100%显示;静脉韧带裂和下腔静脉分别居尾状叶的前、后方,可作为各层面识别尾状叶的标志结构;尾状叶的横断面形态,头侧层面以钩形多见,尾侧层面以舌形为主,断面标本和CT图像中分别有23.33%(7/30)和16.67%(5/30)乳头突与肝分离。结论:通过对肝尾状叶断面标本及其CT测量值的对比,显示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第一肝门层面肝尾状叶与肝右叶的最大横径之间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苤,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最苤者仅为0.6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成像窦汇区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窦汇区解剖形态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及头颈部CTA,回顾性三维重建100例窦汇区血管影像,每一病例分别使用常规CTA的容积再现(VR)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观察窦汇区解剖分型、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枕窦的显示以及横窦引流优势。结果:窦汇区CTA解剖形态分为3型:简单型占20%(20例),双分支型占37%(37例),偏侧型占43%(43例);其中偏侧型依据上矢状窦和直窦的不同偏侧方向又分为三个亚型。枕窦显示率为2%,缺如占绝大多数。总体上,窦汇区是以右侧横窦引流优势为主要形式。左右横窦之间吻合形式以间接相连多见。结论:窦汇区正常解剖变异较为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下位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断层解剖与CT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为临床腰椎弓根内固定术的开展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与CT资料.方法在5 0例(标本24,CT 26)经L4、L5椎弓根层面上,观察确定进针点,并测量椎弓根厚度、进针角度和从进针点经椎弓根中心至椎体前缘的距离等数据.结果L4 、L5椎弓根厚度、进针角度、从进针点经椎弓根中心至椎体前缘的距离,平均分别为11.55、15.25mm;16.01°、18. 55°;53.69、50.85 mm.固定针直径、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分别为6.50~7.50、7.50 ~8.50 mm;14.00°~20.00°、17.00~23.00°和32.50~39.00、29.25~35.75 mm.结论在L4、L5椎弓根层面上,以上关节突基部外侧缘为进针点较佳 .  相似文献   

15.
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与轴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对照,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螺旋扫描模式取代轴扫描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6岁。分别接受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模式扫描,轴扫描参数:140kV、170mA用于颅底部;120kV、150mA用于颅脑部,每周2s。螺旋扫描参数:120kV,150mA,每周0.6s。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2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的颅底、脑灰-白质层面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测量评估。结果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描模式可有效去除颅底部伪影,并能减少扫描时间和扫描剂量(轴扫描模式与螺旋扫描模式对比,CTDI 55.43 mGy/37.80 mGy;DLP 662.10 mGy.cm/498.28 mGy.cm;扫描时间12.0 s/7.2 s)(P<0.001)。结论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并可取代轴扫描模式。同时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还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并可进行影像的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有利于提高微小病灶正确诊断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正常人腰椎椎体解剖结构的QCT研究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采用一系列CT技术对正常人第一腰椎体结构进行研究。根据皮骨的厚度和骨质特点可分为三个区,松质骨具有高度的不均匀性,三维重建提示皮质骨呈薄壳样结构,松质骨呈三维“工”的相对致密结构,支撑于终板间。作者认为:①皮质骨的薄壳结构具有承重和分散应力的作用;②松质骨的三维“工”结构有利于均匀承载来自终板的压应力;③椎体中部位于向心性凹陷的皮质骨和轴心致密皮质骨间的横行骨小梁对椎体轴向承重具有动力性强化作用;④皮质骨形成的封闭腔室可加强多孔材料的硬化效应。尚分析了椎体结构的薄弱点,提出椎体破坏的结构根据。具有无创、三维和定量特点的CT是椎体结构研究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7.
CT血管成像乳突导静脉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乳突孔及乳突导静脉管进行形态观察及定位,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回顾性重建67例采用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乳突孔影像,测量乳突孔位置及观察乳突导静脉管走行。 结果 乳突孔数量及位置变异较大,乳突导静脉管走行多样,其外口明显多于内口,乳突导静脉管外口主要位于星点与乳突尖连线的后方1.5 cm范围内,且位于星点侧靠近中点1.5 cm范围内,内口大部分位于星点到乳突尖连线前上方1 cm范围内,并且主要集中在星点与乳突尖中线两侧1 cm范围内,上述区域即为乳突导静脉管走行区域。 结论 乳突孔、乳突导静脉管及走行其中的导静脉正常解剖变异复杂,CT三维成像能够对其很好评价。  相似文献   

18.
右肺下叶段支气管CT显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给CT对右肺下叶作斜位扫描提供倾斜角度及对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以30例标本制成支气管树和13例CT影像观测叶、段支气管内径、段支气管与叶支气管的夹角。结果:叶支气管内径5.0±0.2mm。相邻底段支气管内径无显著差别。BⅥ、BⅦ、BⅧ、BⅨ和BⅩ的夹角分别为88.1°±1.7°、18.2°±3.5°、20.2°±2.8°、15.8°±2.6°和16.7°±3.6°。结论:叶段支气管内径、管壁厚度可为CT诊断增加一个以数据为依据确定管腔狭窄或管壁增厚的方法以提高中心型肺癌的正确诊断率,依段支气管的倾斜角度将CT机架和体位作相应的倾斜和偏移使扫描层面与段支气管垂直可提高其CT显示率。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radiologic anatomy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SMV) and to evaluate branching patterns of the first jejunal trunk on axial CT images and multi-detector row CT (MDCT) venography in adults. Two hundred and twenty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bdominal CT examination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ppearance of the SMV, branching patterns of the first jejunal trunk, and drainage site of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IMV) were assessed on axial CT images and MDCT venography. The SMV and first jejunal trunk were identified in all patients. A single trunk of the SMV was present in 95% (210/220) and absent in 5% (10/220). First jejunal trunk crossed dorsal to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 towards the left abdomen in 64% (141/220) and first jejunal trunk crossed ventral to the SMA in 19% (41/220). First jejunal trunk crossed dorsal to the SMA and abruptly turned towards the right abdomen in 17% (38/220). Among these 38 patients, biliary-enteric bypass surgery (n = 9) and large hematoma in left abdomen (n = 1) were present. The IMV was identified in 213 patients and was observed to drain into splenic vein in 112 patients (53%), SMV in 67 (31%), splenoportal confluence in 26 (12%), and first jejunal trunk in 8 (4%). In conclusion, the first jejunal trunk, abruptly turning toward the right abdomen, may be an anatomic variant or indirect finding of biliary-enteric anastomosis. The IMV may drain into the first jejunal trunk as well as splenic vein, splenoportal confluence, and SM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