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环境综合防治处理措施效果,为制定“一村一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1-2012年在省部联系点公安县和监利县选择6个村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两次人畜同步化疗、2—4次药物灭螺、健康教育、野粪调查与处理综合措施,对照村开展常规防治措施,纵向和横向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效果。结果2012年效果考核观察组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对照组钉螺感染率较2010年0.15%升至0.17%,上升了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P=0.896)。观察组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59.57%,人群感染率下降了46.44%,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x^2=7.37,P=0.006),耕牛感染率逐年下降,2012年降为0。对照组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34.69%,耕牛感染率年间波动,2011年较2010年上升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965),2012年降为0。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综合治理感染性钉螺环境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何莺  袁祥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4,(8):1525-1526,1532
目的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指导防治工作。方法收集2003-2012年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分析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和钉螺面积、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03-2012年间共查出有螺面积13 920.62h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486.68 hm2,感染性螺点71个,钉螺面积增长48.42%;查出各种血吸虫病人36 793人次;查出病牛2 744头(次)。人畜感染率分别下降59.18%和97.20%。结论荆门市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状态,且疫情极不稳定。要加强其他动物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注重交界地区流动人畜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湖北省潜江市2009-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一步优化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湖北省潜江市2009-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及相关数据,以各年度流行区概况、人、畜血吸虫感染率、调查钉螺及杀灭钉螺等指标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血吸虫病防治成效。结果潜江市由2010年308个疫情控制村至2013年100.0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指标要求。2009-2013年以村为单位,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71%、1.45%、0.94%、0.70%、0.45%(χ2=3 897.57,P0.01),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90%、1.36%、0.82%、0.54%、0.00%,2013年与2009年相比分别下降73.43%、100.00%;2010-2013年实施以机代牛淘汰耕牛8 963头;2009-2013年共调查钉螺面积30 171.19 hm2,查出有螺面积7 776.86 hm2,累计灭螺面积6 104.93 hm2,占有螺面积78.50%,钉螺面积纯降67.95 hm2。2009-2013年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和突发疫情发生。结论 "省部联动"、"以机代牛"的血防模式是控制血吸虫病取得显著成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丘陵地区血吸虫病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同时采取治疗病人、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2000—2008年共灭螺1 358.606 1 hm2,2001—2004年共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12.609 hm2,2005—2008年连续4年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钉螺感染率亦同步下降。居民血吸虫病查病阳性率从1.313%(2000年)下降至0(2006年),学生和居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由2000年的72.22%、77.96%提高到2008年的95.76%和90.45%。相关分析显示: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r=-0.678,P<0.05),而钉螺面积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及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均未发现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采取以控制钉螺、人畜筛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是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近期效果,探索血吸虫病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在安庆石门湖流域选取5个单位作为综合防治试点,观察试点前后,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家畜感染率、螺情等变化情况。结果人群血检阳性率由试点前的8.42%下降到试点后的6.05%,下降了28.15%(2χ=3.777,P〈0.01);耕牛阳性率下降85%(2χ=12.444,P〈0.01);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试点前的0.87只/0.11m2和0.71%,下降到试点后的0.86只/0.11m2和0.56%。结论初期效果评价显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一定效果,仍需要加强对耕牛等家畜的淘汰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病人畜同步扩大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湖治渠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对感染率较高的9个行政村进行了3年的人畜同步扩大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后,人群粪检阳性率下降76.63%,急性血吸虫病人数下降95%,耕牛粪检阳性率下降45.9%。易地带钉蚴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控制家畜传染源对垸外感染性钉螺的控制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南、湖北省3个典型的湖沼型地区选取15个乡镇21个血吸虫病流行村,调查家畜传染源控制前后垸外钉螺感染状况及其控制效果,应用logistic步回归法分析钉螺阳性率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2009-2011年累计调查564户家畜4077头次、垸外钉螺面积10624.51hm2有螺洲滩野粪污染14处130.73hm2,结果显示,钉螺阳性率与家畜感染率(r=0.832,P〈0.01)及野粪阳性率(r=0.903,P〈0.01)有高度相关关系。采取家畜传染源控制措施后,家畜、钉螺和野粪感染(阳性)率分别下降了74.90%、92.42%和84.51%。结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控制垸外感染性钉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6年西洞庭湖血吸虫病流行区重点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洞庭湖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动态特点,为评价和制定该类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间接血凝法(IHA)筛查观察村人群,对其中阳性者再作kato-katz法-粪三片检查。耕牛查病采用顶管孵化法。统计分析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急性与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病情况,并以机械抽样和环境抽样法查明钉螺分布、钉螺密度与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村应检居民910人,IHA受检898人,阳性者90人,阳性率为10.02%;粪检88人,阳性42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为4.78%。男性居民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渔民感染率达32.15%,农民为8.2%,其它职业感染率较低。全村5头耕牛查出阳性牛2头。本年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人,现有晚血病例3人。活螺密度0.53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58只/0.11m^2。结论采取以化疗为主消除传染源的防治对策,观察村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25.40%逐步降至本年度的4.78%,说明以化疗为主消除传染源的防治对策可使洞庭湖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监测工作,并将9年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与2005年相比,人群血清学IHA检查阳性率下降幅度为78.96%;居民感染率下降幅度为89.08%,农民和渔民的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9.81%和100.00%;耕牛阳性率到2011年下降了79.75%,2012年后全面淘汰了耕牛,实现了以机代牛;钉螺面积下降了59.27%,活螺密度下降了22.59%,钉螺感染率由0.35%下降为零。结论血吸虫病监测点通过开展常规及综合防治措施,人群感染率和耕牛粪检阳性率明显下降,螺情变化明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九江市庐山区五星村2008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实施方案》调查,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五星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2.7%,耕牛感染率为10.0%,有螺面积108050.26m^2,活螺密度7.37只/0.11m^2,感染螺密度0.0015只/0.11m^2。[结论]当地人群感染率仍维持较低水平,但耕牛疫情与螺情较重,是当前防治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取化疗为主的对策控制山丘型血吸虫病新疫区传播的效果。方法 现场收集螺情与病情资料,采取化疗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对策。结果 连续两年扩大化疗后,居民感染率由化疗前的11.85%下降到2000年的0,2003年复查仍未发现阳性,耕牛感染率由化疗前的18.75%下降到2000年的0,2003复查,也未发现阳性。现场野粪以牛、羊为主。1999年发现牛、羊野粪阳性各一份,2000年及2003年野粪检查均为血吸虫卵阴性。2000年活螺密度由灭螺前的8.53只/0.11m^2下降为0.81只/0.11M^2,感染螺密度由0.021只/0.11M^2下降到0,2001~2003年每年复查,未发现感染螺,活螺密度有小幅度波动。结论 采取以化疗为主的对策,在山丘型新疫区控制乃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湖北省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207个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5%,50-岁和60-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0.92%和0.90%,高于其他年龄组;牧民、渔民、农民和船民感染率分别为1.37%、0.72%、0.67%,0.67%,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感染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38%。活螺平均密度为0.36749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016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042%。结论与2011年相比,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下降,但是仍需加大家畜传染源控制措施的实施力度,同时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湖北省2009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变化,了解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16个监测点开展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采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监测结果。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03%,耕牛感染率为1.98%,活螺平均密度为0.2934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41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139%。各项疫情指标较前4年有所下降。结论监测点人畜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但部分监测村钉螺感染率仍较高,因此,应加强钉螺控制措施,提高药物灭螺质量,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于2005年开始对仁寿县志气村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2005年、2006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为0.53%、1.17%,2007-2012年未检出血吸虫感染者;仅在2005年检出2头血吸虫感染耕牛;有螺面积从2005年的29 770 m^2下降到2012年的340 m^2,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水田、沟渠。结论监测点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未根本改变,疫情易反弹;今后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加大灭螺力度,以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对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效果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传染源控制措施和巩固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2014年在湖北省选择8个行政村为研究点。每年开展钉螺调查,人群感染情况调查,耕牛感染情况调查。所有研究村均按照防治要求,实施以机械代替耕牛耕作措施。结果 2007-2014年,研究点的钉螺面积每年均维持在488 hm2左右。活螺平均密度呈波浪型变化,高点超过0.60只/0.1 m2;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均呈快速下降趋势,2007年与2014年相比,下降幅度为100%,2012-1014年连续3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人群感染率从3.52%(2007年)下降至0.48%(2014年),下降幅度为86.40%。耕牛感染率自2007年5.59%下降至2012年1.02%,随后连续2年均为0,2013和2014年,研究点发现饲养耕牛900头次。结论 通过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但是,由于钉螺孳生环境依然存在,钉螺密度未明显下降,并存在耕牛,仍然存在血吸虫病高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灭螺、兴林抑螺、吡喹酮化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控制洞庭湖区费家湖地段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方法在费家湖的金星、富强两村,连续7年采用药物灭螺、兴林抑螺、化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动态监测钉螺密度、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血吸虫病人估算情况等。结果与防治工作初期的2003年相比,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9.74%;居民感染率下降了95.04%;人群感染度下降了65.38%;估算病人数下降了94.93%。从2006年开始,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平均密度就下降到0。7年间从暴发急性血吸虫病例数10例降低到0。结论费家湖地段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综合措施对控制洞庭湖湖汊型血吸虫病复发现疫情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芜湖市镜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评价2015-2019年镜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镜湖区2015-2019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及相关数据,对人群病情调查、螺情调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15-2019年全区累计查病54 580人次,年均血检阳性率为0.62%,不同年份血检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104.418,P<0.001).5年间全区累计查螺面积3 486.32 hm2,其中有螺面积累计470.96 hm2,且有螺面积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无新发钉螺面积且未出现感染性钉螺,有螺框数出现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6.049,P<0.001),活螺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19,P<0.05),灭螺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5年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例数总体减少,未出现新发病例,接受救治的患者好转率均达到100.00%.2015-2019年人群血检阳性人数与有螺面积呈正相关(rs =0.485,P<0.05).结论 镜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仍需继续加强感染性钉螺和输人性传染源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展血吸虫病监测,以掌握该年度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行政村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监测点。对远城区监测点进行人群病情监测、耕牛病情监测及螺情监测;对中心城区监测点进行沿江居民(或沿江中小学校学生)以及流动人口病情监测。结果全市30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9012人,耕牛1622头,调查有螺及可疑环境34处1330.73万m2。居民粪检阳性率为0.32%,较2007年0.76%下降了57.89%。耕牛粪阳率为0.86%,较2007年1.33%下降了35.34%。垸内有螺面积4.20万m2,活螺平均密度0.0310~0.3529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垸外有螺面积742.13万m2,活螺平均密度0.0065~1.1400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59%。结论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湖北省2008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了解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16个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并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10%,耕牛感染率为2.42%,活螺平均密度为0.2757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62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226%。结论虽然16个监测点人畜感染率降低到5%以下,但部分监测村钉螺感染率仍较高,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要进一步认真落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使滠口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方法根据武汉市血吸虫病防治规划,采用机械抽样和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螺情调查。采用氯硝柳胺常规药物喷洒进行易感地带灭螺,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结果滠口垸外有螺面积下降了41.79%,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钉螺阳性率分别下降了73.82%、67.74%和51.85%;易感地面积上升了51.59%。药物灭螺后校正钉螺死亡率4年分别为97.29%、95.83%、93.22%和85.01%。结论滠口地区4年来坚持易感地带药物灭螺,螺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易感地带的控制有待耕牛的圈养和有螺洲滩禁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