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华燕  谢薇  杨培  郭相锐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467-2470
目的:探讨儿童性早熟的年龄、病因及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7年4月~2010年5月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92例(男5例,女187例)性早熟儿童的年龄、临床特征、病因、实验室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性早熟中以女性为主,占97.4%,年龄以8月~1岁占2.08%,~3岁占28.12%,~9岁7月占69.79%。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乳房增大占92.9%,其次为乳房色素沉着占65.5%,外阴分泌物增多占12.3%,阴毛早现占4.3%和阴蒂(阴茎)、睾丸增大占4.6%,阴道出血占0.01%。病因:促性腺素依赖性性早熟(CPP)占26.4%,同性性早熟中女性除垂体肿瘤2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例、Williams综合征1例外,余均为特发性性早熟,男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例。非促性腺素依赖性性早熟(GIPP)占73.6%。女性均表现为同性性早熟,男性则因外源性摄入雌激素(避孕药)表现为异性性早熟3例。<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达28.12%,除1例CAH及1例垂体肿瘤外,均为GIPP,发病人群以农村儿童多见占87%,尤以留守儿童为主,以酸奶饮料代替牛奶,不加节制的喝饮料和吃油炸小零食以及误服避孕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儿童性早熟病因复杂,须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特别关注农村婴幼儿饮食安全,提高家长认知能力,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镇江市区4~10岁儿童性早熟发育现状及其诱发引起性早熟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防治儿童性早熟发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对镇江市区9个街道共3 442名4~10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确诊性早熟发育儿童42例,其中女童35例,男童7例,检出率为1.22%,女童性早熟检出率是男童的5倍,且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肥胖和超重儿童性早熟检出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常服用保健滋补品、儿童饮料和人工饲养水产及动物肉类的儿童性早熟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性早熟发育的检出率较高,与日常饮食习惯及体重变化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儿童性早熟发育的预防保健。  相似文献   

3.
警惕儿童性早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据近两年的门诊量统计,大约比10年前增加了三四倍。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率约为1%,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约为3%。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性征出现的年龄早于正常人群的平均年龄两个标准差即为性早熟。性早熟有真性和假性之分,两者治疗及预后均不同。真性性早熟是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提前激活所致。假性性早熟可能与长期服用含有性激素的保健品和一些食品有关。据国内调查,5~9岁儿童性早熟发生率为1%~3%,且大多属于假性性早熟,女性多于男性。近几年,性早熟的女童有逐渐增多的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东省中山市城区儿童性早熟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性早熟的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对中山市符合条件的73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由3名专科医师进行质量控制,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描述中山市儿童性早熟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中山市儿童性早熟发生率为1.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量服用营养滋补品、使用成人化妆品和很少运动是女童发生性早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山市性早熟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根据目前的国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做到合理膳食,避免大量服用营养滋补品,正确对待市面上的成人化妆品,劳逸结合,鼓励儿童多参加运动。  相似文献   

6.
杨勤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86-4288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儿童性早熟的可行性。方法:对120例儿童性早熟病例的临床分类、骨龄、致病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儿童性早熟病例中,中枢性性早熟(CPP)43例,占35.8%,外周性性早熟(PPP)77例,占64.2%。CPP患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呈阳性,骨龄比生理年龄升高至少大于1年;PPP患儿GnRH激发试验呈阴性,骨龄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饮食情况调查显示,PPP组患儿中经常食用饮料、肉禽、水产及补品的比例明显高于CPP组。抗早熟一号合剂治疗后,患儿症状改善,乳房缩小,子宫卵巢体积缩小,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骨龄复查发现25例与年龄同步增长或低于年龄增加速度,有效率达58.1%;给予抗早熟二号合剂治疗后显效69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100.0%,治疗后T、E2均恢复正常。结论:中医药能有效治疗儿童性早熟。儿童性早熟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比较复杂,常需综合分析。部分PPP儿童可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转变为CPP,应引起重视。食品性激素的污染问题,应引起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性早熟诊断中性激素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从而为儿童性早熟的诊治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儿童性早熟患者40例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的100例门诊无性早熟临床症状和体征儿童设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两组儿童的临床资料,并给以所有患儿进行性激素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有7名患儿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激生成素水平升高,包括6例男童和1例女童,占总数的17.5%,其中有4名患儿合并有同性性激素升高;通过分析血清单项发现,有3名患儿垂体催乳素水平升高,包括1例男童和2例女童,占总数的7.5%;另外30名患儿血清6项检测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有15名患儿6项性激素检测未出现升高。结论在儿童性早熟诊断中通过应用6项性激素检测能准确的判定真假性性早熟,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儿童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以前呈现第二性征的现象。儿童性早熟可导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损害,亦对成人时期的健康产生影响。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现有研究提示,饮食与儿童性早熟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肉类、含糖饮料、保健品可能是儿童性早熟饮食的危险因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能是保护因素,而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与儿童性早熟的关系尚有争议。本文就饮食与儿童性早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时尚育儿》2012,(12):93
性早熟事件频发,而大部分家长第一意识就是归因于奶粉,而性早熟与奶粉有何联系呢?为此羊羊100营养师为各位妈妈详细介绍下儿童性早熟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选择安全健康的婴幼儿奶粉。性早熟是指任何一个性征出现的年龄比正常人群的平均年龄要早2个标准差。目前一般认为,女孩在8岁前第二性征发育或9岁前月经来潮,男孩在9岁前开始性发育,可诊断为性早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状况,为提高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9月采用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门诊及住院部194例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状况。结果 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低下的检出率为27.8%,其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两个分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其母亲的学历水平低、父母教育不一致性及非独生子女与性早熟儿童自我概念下降密切相关。结论 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较低,需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应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高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性早熟女童血清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水平变化研究,探讨DBP、DEHP与性早熟女童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110例性早熟女童和100例正常儿童血清中DBP和DEHP的含量,同时运用B型超声仪测定性早熟女童与正常儿童的子宫与卵巢体积,然后做性早熟女童血清中DBP和DEHP含量水平与子宫、卵巢体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7.3%和22.7%的性早熟女童血清中分别检测出DBP和DEHP,而正常儿童仅4%和3%分别检测出DBP和DEHP。从血清中DBP和DEHP的含量构成比来看,性早熟女童血清中DBP和DEHP的含量构成比均高于正常儿童;性早熟女童子宫、卵巢体积均大于正常儿童子宫、卵巢体积(P<0.05,P<0.05);性早熟女童血清中DBP与子宫呈正相关(r=0.456,P<0.05),与卵巢也呈正相关(r=0.378,P<0.01),性早熟女童血清中DEHP与子宫呈正相关(r=0.382,P<0.05,),与卵巢呈正相关(r=0.689,P<0.01)。结论性早熟女童受DBP和DEHP污染的程度均比正常儿童严重得多,而且DBP和DEHP对子宫、卵巢的体积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性早熟儿童家庭社会行为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性早熟的主要家庭社会行为因素,为儿童性早熟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例性早熟患儿和120例非性早熟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父母经常学习或咨询育儿知识、家长溺爱、常多吃动物性食物、常食营养滋补品、课外体育运动时间、家庭关系等因素在两组儿童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母经常学习或咨询育儿知识、常多吃动物性食物、常食营养滋补品、曾连续用过成人化学用品、课外体育运动时间、家庭关系等因素与儿童性早熟有相关性(P<0.05)。结论:常多吃动物性食物、常食营养滋补品、接触成人化学用品、课外体育运动时间少、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在儿童性早熟发病中起重要促进作用,父母经常学习或咨询育儿知识是儿童性早熟的保护性因素;加强幼儿父母的育儿知识教育、改善家庭关系、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日常行为及适度体育锻炼有利于降低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儿童卵巢囊肿与性早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卵巢囊肿与性早熟的关系。方法分析新华医院1994~2004 10年来2~12岁20例儿童卵巢囊肿合并性早熟。其中手术的病人12例,内科保守治疗8例。结果12例手术病人中有5例伴假性早熟表现,内科保守病人中8例均有假性早熟的表现。1例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囊肿消失1年后转为真性早熟。1例2年后复发再次出现囊肿。结论卵巢囊肿可诱发儿童假性早熟。个别病例可能转为真性早熟。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特别是原发性甲低未经治疗易合并卵巢囊肿及性早熟。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病情,使囊肿消退。  相似文献   

14.
王荻兰  杨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156-4159
<正>近年来内分泌干扰物引起儿童性早熟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报道显示内分泌干扰物也可引起婴幼儿性早熟。婴幼儿性早熟多以单纯乳房早发育为主,单纯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PT)是指女童在8岁之前出现乳房发育而无其他性成熟的  相似文献   

15.
女童性早熟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女性儿童性早熟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13例女性儿童性早熟病例的临床分类、骨龄、致病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女性儿童性早熟病例中,中枢性性早熟(CPP)43例(38.1%),外周性性早熟(PPP)70例(61.9%)。CPP患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呈阳性,骨龄比生理年龄明显升高至少1年以上;PPP患儿GnRH激发试验呈阴性,骨龄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饮食情况调查显示,PPP组患儿中,经常食用饮料、肉禽、水产及补品的比例明显高于CPP组。结论 女童性早熟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比较复杂,常需综合分析。部分PPP女童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转变为CPP,应引起高度重视,食品性激素污染,尤其值得食品生产监督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性早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早熟(sexual precocity)是因性发育年龄显著早于正常阈值,导致性器官、第二性征提前发育的一类现象总称;文献曾有5岁女童怀孕、6岁男童夜间遗精的报道.近年来,伴随我国儿童迅猛的生长长期趋势,性早熟发生率呈上升之势,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防治性早熟成为临床儿科、儿童保健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儿童卵巢囊肿与性早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卵巢囊肿与性早熟的关系.方法分析新华医院1994~2004 10年来2~12岁20例儿童卵巢囊肿合并性早熟.其中手术的病人12例,内科保守治疗8例.结果12例手术病人中有5例伴假性早熟表现,内科保守病人中8例均有假性早熟的表现.1例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囊肿消失1年后转为真性早熟.1例2年后复发再次出现囊肿.结论卵巢囊肿可诱发儿童假性早熟.个别病例可能转为真性早熟.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特别是原发性甲低未经治疗易合并卵巢囊肿及性早熟.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病情,使囊肿消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简化LH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实验在儿童性早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性早熟病例12例进行传统LHRH刺激试验(五点位法),并于静脉应用LHRH药物40 min时取静脉血,测定0、30、40、60、90、120 min 6个点位的LH、FSH值,分别比较确定0、40 min两个点位(简称两点位法)的LH峰值及LH/FSH比值;0、30、60、90 min 4个点位(简称四点位法)的LH峰值及LH/FSH比值;0、30、60、90、120 min 5个点位(简称五点位法)的LH峰值及LH/FSH比值。每例患者均分别以上述3种不同点位法得到的LH峰值及LH/FSH比值判断性早熟的类型,并分别将两点位法与五点位法、四点位法与五点位法LHRH刺激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两点位法与五点位法判断的性早熟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P>0.05);以四点位法与五点位法判断的性早熟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简化LHRH刺激实验在儿童性早熟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年幼儿童性早熟的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玉  黄慧  杨利  谢理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0):4713-4716
目的:探讨性早熟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儿童卫生保健、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性早熟及南昌地区4所小学诊断为性早熟儿童共600人,对其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等多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关系是否和睦、母亲初潮年龄、居住区域、家庭中使用塑料制品、喜爱看言情类电视剧、小说等、服用营养滋补品、喜食动物性食品或高蛋白饮食、经常食用洋快餐、经常食用饮料等含防腐剂、色素食品等因素与儿童性早熟有相关性(P<0.1)。结论:改善家庭关系,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利于降低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现在,到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性早熟患者越来越多。据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儿童性早熟发病率达1%,已仅次于肥胖症,占小儿内分泌疾病的第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