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松尾芭蕉为例,通过探讨古典俳句研究的三个新维度,即心理学维度、“大数据”维度以及“环保旅行”维度,挖掘蕉风俳句的多维度内涵和时代价值,希冀为俳句的审美、创作和价值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俳句的审美是内容与形式并重,我国读者往往按照对诗词歌赋理解的方式来审读俳句,这容易产生误解。看似单纯表现季节的季语其实在俳句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只有明确其在俳句文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理解季感是俳句的生命。因为俳句是最短的诗,季语在俳句里是作者的情绪意象,具有联想丰富内涵,通过暗示、象征、比喻等手段扩大深度的作用,这体现出日本的风土性和民族性。只要通过季题追求诗的美学感受,俳句就不可能离开季题而生存。深层次地理解俳句中的季语内涵及其审美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俳句这个日本特殊的诗体以及日本的国民性、民族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论述了创作主体内在创作个性、客观外在时代风尚和文体选择.作为风格形成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文本因素,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转换.形成丰富的风格类型。其张扬个体。扎根现实。关注文本辞采功能,强调创作个性和风格形成的复杂性.是刘勰风格形成论的超越性所在.对后世风格理论具有“开源导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时装模特儿对服饰的再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装模特儿对服饰的再度创作,是说服饰通过模特儿的穿着和展示,使其“活”起来,成为一种最佳着装状态。这是服原有特征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模特儿顺应服饰特征,将其更加整体化和形象化。本语从时装模特儿表演能赋予服饰“生命”、强化服饰风格、揭示服饰主题三方面,阐述了时装模特儿服饰的再度创作。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时代大量存在着“看客”他们是鲁迅创作的起因和恒久主题。作家以冷峻的观照,对“看客”的心态做了其实记录:消解猛士,仁人牺牲的意义,吞噬弱小作为娱乐;相互观看以应付无聊。鲁迅不仅给予其犀利的国民性批判,也设法加以疗救,提出改造的良方。  相似文献   

6.
查慎行是继王士祯、朱彝尊之后康熙诗坛最有名的诗人,创作成就高,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主张诗歌创作要“熟处求生”,要有创新精神和个性;“三唐两宋须互参”,广泛取法前人的艺术经验;诗人的“至性学问”是诗歌创作的根本;在艺术表现上,崇尚空灵,强调白描。他提倡诗格与人品的统一,但其内涵和审美情趣,已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了。  相似文献   

7.
绘画创作过程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很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进行归纳和解析.引入“编”“导”“演”理论不仅便于解析绘画创作过程,而且有利于绘画创作教学.解读了绘画创作中“编”“导”“演”的内涵,分析了“编”“导”“演”理论对绘画创作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绘画创作“编”“导”“演”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肖彬 《饰》2002,(1):38-40
纵观人类发展史,从古老的石器时代、彩陶时代、青铜时代、丝绸时代,到现代的钢铁时代、复合材料时代,直至今天的纳米材料时代,我们可以明析地感悟到它就是一部人类发现、认识和应用材料的历史。如此指认不仅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很的重要流派——立体派,即为在绘画创作中率先使用纺织材料结合油画颜色做综合艺术表达的始作俑者,其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其横溢的才华为此作出了不懈探索,并创作出诸多经典力作,如1912创作的名为《静物》的拼贴画,就是将纺织材料拧成绳索并在预先绷好的画布上缠绕、缝制而成的艺术杰作。人们在赞叹…  相似文献   

10.
散文创作于近年表现出了强劲势头,其繁荣程度独领文坛风骚.本文从审美角度切入近期散文创作.提出了散文创作独特的审美特征.并就散文创作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如表现手法,风格流派、运用“LTV”,丰富内容,加强交流与评论等,提出了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1.
以《老人与海》为中心并兼及海明威其它重要作品,探讨了其作品的主题和解读了其妇女观,指出海明威的“硬汉子”是其创作的外化表象,而其“冰山之下”体现的主题是人生不懈的寻求。  相似文献   

12.
时装模特儿对服饰的再度创作,是说服饰通过模特儿的穿着和展示,使其“活”起来,成为一种最佳的着装状态。这是服饰原有特征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模特儿顺应服饰特征,将其更加整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从时装模特儿表演能赋予服饰“生命”、强化服饰风格、揭示服饰主题三方面,阐述了时装模特儿对服饰的再度创作。  相似文献   

13.
大学形象片是公众了解大学的窗口。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大学形象片的创作机理,可为形象片认同建构提供思路。研究发现,大学形象片是主体间交互的产物:高校通过形象片为受众提供认同的“凝视”,创作团队通过“聆听”场域传播大学精神,受众通过数字媒体平台的并置性互动完成对大学形象的认知甚至二次创作。由此,一部好的大学形象片往往凸显“主体间性”:在内容层面高校、创作团队与受众共享大学形象之意义;在语境层面又合力构建对话空间,实现对大学形象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呐喊·自序》是鲁迅在1922年12月3日为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写的序言.在这篇《自序》中,鲁迅回顾了他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代的思想发展和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说明自己从事文艺运动的目的和态度,充分体现了鲁迅自觉听从革命的“将会”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极其可贵的革命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宝贵品格.这篇《自序》头绪繁多,内容复杂.学习起来较困难。再加上学生对作者和《呐喊》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尤其是课文的第1、7、8、9、10自然段的难以理解和把握,红更增加了讲课的难度.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发现作者的“空间轨迹”…  相似文献   

15.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松尾芭蕉的艺术人生及“蕉风”俳谐的美学发展脉络,并对芭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按“五、七、五”格律进行了试译和解读,得以一窥其“万世不易、一时流行”的俳谐创作方法论的深刻内涵,即“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一朴素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的叙述方法的变化,总结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从早期作品中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全知”叙述逐渐过渡到后期的“多重视角”叙述角度的特点,指出这也是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日趋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西藏风情》系列画的创作,阐述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必须直面现代生活,有感情地去反映当代生活,笔墨必须适应时代,必须创造新的写实观。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创作中,“重复”有正、负之分。“正的重复”是一种有意义的修辞手段,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原因;“负的重复”是一种无意义的机械复制,是工业时代文化大生产的低劣方式。铁凝在作品中一再重复的乡土经验、对河北农村风俗民情的描绘、纯朴厚重的审美风格,是“正的重复”,但她在《笨花》中对《棉花垛》的照搬照抄则是“负的重复”。  相似文献   

20.
儒家诗教说对后世的创作和文艺批评有着深刻的影响,“诗言志”,“诗缘情”,“前刺说”,历代文人,批评家,统治者名取所需,赋予这种诗教说诸多禁锢并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兴观群怨”是诗歌社会功能的全面总结。现代文人,批语家应赋予这种诗教说以新的内涵和意义,任何文学,包拓诗歌,其创作及文艺批语应遵循的原则是尚真崇厚,“言志”,“缘情”融为一体,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