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赛萍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57-1557,1568
蓄血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诸多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既存在于外感热病中,而又见于内伤杂病中,必须具备“热”与“瘀”的表现。从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角度,剖析《伤寒论》中蓄血证的概念。认为蓄血证广泛地存在于心脑血管、泌尿、生殖、肿瘤、损伤、妇科、急腹症、内毒素血症等多系统疾病中,治疗蓄血证的经方在目前临床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由于蓄血证在《伤寒论》出现在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因此被分别称为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蓄血证当属阳明病,不存在太阳蓄血证之说。  相似文献   

3.
在桃核承气汤的病位所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各有所本,抱着共同研究的态度,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首先我认为三阳经病都存在蓄血问题,而又互不相同。如桃核承气汤治“热结膀胱”之太阳蓄血证;抵挡汤治“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之阳明蓄血证;  相似文献   

4.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古今之争,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产生与病人的血络受损有关。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只要符合蓄血证的病机,很多现代疾病都可以参考蓄血三方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证候概念】太阳蓄血证,又名蓄血证、伤寒蓄血证。本证属太阳腑证之一,是太阳表邪不解,外邪化热入里,与血结于下焦所致,以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大便色黑易解,小便自利为其临床特征。【溯源】太阳蓄血证首见于《伤寒论》载于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  相似文献   

6.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伤寒论》论蓄血证《伤寒论》中论及蓄血证时分为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两种。其中论及太阳蓄血证的有核桃承气汤证、抵当汤证和抵当丸证,论及阳明蓄血证的主要有237条、257条和258条条文。《伤寒论》对蓄血证的整体认识主…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分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8.
蓄血证有狭义、广义之分,仲景《伤寒论》下焦、膀胱瘀血之蓄血证为狭义蓄血证,其病位包括下焦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尿道、冲任二脉及精室、胞宫,总以下焦少腹为主。现代中医学对蓄血证的认识有所发展,凡在里之瘀血与邪热深结,无论上、中、下焦,均可纳入广义蓄血证的范畴。以狭义蓄血证的证治规律指导广义蓄血证,临床运用大大扩展了仲景蓄血证经方的适用范围,对仲景"蓄血学说"予以了补充和完善。蓄血证的辨证治疗,宜以伤寒六经辨证为主导,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补充,两者结合方可形成完整的蓄血证辨治论治体系,并能有效指导临床,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读了《中医杂志》1979年第12期《问题解答》栏时振声同志对“太阳蓄血证下血的具体部位在何处?”的问答后,又引起了我对“太阳蓄血证的蓄血部位在何处?”的思究,我认为,太阳的蓄血部位不在膀胱。《伤寒论》论述太阳病蓄血证治共有四条原文(109、128、129、130),历代注家对太阳蓄血部位颇多争议,多认为血蓄膀  相似文献   

10.
陈林榕 《中医药学刊》2006,24(2):320-320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仲景立桃仁承气汤,主治太阳病——蓄血证。其病机为太阳病经邪未解,随经入腑,结在膀胱血分。又有人云:太阳蓄血不在膀胱。主张蓄血在小肠。此说亦通。关键在于临床辨证。中医辨证以症为主,太阳蓄血证为“其人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而西医所谓之肾病,有肾炎与泌尿系感染之不同。但其尿中均可有红细胞。若是肾炎则属于水肿,腰痛,虚劳等病的范畴。若是泌尿系感染多属五淋范畴。当伴有尿频、急、痛或艰涩不利的症候。亦有病久无淋痛者。总之俱为水道之病。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丽娜 《河南中医》1994,14(2):74-75
桃核承气汤临床新用王丽娜山东省龙口市中医院(265701)主题词桃核承气汤/治疗应用,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肾结石/中医药疗法桃核承气汤是《伤寒论》中为“膀胱蓄血证”而设。笔者在十几年的临床工作中,谨守病机,灵活运用,凡是瘀热在里的各种血证,投之...  相似文献   

13.
1 蓄血证源流追溯与证治浅析1 1 源流追溯蓄血证始出于《伤寒论》。伤寒蓄血 ,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均有论述。概括而言 ,是以桃核承气汤治蓄血轻证 ,抵挡汤、丸治蓄血重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对温病蓄血进行了阐述 ,如吴又可在《温疫论·蓄血》中指出 :“邪热久羁 ,无由以泄 ,血为热搏 ,留于经络 ,败为紫血 ,溢于肠胃 ,腐为黑血。”其临床表现是 :小腹硬满 ,小便自利 ,至夜发热 ,昼日热减 ,治疗宜桃仁承气汤。吴氏还注意到蓄血证要观察大便的情况 ,强调“便色如漆 ,大便反易者 ,是结粪得瘀而润下 ,结粪虽行 ,真元已败 ,多至危殆。”对此 ,郑…  相似文献   

14.
<正>蓄血证的辨治主要包括病机病位认识、证候辨识、治疗原则及选方施治。其辨治体系以仲景六经辨证为主,温病学派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辅。本文以《伤寒论》辨治蓄血证的体系为基础,阐述温病学派对伤寒蓄血证辨治的继承及创新。在比较归纳蓄血证寒温辨治异同的基础上,使蓄血证的辨治思路更加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15.
小便自利与小便不利为蓄血证和蓄水证鉴别要点之一,蓄血证小便自利,而蓄水证常见小便不利,但临证亦见蓄血证兼小便不利之症。因此,有学者对蓄血证与蓄水证的认识颇具存疑,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更有否定二者理论的正确性。鉴于此,笔者试从蓄血证与蓄水证并病的角度来阐述蓄血证兼小便不利这一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6.
<正>桃核承气汤和五苓散分别为伤寒蓄血证和蓄水证的代表方剂,最早见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蓄水证和蓄血证均为下焦病症而设,其区别后世则多遵从于伤寒论原文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此条为后人区分蓄水证与蓄血证设立了准则,然而有部分学者,在临证时将二者截然分开,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实为不妥。在临证中,蓄水证与蓄血证相互掺杂的情况亦不少见,此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专著,但其中涉及内科杂证者甚多。如本文所及之"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结胸"证、"脏结"证,既可见无外感变证中,又可于杂病中出现。这四个病证于临床中经常见到,虽然依张仲景之法论治,每获捷效,但究其所以,却不能了了。首先是这几种病的病位问题,自古迄今,无人指点明白。笔者对此谨抒自见,以"蓄血证"蓄于肠道与冲脉,以"热入血室"为热在血分,以"结胸"证为邪结胸膈胃肠,以"脏结"证为邪结在肝。  相似文献   

18.
张淞生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24-524
输尿管结石临床较多见,常表现为肋脊角或输尿管循行部位阵发性绞痛。多系肾气亏虚,膀胱气化失司,复因湿热蕴积下焦,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梗阻经脉,气机不利,血涩不行,瘀血乃生。因此,本病的病机既有“热”之因,复有“瘀”之果。而伤寒蓄血证发病机理为太阳病不解,在表之邪热随经深入下焦与血相结于少腹部位,亦“热”、“瘀”为患。虽结石病未必有表邪入里之表现,但就“热”、“瘀”而言,却有相似之处。再从症状、体征分析,输尿管结石病人患侧少腹腹肌轻度紧张及输尿管循行部位深压痛,可理解为蓄血证之“少腹急结”(或硬满),且发病部位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医时眼底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为依据,拟定的“宁血复明汤”,对165名眼底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临床治疗观察证明:宁血复明汤对常见的眼底血证有效率为94.26%,适用于各类眼底出血疾病,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确系治疗该证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20.
《濒湖脉学》为明朝中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晚年所著,该书将临床复杂的脉象总纳为27种,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濒湖脉学》中滑脉的主病为“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1]”。论及滑脉可主蓄血证,与通常认为蓄血证主瘀、脉象常见涩脉等相悖,与目前的痰瘀相关等学说[2]也有差异。鉴于此,本文结合文献典籍与临床经验,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