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基因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研究也在逐步展开,但是在基因和基因组本身还没有研究清楚之前,中医证候是否存在基因或基因组改变还存在争议,展开证候基因组学的研究尚缺乏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会南 《中医杂志》2003,44(3):167-169
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发展的启示,中医体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思考,中医体质研究展望等方面,探讨了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联系,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提出借鉴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成果,利用其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尝试从新的视觉系统,深化对体质特性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防及个体化诊疗的认识,对推动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证候基因组学深入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是中医药学独有的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学术思想的核心。三十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从生化、生理、超微结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多方面探讨证实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几年来,中医证实质与基因及其调控产物相关性研究成为中医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证候基因多态性研究和基本证候基因相关性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深入证候基因组学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基因组学对中医证的研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因组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 ,如何进行新的探索是每个中医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运用高通量的基因分析方法进行证的遗传学基础研究以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等。树立模式生物体和比较基因组学有助于从整体上阐明证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证候实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证候基因组学 (zhenghougenomics)、证候蛋白质组学 (zhenghouproteomics)能否体现中医证候本质进行了探讨 ,并对在脏腑定位 ;证候的整体性、复杂性以及情志致病等方面将遇到的障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结合基因组学研究由结构基因组学过渡到功能基因组学的时间背景,探讨基因组学研究发展对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启示。认为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提供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从证相关基因研究入手,拓展至诸证的遗传学基础及相关基因编码蛋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的研究等,有可能带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王睿林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13-1614
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给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本文从运用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从微观上探讨体质本质、分析体质与证的关系、使体质分型标准化、改善体质的调养与治疗等几个方面,将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体质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体质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给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本文从运用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从微观上探讨体质本质、分析体质与证的关系、使体质分型标准化、改善体质的调养与治疗等几个方面,将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体质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体质食养学与营养基因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食养学是病理体质类型学与传统中医食疗学相结合而成,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应该吃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身体有利,并可治疗疾病和调整体质。营养基因组学主要研究营养素和食物化学物质对人体基因的转录、翻译以及代谢机制的作用。体质食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辨证施食,适应气候、兼顾地域,体质食养是建立在营养基因组学基础上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血瘀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类型,目前尚且没有冠心病血瘀证的证候客观化标准。冠心病血瘀证的基因组学研究是从基因层面研究冠心病血瘀证证候与基因调控的相关性,为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客观化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形成的病理过程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地推进冠心病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我们现对冠心病血瘀证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白细胞介素(IL)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多年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实践,笔者从生命科学的整体观出发,结合现代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提出了从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细胞,组织,器官,表现型等多个层次多方位来研究中医药,并把中医的证侯和方剂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分别揭示其科学内涵和本质的新思路,旨在中医药的国际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出谋献策,使中医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基因科学给人类健康意识带来革命性变化,也给中医药研究带来很多的思考,作者结合自身研究对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索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门传统学科代表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经典科学的总结。传统,即现代之过去,可谓相继,是历史悠久的象征,是漫长经历和实践的科学内涵,囊括民间的长期应用、特殊文化背景的荟萃。现代,可称为传统的延续、发展、创新和总结,皆为现时代所用。中国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一,在现代医学奋起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与时俱进,在突飞猛进的竞争市场腾起,与世界医学接轨。我们11年来在瑞典开展中医药医疗、药业、教学等工作,并且加强与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与国内企业合作研制的现代中药饮片(在瑞典将中药饮片称之Te茶)新剂型。新型中药饮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原中药饮片的基础上经过现代纤维科学新技术,创新、更型、冠名而成,是当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甚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基本理论研究,近年来相关文章篇数不多,多半是对"合法而治"阐述,并非中医杂合以治全部内涵。本文基于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以现代循证医学为手段,从未病到已病将"杂合以治"思想贯穿诊断和治疗始终,以恒动观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提出"杂合以治"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方法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医基础理论数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提出将中医学的基础概念进行二进制数字编码,根据中医原理和规律确定算法,建立数字模型。在保持中医学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实现用现代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合理解构和重建,形成可资检验的具有严格逻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用计算机数字语言研究中医理论,开创中医理论研究的新方法和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提出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二进制数字编码,根据中医原理和规律确定算法,建立数字模型。在保持中医学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实现用现代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合理解构和重建,形成可资检验的具有严格逻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用计算机数字语言研究中医理论,开创中医理论研究的新方法和领域。  相似文献   

17.
医家座右铭     
《陕西中医函授》2012,(4):M0003-M0003
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厚。纵有内外妇幼之别,各尽神圣工巧之能。学无常师,择善而事;卷开有益,博览为佳。必读昔贤之书,俾免离经而叛道;参考近人之说,亦使温故而知新。及其成功,尤贵经验;再加修养,方享令名。临证非难,难于变化;处方应慎,慎则周详。认清寒热阴阳,分辨表里虚实。诊察各求精到,举止切戒轻浮。毋炫己之长,  相似文献   

18.
19.
黄悦 《天津中医药》2006,23(2):140-142
在传统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人们不断尝试运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找出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传统医学理论的物质基础,两种理论的研究阐述对象相同,两者又均建立在客观唯物思想上,决定这两种理论体系必然存在高度统一性,两个因素加在一起是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无论早期认知者或是现代认知者,认知过程同样符合唯物主义的认知论观点,在其认知思维过程中也同样遵循认知心理学的一般规律,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学科逐渐在细化,但各学科的发展均建立在学科的历史积累上,在各学科逐渐深化过程当中,虽然思维方式、研究手段、认识问题的角度甚至结论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历史的科学理论存在同源的关系是必然的,在研究传统医学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时,第一应注意到思维方式的变化对理论认知的影响,其次现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研究成果应该有机结合作为手段应用于传统医学理论的研究,应指出传统医学理论是一种应用理论,对其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应该以最终有效应用为目的,这样才能不偏离理论本身唯物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体病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质决定个体对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及其发病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开展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研究是近年来体质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体病相关研究是从中医视角调查分析特定人群体质分布谱及流行趋势,为中医药更好更早预防控制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对于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