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7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时间3~12h。尿激酶以1.5-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90万U。两组患者的其它常规辅助治疗相同,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36/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21/3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在急性脑梗死(ACI)早期能有效的溶解血栓、恢复缺血区域血流,是血管再通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且预后优干其他方法~[1,2].本研究应用尿激酶对ACI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采用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23例(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例(3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4,P<0.01);2组的致残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脑血管痉挛者9例,多于对照组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0,P>0.05);治疗组出现脑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11月共收治急性脑梗塞 41例 ,男 2 2例 ,女 19例。年龄 36~ 88岁。病程 4~ 38小时。均行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迅速送到DSA室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梗塞的血管 ,于 6F导引导管内送入Magic 1 5F或 1 8F微导管 ,头端直接与栓塞的血管部位的栓子接触 ,微导管末端接微量注射器 ,将尿激酶 5 0万单位溶解于 30~ 10 0ml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射。每注射 10~ 2 0万单位作造影复查 ,观察血管是否再通。尿激酶用量 2 0~ 80万单位 ,平均 5 2 8万单位。二、结果DSA显示溶栓后 41例中有 36…  相似文献   

6.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对15例ACI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行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行DSA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 h、48 h、15 d及30 d分别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 溶栓后12例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溶栓后各时间点ESS、NIHSS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0.01);基本痊愈8例,显效5例,显效率86.7%.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治疗AC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复习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解剖及其闭塞的病因病理,探讨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操作方法。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栓形成后,经眼动脉或其吻合动脉接触性溶栓,效果明显。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量小,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用药剂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进行脑血管造影后,超选择性地把微导管插至梗死灶近端,注入尿激酶接触溶栓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查头颅CT,对病人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2例患者中5例溶栓治疗术中复流再通,3例部分恢复血供(仍存部分狭窄)。溶栓后2周神经功能评分达100分5例,神经功能评分≥84分5例,64分1例,死亡1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使梗死血管复流再通,神经功能迅速恢复,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及早使用溶栓疗法可以使血管再通,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和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1].本文主要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动脉内溶栓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时间窗、溶栓药物剂量。 方法选择海口市人民医院急性发病12h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治疗(术中联合采用介入接触溶栓+导丝机械疏通、球囊机械扩张、支架拉栓和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等),通过脑血管造影判断其血管开通情况并对其治疗疗效(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率为55%(33/60),部分再通率为38.3%(23/60),未开通率为6.7%(4/60);临床治愈38例(63.3%),显著好转I0例(16.7%),有效9例(15%),无变化3例(5%),死亡0例。 结论经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规范其治疗措施,能较好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段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病程超过6h的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44例脑梗死患者按病程分为A组(病程≤6h)和B组(病程6-24h),两组均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结果 对两组间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值,病后90d的巴氏指数,出血转化率和溶栓治疗中发生血管再通的时间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部分脑梗死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h以后,且仍可以取得较高血管再通率和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 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 ,各 2 0例。动脉溶栓组给予rtPA 10~ 2 0mg ,30分钟内恒速动脉注入 ;静脉溶栓组给予rtPA总量 0 7~ 0 8mg/kg,最大剂量 5 0mg。 90分钟内静脉滴入 ;两组次日均用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4 10 0U或法安明 5 0 0 0U) ,每 12小时腹部皮下注射 1次 ,连续 7天 ;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加复方丹参 16ml静滴 ,每日 1次 ,连用 8天。采用欧洲卒中量表 (ESS)、Barthel指数 (BI)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两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组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动脉溶栓能发现颅内外血管是否存在狭窄 ,通过实施支架成形术消除狭窄 ,预防再次的血栓形成。动脉溶栓组脑实质性出血 1例 ,非症状性脑出血 1例 ;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非症状性脑出血各 1例。 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rtPA用于急性脑梗死 (发病 6小时内 ) ,无论动脉还是静脉溶栓均有效 ,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介入治疗(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组(SIAF组)、静脉溶栓组(IVF组)各53例;SIAF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选择性进入闭死的动脉,40分钟内泵入尿激酶50万单位+0.9%氯化钠60ml,随时做造影了解动脉通否,不通者再泵入尿激酶30万单位,只要闭死动脉再通,即撤除之。IVF组40分钟内静脉滴入尿激酶100万单位+0.9%氯化钠150ml,不通者再滴入尿激酶30万单位,余同上。结果溶栓后再通者SIAF组44例,IVF组33例(P<0.05);病情好转者SIAF组42例,IVF组30例;SIAF组死亡6例,IVF组死亡12例(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介入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体外溶栓试验确定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尿激酶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体外溶栓试验确定尿激酶用量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立即应用体外溶栓试验,寻找处于溶柞状态的尿激酶用量进行溶栓,以后持续7d应用尿激酶40万U维持溶枪治疗,在溶栓治疗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测定纤维蛋白原(Fbg)浓度、聚合反应速率(FMPV)、最大吸光度(ODmax)、FMPV/ODmax.结果 溶栓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非溶栓组(P〈0.05),〈6h治疗纰疗效优于6~24h治疗组,6~24h治疗组优于非溶栓组(均P〈0.05)。Fbg浓度、FMPV、FMPV/ODmax溶栓后开始下降,而于溶栓后24h反弹达到高峰,随后再下降,于第5d再次显著升高,与溶栓后其他时间段相比差异显著性(均P〈0.05),ODmax无明显变化。溶栓组并发出血1例(2.17%),非溶栓组无出血患者。结论 应用体外溶栓试验确定尿激酶用量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滴注治疗不同病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尿激酶组(不同病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59例)用尿激酶10万U 生理盐水(NS)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及剌五加注射液60ml NS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0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比较不同病程患者的疗效;并与单用剌五加注射液治疗不同病程的患者(刺五加组,615例)的疗效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72h内的患者,尿激酶组的疗效非常显著优于剌五加组(均P<0.01);病程>72h的患者则尿激酶组与剌五加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尿激酶组中174例有出血倾向,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剌五加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72h内使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滴注的疗效非常显著,安全性好;发病72h以上患者的疗效与剌五加治疗组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体外溶栓试验确定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剂量,了解个体化rt-P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根据体外溶栓试验中处于溶栓状态的rt-PA剂量作为个体化溶栓治疗剂量,进行溶栓治疗,监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h自然状态体外血栓长度、湿质量,并于溶栓前和溶栓后2h、24h、10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监测并发症,并与非溶栓组比较。结果不同患者应用rt-PA溶栓治疗剂量不同,介于0.6~0.8mg;不同浓度rt-PA状态下体外血栓长度不同,随浓度增加呈逐渐缩短趋势(P0.05);溶栓后24h体外血栓长度、湿质量与溶栓前相比均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溶栓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非溶栓组(P0.05);全部病例均无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体外溶栓试验确定rt-PA用量行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LAA型脑梗死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9例,2组患者均接受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联合组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3、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 Endocan)、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cadberin, VE-Ca)水平;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第3、7 d联合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3...  相似文献   

19.
Brain abscess formation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intracrani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To our knowledge, all previous reports of brain abscess formation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s involving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materials. A 75-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acute stroke. Cerebral angiography revealed occlusion of the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at the origin of the M2 segment.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was administered but a hemorrhagic event occurred during this process. A brain CT scan revealed a hematoma extending from the left basal ganglia to the left frontal lobe and expansion of the infarct in the left MCA territory. A brain abscess at the hemorrhagic site developed 3 months after symptom onset.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patient with brain abscess formation following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reatment.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aseptic technique during endovascular procedures irrespective of the involvement of foreign material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动脉溶栓[尿激酶或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再通后残存严重狭窄(狭窄率>70%)的18例急性脑梗死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估支架定位及血管残余狭窄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8±10.37)(6~48)个月。结果 所有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率<2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后mRS评分明显改善。1例(5.6%)在术后第4 d仍处于昏迷状态,家属放弃治疗,死于脑干梗死。1例(5.6%)术后10个月出现神经定位体征,但临床表现明显较首次发病轻,复查DSA提示支架处血管闭塞。结论 早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