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咽旁间隙肿瘤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2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0例,涎腺混合瘤9例,其它5例;恶性肿瘤4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颈侧切开为一较好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2.
咽旁间隙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PPS)是位于咽后间隙两侧的潜在间隙,左右各一,形如倒置的锥形,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大角,由厚筋膜层围成。咽旁间隙上界是颞骨的一小部分。其上内为起自翼内板至蝶骨棘的筋膜,该筋膜通过卵圆孔和棘孔的内侧,故...  相似文献   

3.
4.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深而复杂 ,血管神经丰富。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肿瘤 ,在头颈部肿瘤中不到 0 .5 % [1] ,术前多缺乏病理性诊断 ,且肿瘤病理类型繁杂多样 ,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困难和特殊性。现对近 1a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 2 4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例中 ,男 17例 ,女 7例 ,年龄 10~ 6 3岁 , x±s(39± 5 )岁。以口内或颈部包块就诊 19例。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或吞咽阻挡感 14例 ,咽部疼痛 6例 ,语言含糊不清 6例 ,鼻塞 7例 ,声嘶呛咳 3例 ,呼吸不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咽旁间隙肿瘤作了回顾分析。术前32例病人作了针吸活检,50例作了CT检查;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手术,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在32例针吸活检病人中27例诊断正确,50例CT检查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见良性肿瘤72例(81%),恶性肿瘤17(19%),以混合瘤最为多见,共37例(42%)。结论显示针吸活检和CT对咽旁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十分重要,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咽旁肿瘤术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6.
笔者总结了11例咽旁间隙肿瘤,通过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准确部位、大小、形态和性质,并且为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进路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侵及侧颅底的咽旁间隙原发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侵及侧颅底的咽旁间隙原发肿瘤15例,其中神经鞘膜瘤7例,神经纤维瘤1例,混合瘤2例,脂肪瘤1例,炎性肉芽肿1例,低分化鳞癌1例,未分化癌2例。15例瘤体上极均侵及侧颅底,颅底骨质破坏3例,15例均经手术治疗。对临床解剖学特征,手术进路的选择及手术并发症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1年收治的16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93.7%。高分辨CT、MRI及彩色Doppler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经口径路切除4例;颈侧切开切除10例;颈外及下颌骨裂开1例;鼻侧切开连同上颌骨次全切除1例。结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小于3cm)的良性肿瘤切除;颈侧切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9.
李少华 《广东医学》1999,(4):304-305
目的 讨论咽旁间隙的手术入路。方法 总结 4 4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 ,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 ,约占 61%。高分辨CT及MRI对诊断和选择手术径路有重要作用。结论 手术治疗方法中经颈入路是一种安全 ,彻底切除咽旁间隙原发肿瘤的最好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4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结果45例咽旁间隙肿瘤肿良性36例(占80%)、恶性9例(占20%),神经源性良性肿瘤(16例)及涎腺混合瘤(11例)是最常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颈部或咽侧的肿块,可伴有吞咽不适、咽痛、头面麻木、听力下降、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mer syndrome)等症状。CT或MRI能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本组肿瘤均经颈外侧切口入路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术后加用了放、化疗。随访1-10年,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44%,5年生存率33%。结论CT、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颈外侧切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简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临床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认识。方法: 报告近二十年来收治的7 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男3 例,女4 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口内径路2 例,颈侧切开径路5 例。结果: 所有病例经随访2 ~8 年,均无复发。结论: 该病应早期诊断,CT 应列为常规检查;手术切除要彻底,颈侧切开为一安全、彻底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27例最大径5 cm以上的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效果。17例行颈侧径路,4例颈侧腮腺径路,3例颈侧下颌骨径路,3例颈侧颅底径路切除肿瘤,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巨大咽旁间隙肿瘤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有效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皆较头颈部其他肿瘤困难。双合诊、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经口或经颈活检等综合诊断方法,可判定肿瘤性质、血液供给,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就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是手术径路的选择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14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CT和MRI判断肿瘤与扁桃体包膜距离关系及肿瘤主体位置考虑手术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肿瘤主体突入到口内者行经口内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瘤体主体突向外侧者经颈外径路,手术径路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经口内径路4例,颈外径路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顺利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颈部CT、MRI及DSA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手术径路取决于肿瘤与扁桃体包膜的距离及肿瘤主体位置,无论采取何种径路,均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面颈联合野照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受面颈联合野照射长期疗效。方法:从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经CT诊断咽旁间隙侵犯,实行面颈联合野照射的鼻咽癌病人49例,按临床分期分层随机抽取同时期非面颈联合野射49例病人为对照组。5年局控率、生存率计算用Kaplan-Meier法,Log-rank作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面颈联合野组生存率、局控率曲线图明显高于非面颈联合野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咽旁间隙结核性脓肿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为咽旁间隙结核性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均经手术切除和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结果:2例治疗后随访5年,情况良好,未见复发。结论:对脓肿形成和慢性感染性炎症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作用有限,经颈外径路切除结合抗结核药物综合治疗疗效良好,不仅缩短了疾病痛程,而且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肖日国  徐银鸣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33-1034,1038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识别和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CT扫描后制成横断切面,经咽隐窝等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咽旁间隙的面积。结杲:咽隐窝层面的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横断面及CT面积分别为(447.6±2.18)mm。(左)、(446.4±2.10)mm。(右)和(42.6±3.12)mm。(左)、(43.1±2.96)mm。(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CT图像能较好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翼内肌是CT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咽旁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诊治咽旁间隙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咽旁间隙肿瘤89例。术前为32例患者行针吸活检术,50例行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腮腺入路29例,经颈入路45例,经颈-下颌骨外旋入路15例,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针吸活检32例中27例诊断正确,CT检查50例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良性肿瘤72例(81例),以恶性肿瘤、混合瘤多见37(42%)。良性肿瘤术后10例复发(14%),恶良肿瘤12例复发或转移(74%)。结论:术前针吸活检和CT检查对诊断咽旁肿瘤有意义,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颈腮腺入路在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高位、肿瘤巨大、哑铃型且边界欠清,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及颞面干后,于外耳道软骨前方、腮腺的后缘以及颞面干的上方间隙向深部分离至肿瘤上极,剥离子分离并下压肿瘤与下方常规颈部自下而上肿瘤游离会师后,从颌下区取出肿瘤。腮腺浅叶不切除,面神经分支不做过多解剖。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1例;术中出血均少于300 mL;1例患者出现术后同侧眼睑轻度闭合障碍,两周后完全正常;所有患者面容美学保存理想。 结论 对于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不仅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由于减少了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的处置,术后相关神经并发症及腮腺区凹陷性改变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CT、MRI检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8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147例,所有病例均作CT或(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结论术前行CT、MRI检查对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案和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