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HACCP在调味料酒生产中的应用,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对各工序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了对应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了HACCP计划表,保障调味料酒的质量安全,生产出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2.
探讨HACCP在调味料酒生产中的应用,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对各工序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了对应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了HACCP计划表,保障调味料酒的质量安全,生产出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3.
探讨HACCP在调味料酒生产中应用,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对各工序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了对应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了HACCP计划表,保障调味料酒的质量安全,生产出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4.
倪斌  张辉  毛严根 《酿酒》2023,(1):134-137
为研究开发新风味调味料酒,以黄酒为酒基,在黄酒发酵过程中接种乳酸菌来提升黄酒酸感,通过添加糟烧酒提高酒精度的方式来终止酵母发酵,提升黄酒总糖的含量。同时,通过添加香辛料母液、酵母抽提物、食盐来优化调味料酒的风味口感,根据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乳酸菌添加量4%,香辛料母液添加量15%;酵母抽提物添加量5%;食盐4%;黄酒料水添加量140%,所形成的调味料酒风味最佳,酒香浓郁,酸甜适中,符合消费者对醉熟海鲜的调味需求。  相似文献   

5.
对调味料酒将不再征收消费税。国家税务总局是在“关于调味料酒征收消费税问题的通知”中做出以上表态的。通知指出,鉴于国家已经出台了调味品分类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标准调味料酒属于调味品,不属于配置酒和泡制酒,对调味料酒不再征收消费税。  相似文献   

6.
以梨和生姜为原料研制复合型果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初始糖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初始pH等4个因素对生姜梨酒酒质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和验证试验,确定了生姜梨酒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初始糖度21%、生姜梨汁质量比1∶30、接种量8%、初始pH4.0、发酵时间8 d。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生姜梨酒的香味成分进行分析表明:生姜梨酒中分析检测出24种香味成分,主要为醇类和酯类物质,占所有挥发性香味成分的90%以上。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生姜梨酒酒液颜色清亮,梨和生姜的复合香气舒适,酒体丰满,口感醇厚,酸甜适中。  相似文献   

7.
龙亮 《食品安全导刊》2021,(12):112-113
料酒中各种风味成分十分丰富,其中酯类是增香的主要成分,而挥发酯是评价黄酒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理化指标.本文旨在用中和滴定法对料酒中挥发酯的测定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开发生姜资源。方法:选取15个不同产地且具有代表性的生姜测定其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脂肪、可溶性多糖、可溶性蛋白、总酚等营养成分含量,并采用超声波冰浴提取不同产地生姜粗多糖,进行总糖、糖醛酸、硫酸基、蛋白质及单糖组成性质研究。结果:安徽阜阳、云南红河、浙江丽水三地营养成分得分最高,不同产地生姜粗多糖的性质也有所差异。结论:可根据不同产地生姜的营养成分结构及其性质,合理选择生姜进行科学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姜营养保健酒是以生姜、大枣等药食两用植物为主要原料,经酶解、发酵、蒸馏、革取、精滤等工艺处理,全面提取果蔬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和功能因子,并调加天然生物提取的功能成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体营养和代谢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力,是一种纯天然绿色营养食品。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金字塔调味理论 ,对采用喷涂工艺生产的风味小吃食品的调味料和调味油配方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风味较好的小试产品 ,对此类产品的生产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川食品与发酵》2017,(4):115-119
以盐渍生姜为原料开发出两种川味即食姜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制作姜片的最佳工艺,即:姜片厚度2mm、脱盐时间40min、杀菌温度70℃、杀菌时间5min。开发出红油味和麻辣味两款典型川味姜片,红油味姜片:红油添加量20%,麻辣味姜片:辣椒油添加量25%、花椒粉添加量0.2%。开发的姜片产品品质良好,食品安全有保障,可以进行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生姜为原料,经切片打浆后,加入酿酒活性干酵母,在不同姜汁比例、糖度、pH值、酵母接种量和发酵温度下发酵,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取发酵得的基酒,再经勾兑调配得到生姜保健酒.发酵法生姜酒使生姜的内在营养成分释放出90%以上,完全溶入酒体,使生姜和白酒的特点得以充分结合,是一种风味独特的新型保健酒.  相似文献   

13.
<正> 概述 烹调作料酒是以糯米、大米和多种天然植物香料等作原料,经过酿造、科学配制和陈酿而制成,它具有浓郁的香气和丰富协调的风味,是一种新型的营养调味品。 用于烹调,能除腥解腻,增香添味,开胃消食,从而促进食欲;用于腌制荤素食品,不仅增添色、香、味,还可杀菌防腐,利于保质。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猕猴桃酒品质,以实验室自酿猕猴桃酒为原料,研究分析了猕猴桃酒陈酿期非生物性沉淀成分.采用化验分析的方法对猕猴桃酒在陈酿期出现的沉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猕猴桃酒中非生物性沉淀成分主要有蛋白质、多糖、红色素和金属铁离子.  相似文献   

15.
以曲靖市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罗平小黄姜"和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的罗平小黄姜糯米保健酒传统发酵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糯米浸泡时间6 h,姜汁糯米质量比1∶50、淀粉酶添加量20 U/g、糖化酶添加量350 U/g,甜酒曲添加量为0.44%,发酵时间为36 h,发酵温度为33℃,用此工艺酿造出的保健酒具有姜酒特有的醇香,酒质澄清透明,口感怡人。  相似文献   

16.
谈黄酒的非生物性浑浊和沉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桃英  寿泉洪  唐国芳 《酿酒》2009,36(4):56-57
黄酒产品在储存与销售期间容易发生非生物性浑浊与沉淀,产生沉淀的物质是蛋白质、多糖、多酚、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的机理是蛋白质沉淀与氧化沉淀;用物理与化学的方法来解释实际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减少沉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分析了我国市场中36个葡萄酒样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并对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影响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葡萄酒样品间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差异非常显著,红葡萄酒平均含量为19.816 μg/L,而白葡萄酒平均含量仅为10.310 μg/L;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酒精发酵温度、酵母茵和乳酸茵类型对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影响非常显著,但MLF温度对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9.
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存在于黄酒中的致癌物质。本文采用气质联用法检测了广东市场上42种黄酒样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28个样品中EC含量超过30μg/kg唱,占66.67%,其中7个样品中EC含量超过了100μg/kg(日本清酒中EC的限量标准),最高的高达1210μg/kg。研究了脲酶对黄酒处理的效果,结果发现,一定条件下添加脲酶能够去除酒里的尿素,破坏产生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途径,从而控制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不再剧增。并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得出脲酶最佳的处理条件为酶浓度150mg/L、处理温度为25℃,pH值为3.5,处理时间10d。该条件下进行处理,可使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降低45.83%。  相似文献   

20.
利用模糊数学法,以色泽、口味、香气和浊度为评价因素,对超微粉碎处理、酶解处理、超滤处理、壳聚糖处理的姜酒的感官质量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这4种不同处理的姜酒感官评定从高到低为壳聚糖处理的姜酒>酶解处理的姜酒>超微粉碎处理的姜酒>超滤处理的姜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