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PVC胶乳,采用气流喷雾干燥器较系统地研究了相同性质的PVC胶乳,在不同干燥温度下,树脂次级粒子的形态结构及其增塑糊的流变行为。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表明,提高干燥温度和延长停留时间,会使次级粒子表面发生粘附性熔结,而导致增塑糊流变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掺混树脂的用量对不同型号的PVC糊树脂发泡性能、黏度、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对于发泡制品,掺混树脂的最佳替代比例为30%(质量分数);②加入掺混树脂可降低PVC增塑糊的黏度,且在放置时间为24h时黏度最大;③加入掺混树脂会降低PVC增塑糊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4.
杨睿  高素英  夏鑫  徐浩  曹禺 《聚氯乙烯》2010,38(4):10-12,46
研究了DOP加料方式和加料量、搅拌时间、搅拌速度、搅拌形式、配料温度、配料量、存放温度、测试容器等因素对PVC增塑糊黏度及其经时变化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建议PVC增塑糊的配制方式为:采用分散盘式搅拌方式,搅拌速度≥1000 r/min,配料与贮存温度为20~30℃,配料罐配备冷却夹套,DOP的加料方式为2次加入。  相似文献   

5.
通常的PVC糊树脂热分解温度为160℃,从其流变特性出发筛选了各种热稳定剂及其他助剂,研究出比原来分解温度高出40~50℃PVC增塑糊制备方法,使其应用在热浸渍制品上,不仅保持原PVC增塑糊的一些性能,而且耐热性、透明性、附着力等都有新的改进,因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刘勇  吉玉碧  徐国敏  杨照  赵红波  谭红 《塑料》2012,41(2):78-80,27
采用PVC糊树脂与掺混树脂复配,研究各复配比例下,掺混树脂对增塑糊初始黏度及黏度稳定性、以及糊制品蒸发残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糊初始黏度随掺混树脂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体系糊黏度稳定性也相应变差,当CPM-31/SB-100=70/30时,PVC增塑糊的黏度稳定性最差,而CPM-31/SB-100=100/0时的黏度稳定性最好;掺混树脂的加入主要影响PVC糊制品在4%乙酸和正己烷浸泡溶剂下的蒸发残渣性能指标,且当掺混树脂含量为10份后两者残渣结果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7.
通过PVC糊树脂种类对旋转模塑用PVC增塑类性能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旋转模塑用PVC增塑糊中糊树脂种类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相同生产工艺、不同聚合度的两种树脂进行复配,研究各复配比例下聚氯乙烯增塑糊初始黏度以及黏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高聚合度糊树脂PSH-10与低聚合度糊树脂CPM-31的配比为20/80时,糊黏度在各时间段最低;当PSH-10/CPM-31=50/50时,糊黏度稳定性最差;高聚合度糊树脂PSH-10基体中引入低聚合度糊树脂CPM-31(CPM-31含量小于50 %)时,对增塑糊黏度的影响要比低聚合度糊树脂CPM-31中引入高聚合度糊树脂PSH-10(PSH-10含量小于50 %)的影响明显;聚合度分布宽不利于增塑糊黏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PVC类型、填充剂粒径大小,硅油种类和用量多个因素对PVC增塑糊黏度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级粒子粒径较大、表面较规则的微悬浮法糊树脂制得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小,黏度稳定性较好;填充剂粒径大小与PVC增塑糊黏度成正比,粒径越大,糊初始黏度越大,粒径大小对糊的稳定性影响大致相同;100mPa·s硅油体系下增塑糊初始黏度较低,50mPa·s硅油体系下糊黏度稳定性较好;硅油加入0.6份时糊初始黏度较低,0.4份时糊黏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吉玉碧  徐国敏  罗恒  杨照  胡智  谭红 《塑料》2012,41(5):24-25,72
研究了几种生产工艺聚氯乙烯(PVC)糊树脂分子量及分布对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颗粒形态糊树脂中,分子量越大,黏度越小,分子量大小与增塑糊存放稳定性无明显规律;分子量大小比聚合度更能反映与增塑糊黏度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霍燕  王健  田爱娟 《广东化工》2012,39(11):49-50
文章通过实验研究了聚氯乙烯掺混树脂对增塑糊粘度陈化稳定性、凝胶性能等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PVC类型、填充剂粒径大小,硅油种类和用量多个因素对PVC增塑糊黏度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级粒子粒径较大、表面较规则的微悬浮法糊树脂制得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小,黏度稳定性较好;填充剂粒径大小与PVC增塑糊黏度成正比,粒径越大,糊初始黏度越大,粒径大小对糊的稳定性影响大致相同;100 mPa·s硅油体系下增塑糊初始黏度较低,50 mPa·s硅油体系下糊黏度稳定性较好;硅油加入0.6份时糊初始黏度较低,0.4份时糊黏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较为深入地研究了PVC糊树脂种类对旋转模塑用PVC增塑糊性能的影响,从而为旋转模塑用PVC增塑糊中糊树脂种类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PVC增塑糊复合减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表面活性剂复合协同增效原理,将多种不同结构、分子量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的聚醚复合,试验对聚氯乙烯(PVC)增塑糊的减粘效果,从中筛选出LE13-0/X-(EO)_(10)复合减粘剂,对国内各厂家以各种生产方法制得的PVC糊树脂增塑糊均有很好的减粘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掺混树脂对PVC增塑糊的流变性能,凝胶化性能,糊粘度陈化稳定性及对增塑糊制品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物理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相近聚合度、不同生产方法的两种树脂进行复配,研究各复配比例下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当微悬浮法糊树脂1与MSP-3法糊树脂2的配比为80/20时,糊黏度大且稳定性最差;当树脂1/树脂2 =50/50时,糊黏度较低,稳定性最好。树脂1中引入树脂2(含量小于50 %)使得体系黏度上升,黏度稳定性也变差,糊树脂颗粒形貌的影响比粒度分布的影响更大;树脂2中引入树脂1(含量小于50 %)可降低其黏度和提高黏度的稳定性,主要是糊树脂颗粒形貌和粒度分布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PVC糊树脂颗粒形态对糊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双峰分布的聚氯乙烯糊树脂初级粒子和次级粒子颗粒形态对糊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粒子表面的乳化剂层包覆不严或表层粉粒太多,均会导致增塑糊粘度偏高;次级粒子聚结松散,结构脆弱,有较低的糊粘度和触变性;次级粒子聚结紧密,有熔结现象,增塑糊粘度偏高。  相似文献   

18.
谢雷 《聚氯乙烯》2005,(3):13-16
从生产工艺、喷雾干燥的工艺条件及干研磨等方面研究了影响混合法PVC糊树脂糊黏度的因素,并找到了降低糊黏度、提高树脂质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当乳化剂CD-266质量分数减少至原配方的55%时,糊黏度达到了最佳值;当种子质量分数减少至原配方的50%时,乳胶粒径分布较理想,糊黏度降低;喷雾干燥器的进口温度为185℃时,树脂的糊黏度较理想,树脂质量较好;经过干磨机研磨后,树脂的流动性增大,糊黏度降低,有利于PVC糊树脂吸收增塑剂。  相似文献   

19.
PVC糊树脂颗粒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结合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微悬浮法和种子乳液法PVC糊树脂颗粒形态特征,并探讨了颗粒形态与增塑糊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朱伟平 《聚氯乙烯》1999,(6):40-43,49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对旋转模塑用PVC增塑糊性能的影响,为旋转模塑用PVC增塑糊中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