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水平段长度的不断增加,水平段分段压裂的段数不断增加,同时因为地层和套管变形,使得长水平段钻磨桥塞难度与风险大幅提升,部分井段甚至难以钻磨。基于此,针对某井4支未钻桥塞,采用工程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井底压力、未钻桥塞段压力、已钻桥塞水平段压力和垂直段压力。工程计算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应用工程算法和数值计算方法求得井底压力为15.039MPa。该计算为现场作业提供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确计算井筒温度是进行气井流压计算、水合物形成以及凝析液析出等气井生产动态分析的前提.对于射孔完井的气井,气体从储层流入井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压降要大于裸眼完井时的压降.正确计算节流压降和温降,对计算射孔完井井筒中的压力温度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建立相应的模型,得到节流压降及温降、井筒压力及温度布分的计算方法.对一口射孔完井高产气井进行实例计算,得到节流压降、节流温降以及压力、温度沿井深的分布情况,并对射孔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二氧化碳驱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泄露问题,从二氧化碳驱油机理和二氧化碳本身的物化性能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二氧化碳在井下的相态和井底的温度范围。分析了二氧化碳驱过程中井下压力产生的原因,得出环空A处的压力及保护液的情况对其的影响。为二氧化碳驱井下作业和工具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前期条件。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CO2驱油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低混相压力细管实验测定方法标准开展CO2驱凝析油实验.结果表明,在三种温度条件下均实现了混相驱,注入1.2PV时采收率均大于90%.在驱替速度和驱替压力相同时,温度越低,采收率越高,实验压差越小,其实验压差稳定时间越短.表明在温度较低时CO2与轻质原油的混相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压裂技术是低渗透油气藏及非常规能源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压裂施工过程中需要射孔作业沟通油气储集区来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采收率,为此,准确地认识射孔参数对水平井起裂压力的影响是关系到低渗透储层压裂改造的关键环节。基于岩石力学和弹性力学,在现有模型上考虑水平井井筒方位和射孔方位等因素,建立水平射孔井的起裂压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射孔孔眼的起裂点通常在孔壁周向角为0°和180°位置,并且起裂压力受到井筒方位和射孔方位的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热弹性力学和渗流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探讨注水后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对井底附近地应力的影响,并计算应力改变值。这对确定注水压力,研究套管损坏和地层的破裂压力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热量传递原理和井筒多相管流理论,建立了彰武地区稠油井产出液沿井筒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产出液沿井筒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以及产出液的粘度随井筒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井筒上部温度较低,不利于原油的流动,采用电加热以后,井筒温度得到了提高,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井筒压力基本上呈线性分布;含水率对产出液温度稍有影响,但幅度不大,含水率越高,产液温度就越高,流体粘度就越低,就越利于油井生产.  相似文献   

8.
压力对油气体系石蜡沉积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蜡质,胶质,沥青质等固相沉积问题普遍在于油气生产的各个环节,对油气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采用状态方程和溶液理论相结合,建立气-液-固三相平衡热力系模型。根据正规溶液理论校正相混合物的非理想性,采用状态方程描述气和液相的相态。对某一油气体系统进行了蜡固相沉积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压力对蜡沉积点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压力对蜡沉积点温度在低于饱和压力下比高于饱和压力下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国内高凝油一般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凝固点与地层温度接近的高凝油易产生冷伤害,开采难度大。文章针对二氧化碳吞吐开采高凝油过程中对高凝油的粘度、流动特性、凝固点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溶解后高凝油粘度大幅下降、凝固点大大降低,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二氧化碳吞吐开采高凝油可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海上船舶的用水资源及其空间狭小与能源限制等问题,针对船用反渗透海水淡化处理装 置中的反渗透膜元件的压力与温度等影响因素,通过其对膜性能的作用进行仿真分析与计算,获得了 较优的工作参数,并基于优化结果,形成了一种新型船用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 明:当给水压力为4MPa、给水温度为30℃时,系统的产水量、产水水质较为理想,且产水能耗较低.  相似文献   

11.
超低渗裂缝性油藏CO_2驱防气窜注入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止气窜是提高超低渗裂缝性油藏注CO2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气窜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注入井井底压力超过裂缝重张压力导致裂缝开启。通过分析井筒传热过程,利用传热学理论等理论,建立注CO2井筒温度压力耦合模型,对注入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保证注入井井底压力低于裂缝重张压力;同时室内采用Waring-Blender法,优选合适的起泡剂体系,优化气液比等参数,对重张裂缝进行封堵,有效控制了气窜,保证了红河油田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效果,对应油井在注CO2后含水率下降明显,日均产油由注CO2前的1.5t/d增加到2.4t/d。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层、深层咸水层和枯竭的煤层等地质储层中实施CO2 地质埋存的减排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最有效的现实选择.一旦将CO2 注入埋存构造中,保留在地下的部分将取决于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捕集机理.而最有效的埋存方式是把CO2 埋存在具有一定厚度和较低渗的盖层之下的储层中、或被煤层的微小孔隙所吸附、或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矿物质进行联合埋存.在进行CO2 地下地质埋存前,需要综合考虑埋存空间的大小和有效性、埋存体及周边地层和构造的稳定性、盖层或隔水层的封闭性、合理的水文和流体运移系统、渗漏风险以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于不同的存储介质,如煤、石油、天然气或咸水,由于其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进行CO2 埋存时,要根据CO2 与存储介质的差异性分类考虑,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的镍基甲烷化催化剂,测定了其CO和CO2的甲烷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MoO3的加入能增加Ni-La/r-Al2O3催化剂的活性用TEM,XPS及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MoO3的加入能提高催化剂表面镍原子浓度,增加催化剂中镍的分散度,降低表面镍原子的电子结合能及镍的还原温度这些效应都将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甲烷化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气交替注入的方式开发低渗透油藏既可以扩大波及体积,补充地层能量,又能有效的防止气窜。但是现场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注气井的冻堵问题。通过软件模拟注气井井筒内部压力、温度分布规律,分析注气井冻堵原因主要为注气井长时间的关井导致地层流体返出到易冻堵段与井筒内CO2反应形成冻堵物,因此采用试井的方法计算关井之后井筒内压力变化规律,进而得出地层流体到冻堵段的时间为该井的极限关井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注气速度对井筒内温度场分布影响较大,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加井筒内低温延伸越长;井筒内部1 000 m以内会发生CO2气体的相态变化,造成该位置低温高压,极易形成水合物;最后根据油气两相渗流规律和关井后井筒内压力变化规律确定注气井极限关井时间为25 d。  相似文献   

15.
阐述注CO2驱驱油方式和注水开发后油藏CO2驱的优势,对比分析CO2注入方式的优缺点及油藏适应性,优选适合油藏水驱后CO2的最优注入方式。最后对注水驱后的高含水期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问题进行现场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依据包括振动-转动能级在内的多能级速率方程的理论,研究了CO2激光器对小于小讯号腔长调制响应特性,提出了一种测定激光介质动力学参数的新方法,并对CO2激光器的动力学参数A,γ11,γR,k等进行了测定,该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7.
水平井是高尚堡浅层断块油藏的主要开采方式,在水平井开发过程中易形成边底水突进、水窜、水淹,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导致油井产能下降,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针对水平井开发后期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了CO2吞吐增油技术。其主要技术原理为:在地层温度条件下CO2能快速溶于原油中,使原油膨胀,改变原油的物性,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加溶解气驱的能量,进而达到油井增产的目的。34井次的现场应用结果证实,水平井单井日产油量由1.72t增加到4.88t,含水率由95.00%下降到51.45%,控水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延长油田J区块CO2驱相态,根据细管实验得到工区最小混相压力,考虑地层破裂压力计算井口最大注气压力,结合工区目前井口注气压力分析了CO2驱相态。结果表明,工区CO2驱最小混相压力为22.2 MPa,井底破裂压力为33.88 MPa,井口最大注气压力可达15.8 MPa;目前工区单井最高注气压力为10.5 MPa,对应注气井底压力为19.1 MPa,低于最小混相压力,属于非混相驱油。当井口注气压力提高到15.0 MPa时,注气井底压力为23.6 MPa,高于最小混相压力,注气井近井地带存在混相区。  相似文献   

19.
O2/CO2气氛下O2,CO对NO排放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气体煤粉携带炉试验系统上,对O2/CO2气氛和空气气氛下煤粉燃烧的NO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O2/CO2气氛下,烟气中NO沿程和最终浓度比常规煤粉燃烧低1/4~1/3,当O2浓度从21%增加到30%时,NO的最终排放浓度增加到原来的2倍。从理论上对O2/CO2气氛下NOx的生成和破坏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O2,CO的浓度对NOx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