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象数思维应用析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数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形式,在中医学的学术体系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消渴病为例,将象数思维在消渴病中关于其病因、病机、病位的认识进行简单论述,探讨象数思维在中医学学习与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象思维"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有思维模式,经脉法象是中医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象思维与经脉理论的构建密切相关。应用法天则地的"水"象思维方式,以自然界中的十二经水为切入口,从形态结构、调节功能及临床意义三个方面对经脉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象思维渗透于中医理论建构与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描述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还是指导诊断、养生保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方剂治疗等,都有象思维理论融汇于其中,可概括为通过象思维以求得新知与论证解释两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析《周易》“象”思维模式特点为基础,探讨《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周易》“象”思维模式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内经》广泛运用《周易》“象”思维模式研究自然万物规律、人体疾病诊断治疗规律,有天象、地象、气象、万物之象、生物之象、藏象、病象、色象、脉象等,涉及内容广泛,医理博大精深,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古代哲学基础,对于从根本上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象思维源于《周易》,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于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寻求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唯有援易入医。象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其核心是以构建具体事物为载体,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模型去推知抽象事物,目的在于宏观把握、执简驭繁,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全息性。本文通过《周易》、《黄帝内经》等经典的论述,结合岳美中、干祖望等多位名中医的临床案例,讨论象思维与藏象理论、中医诊断方法、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络腧穴理论及中药应用的联系,以分析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论中医“象”思维(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取象命名、取象辨药、取象求因、取象辨证、观象治未病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取象命名、取象辨药、取象求因、取象辨证、观象治未病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构建医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中医理论是古人将临床经验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推理总结上升的综合认识。取象比类的理论内涵包括了现代科学逻辑中的综合与类比等思维方法。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汉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3个方面为例探讨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法,既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中医学的鲜明特征,又能为中医学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象思维是根植于古代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医临床辨治也是以象思维为指导,病为形徵,症为表象,证为意象,"司外揣内"治未病和治已病。以传承中医象思维为切入点,从物象、意象、道象,表观、内观、因观,构象、比象、抽象等角度分析中医象思维,在唯象辨证、唯象论治等方面分析中医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在发展中医象思维上提出要形成现代中医思维模式,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相似文献   

10.
象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医学相关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象思维。象思维渗透于中医学理论建构与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诊法、方药、养生等都有象思维理论融汇于其中,中医学是运用象思维这一哲学思维进行理性认识的集大成者。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哲学思维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作为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运用了象思维等方法,对人体生理病理及治法治则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对《黄帝内经》象思维的研究,发现其对中医的治法治则亦是功不唐捐,通过使用这种传统而朴素的象思维,有益于从中医的方式思考、认识、处理疾病,有益于临床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过程也是取象比类的象思维过程。了解辨证论治的象思维特性,有助于掌握中医诊断的整体动态的思维模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从“象”的内涵分层及与脉诊的关系、单要素“位数形势”属性脉象的取象、多要素脉象的组合取象 3个方面探讨象数思维对脉象、脉象属性、脉象组合的影响。中医脉象是位数形势各属性多要素不同程度的排列组合,也是对各属性不断取象的过程。通过从象数思维角度对脉象属性和脉象组合的探讨,增强了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为临证辨脉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更好地为临床辨证服务。  相似文献   

14.
论中医“象”思维(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规律,以"象"思维为核心思维。中医"象"思维,是形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的结合,以直观模糊、自然整体、开放动态、直觉体悟为特点,关注的"象"包括了外在可观察之象以及内在可感知之象。通过"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三个不可分割的阶段,寻求自然、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象思维的指导下,以自然法象、天地应象、神明之象认识脑的生理,描述脑沟壑纵横、错综复杂的结构,认为脑具有主持生命活动、支配精神意识、语言和感觉运动的功能。以天之六气、地之五行、邪正盛衰认识脑的病理,风邪犯脑、寒中于脑、暑扰神明、湿蒙清窍、燥邪伤神及火扰神昏是脑病外感因素中的主要原因。内伤因素中七情、饮食、劳逸等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瘀血、痰凝等病理产物而致脑病。以四诊之象辨病辨证,取象立意指导中医脑病治疗,法象药理规范临床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色象、味象、声音之象、舌象、脉象等,判断内部脏腑气血的情况;将中药的形状、气味、颜色、生长环境及属性与天地自然之象相通,解释药物某种特性和功效。取象比类、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等方法是中医辨病辨证体系中的核心,象思维可以更好地阐释脑的生理和病理,丰富脑病的诊断和防治理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象思维为启发,探讨中医人体之神的形体归属、病因病机及其临床启示。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运用传统象思维,以中医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易经》之三才、道教之"三丹田"等传统文化,通过取象比类、言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意象思维方法对人体之神进行初步探讨。运用道教"三丹田"理论、中医经络"四海"理论及西医学研究进一步阐释脑、胸、腹三部神说。结果象思维是观察者以事物表象为依据,结合自身内在体悟,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由于中医神理论的多元性(心神说,脑神说,五藏神说等),不利于临床对神志病的辨证论治。故取象"三才"之天、人、地,将人体之神演绎于脑、胸、腹三部。结论象思维以其对抽象的人体之神具象化,使人体之神理论更加直观而易于把握,以期对中医神志病辨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象思维、隐喻思维、中医临床思维、中医理论建构思维、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等五个方面概述了2016年中医思维方法研究的概况,提出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呈现出深入、多角度、技术化、应用化的态势,开始关注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象思维的逻辑规则等重要问题,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防风通圣散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临床上广泛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但是它在方剂分类上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在君药的确定上也有诸多分歧。作为《方剂学》教材收录的寒凉派大师刘河间的唯一方剂,它或许集中体现了河间的清热思想,是一首纯粹的清热剂。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结合"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特征,通过运用中医处方法分析了防风通圣散的组方思想,认为防风通圣散运用了以寒治热法、火郁发之法、釜底抽薪法、利水清热法以及养血清热法。从取象比类角度理解防风通圣散为临床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  相似文献   

20.
王腾飞  王伟志 《中医学报》2022,37(4):697-699
"象思维"是中国古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以通人事从而探求事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模式."应象"一词初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应"有相应、顺应之意;"应象"即指天地所具有的象在人体上的反映.应象思维中包含了应象的整体与局部性、应象的相似性、应象的多重性与应象的表里性.应象思维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