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干阑民居,是适应我国南方少数 民族聚居的山地自然条件的一种古老的侄室建筑。与北方主要流行的穴居一起,并列为中国原始建筑的两大体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我国最早、最重要的干阑建筑遗址,距今约7000年。在云南剑川海口,发现了公元前1150年左右商朝的铜石并用文化遗址,侄房是桎上建筑,应是云南年代最早的原始“干阑”建筑的遗址,距今约3000多年。在云南佯云大陂那村出土的两个小铜房子,是公元前400年战国时期的文物,均为悬山屋顶、长脊短檐的倒梯形屋面的干阑建筑。经过2300多年的变迁,景颇族民居至…  相似文献   

2.
碉房,在《后汉书》、《隋书》上已有记载,可知碉房建筑已有悠久的历史。 藏族碉房是主要以农业为主、农牧业并举的广大藏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其碉房大致可分为平地和山地两大类。 1.平地建筑。多见于城市或郊区农区,平坦的河谷平原等地,如拉萨、江孜、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青、滇、川藏族农区村镇民居等。一般有独立式、毗连式或混合式,外形方正厚重,向上倾斜,实墙多,窗少,内部有天井或院子、阴廊,可分平房和楼房两种。  相似文献   

3.
湖北地区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的祖先在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楚国的建筑曾经引领当时的建筑潮流,著名的章华台,成为各诸侯国竞相仿制的对象和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题材。然而,由于战争的毁坏与时间的湮没,这些精美的建筑不仅在地面上已荡然无存,甚至在出土的文物中也难觅其踪影。楚建筑的立面造型,至今仍是一个谜。今天的楚风建筑设计,主要靠参考汉瓦、汉砖、汉画的建筑形象和湖北传统民居的构架形式,参考《楚辞》中的建筑描写,参考出土楚文物的器形纹饰与色调,结合具体项目的要求和环境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4.
被动式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为房屋室内加温的一种建筑。在加温形式上,它安全、节能、无污染,又能保持机房相对恒温。太阳房加温原理是采用房屋建筑的一种结构即绝对黑体集热墙作为南墙面,使太阳辐射能在集热腔体内积聚热量通过对流方式进行加温。经过一年多的温度测试统计,在环境气温-13℃~33℃范围时,室内温度为9℃~26.5℃,完全满足微波设备5℃~45℃的要求。由于太阳房的“恒温”效果,特别是冬季的加温效果,使太阳房建筑用于无人值守微波站极有推广价值。目前在西北电力通信网中,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电力系统在建的无人值守微波中继站都采用了太阳房的形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正千百年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下,中国传统建筑虽然百花齐放、千差万别,但几乎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能达到与自然高度和谐共生的状态。在科技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的古代,人们往往不得不尽量倚靠大自然的力量,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以湖北为例,由于地貌、民族等因素的差异性,各地区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却又无不例外地追求经济适用、因地制宜的原则: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以木构干阑式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建筑一般依山而建,以吊脚  相似文献   

6.
<正>1月28日,水电十四局承担的国家扶贫重点项目——怒江易地搬迁安置建设工程,在沪水市马俄河安置点整体移交,喜迁新居的贫困户兴高采烈,齐声欢呼。从此,1379户5205名当地傈僳族贫困群众,彻底告别"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的木楞房、杈杈房、吊脚楼,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永久住房,开启了"走出大山奔小康"的幸福新生活。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的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缅滇藏结合部,  相似文献   

7.
<正>1月28日,水电十四局承担的国家扶贫重点项目——怒江易地搬迁安置建设工程,在沪水市马俄河安置点整体移交,喜迁新居的贫困户兴高采烈,齐声欢呼。从此,1379户5205名当地傈僳族贫困群众,彻底告别"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的木楞房、杈杈房、吊脚楼,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永久住房,开启了"走出大山奔小康"的幸福新生活。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的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缅滇藏结合部,  相似文献   

8.
张春蕾 《中华建设》2011,(10):98-99
合院民居建筑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类型,故在中国各个地域环境中都是建筑师乐于运用的形式,但由于不同的地域因素使合院式建筑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北京四合院与云南"一颗印"两种典型合院民居之间的差异,试图从比较中挖掘出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涵义。在迷失中国建筑特色的今天,如何将这些传统建筑的精神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多元文化国家,这种多样性决定了民居建筑的多姿多彩。这里的房屋形态各异,错落有致,朴实大方,西部城市温哥华和东部城市多伦多的民居更是异彩纷呈。走近加拿大的任何一条街道,就好像进入一个奇妙的卡通世界。居民的建筑一房一款,千姿百态,很少能见到像国内那样两"山"夹一"脊"的建筑,也很少能见到像国内城市那样的火柴匣似的筒子楼。你只要细看,每一栋建筑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叠檐架屋,参差错落,变化无穷。这种民居张扬的个性,照应了西方人追求"独立""自我""创新""求异"  相似文献   

10.
地处严寒地区的农村自来水井房,冬季为了维持井房內贮水与输水设备的正常使用,需要实行采暖。据调查,一处自来水井房每年冬季取暖燃料费用少者百余元,多者五六百元。不但花钱,而且还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那么严寒地区的农村自来水井房是不是可以实行无取暖越冬呢?笔者认为,可以。但必须创造以下三项条件: 一尽可能加强井房的自身保温性能。这应当首先在建筑结构上下功夫。如采取地下式井房、太阳能  相似文献   

11.
正天井是徽州民居建筑最常用的采光方式,也是对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防潮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一、天井在传统建筑中的功能徽州多山地,山区人稠地狭,所以当地建筑多一户人家挨着一户,四面房屋多围合,所以每户之间的距离很近,这样就会产生许多灰空间,天井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天井是最具有徽派建筑特征的元素之一。天井面积不大,一般位于正堂前,呈长方形,宽度视开间的大小而  相似文献   

12.
项玮 《长江建设》2012,(11):140-141
排水系统是一个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安全保障。在古代民居中,建造者们用智慧和对自然环境恭敬的态度安排了坚固的排水系统,不仅保障家宅平安,更是将水源循环利用的概念放入其中。本文以金华傅村镇惟善堂排水系统为实例对浙西民居排水作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创造的根本源头,但是在建设改造城镇的大潮影响下,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仍在不断地被拆除、改造或自然坍毁,十分可惜。我们应当把那些有价值、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巧思的民居建筑遗产积极进行抢救,认真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正前阵子,一则关于老北京"让位"外来户酒吧的消息让不少北京市民徒升危机感。消息称,北京什刹海后海地区的"老北京"们正在纷纷外迁,而将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民居转让,出租给酒吧或者卖给一些资金雄厚的外来者。对此市民纷纷质疑:什刹海周边的老北京风情是不是就要消失了?众所周知,什刹海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著称,成为北京市最大的一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前些年的实际情况是,除部分文物建筑和解放后新盖的现代建筑以外,什刹海地区的建筑尤其是普通民居建筑质量普遍较差,一些民居漆皮剥落、毁损脏污,未能得到足够的维护和修缮,并且私  相似文献   

15.
烟台是近代兴起的城市。自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天津条约”,1862年3月烟台开为商埠,绚丽多彩的近代建筑,在烟台市区遍地开花。西方的建筑文化影响着烟台近代建筑的发展。烟台开埠以后,以烟台山为中心的外国领事区及毓璜顶、东山一带的英美侨民区,以及教堂、学校、医院、洋行、外国民居等建筑,主要是西方古典式、折中式及殖民地式建筑形制。英国领事馆、汇丰银行旧址等建筑保留着英国早期殖民地式建筑特征。它的建筑特点,普遍采用外廊式,这种形式是18世纪英国式建筑传入其殖民地印度及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设置的,外廊一般设置在建筑景观最好的方向,有单面廊、双面廊、内仓廊和环廊等。这些建筑形制在烟台市区到处可见。如位于滨海路的哈根故居,东、北、西三  相似文献   

16.
要生存,就要不断谋求发挥自身的战略优势,尽可能地扬长避短,使自己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正是基于这种想法,鸡东县八拐山水库建设者才能够在不断探索中闯出一条新路--建管养相结合;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八楞山水库才能在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中独树一帜,蓬勃发展。八楞山水库工程于1991年开工伊始,建设管理处就认真研究省内外同类水库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当地优势和工程特点,着眼于长远,将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以及自养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出'健、管、养"三者并重的指导思想,为水库的运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古村落保护既要充分满足开发的经济需求,又要满足历史建筑保护的要求,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这就需要规划者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一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本文以真实性保护思想为基础,对以二十四院为核心的中村聚落进行研究,力求进行遗产产业化开发,形成有窑有房的空间布局特色和集商贸与民居为一体的历史建筑群落。论文对于解决历史村落保护中的真实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就世界建筑史上来讲,也是一个奇迹。千年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朴素的世界观,用最顺应自然的方式和手法,创造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各种建筑。民居这一特殊的拥有强烈地域性的产物,自由发挥着当地人们最大的智慧,完全依照自己的需要探索着建筑的奥秘。它们往往呈现出设计灵活、材料经济、外观朴实、功能合理同时更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一、中国民居的分类和历史沿革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民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尚没有专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用自主研制的BNC400型反井钻机,在硬岩、破碎地层钻成两个深度301m、直径1.4m的导井,为300m以上超深、硬岩压力管道施工积累了经验。介绍了BNC400型反井钻机施工工艺及其在张河湾水电站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家”是一个特别富于感情色彩的地方,庭院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正是以庭院为中心的内向的家庭组合体,而这种横向或纵向组合、外围以墙、内联以廊的庭院也构成了传统民居最基本的单元形式。再将它前后左右连接起来,可以扩充成几进、几套院,这种院落结构能够适应世世代代繁衍居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